京原铁路赋
向德荣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美国实施军事包围,中国面临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开始实行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京原铁路,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若有战争,中央战略转移重要通道。当时与北京地铁列入战备工程。自北京经河北省西部,跨太行山,入山西省,沿滹沱河谷地抵原平,与同蒲铁路相接,全长418公里(以北京站为起点为444公里)。由铁道部第三设计院负责勘测设计。从1965年5月开始,铁道兵5万名官兵陆续进点,担负石景山南站至枣林站356公里修建任务。铁四师十六团、十七团、十八团、十九团等4个团2万多兵力参加修建。前期一个多月,铁十三师六十一团、六十二团参加修建。1965年7月,铁道兵党委决定铁十三师执行援越抗美任务。7月16日,六十一团、六十二团承担的工程移交铁十四师施工 。1968年10月18日,铁十三师的六十二团、六十四团从越南回国参加京原铁路建设,配属十四师施工。北京、河北、山西3省市7万民工参加。铁道兵第一、第二通信工程营承担通信信号施工,铁道兵第四新管处承担新线运输管理。1965年6月1日开工,1971年10月30日接轨通车。京原铁路是北京通往山西中北部的一条交通干线,晋煤外运的中路通道,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京原铁路①,穿越雄伟壮丽太行山,跨越一马平川滹沱河,逶迤于燕山、太行山、五台山,交织于永定河、拒马河、滹沱河,经过紫荆关、驿马岭、平型关。关隘众多,百岭互连,千峰耸峙,万壑沟深,隧桥毗连,隧长桥高。勘察张娄段,三十三公里,地震烈度为七度,冻结深度为一度。其间,桥梁一百七十七座,隧道一百二十座,车站五十三座,桥隧占三成②,十跨拒马河。山巍巍兮入太行,“风萧萧兮易水寒③。”穿越太行望河谷,最美铁路血汗筑。
“宁可百年无战事,不可一日无防备。”当时“战云密布”,鼙鼓雷鸣。方显“与帝修反抢时间”之气概,发扬“革命加拼命施工”之精神。攻坚克硬,茹苦含辛。采取先东后西,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逐段施工。一望无际庄稼地,平地起土堆路基。挥舞铁锹,汗如雨下;挑起箩筐,疾走如飞;抬起石夯,号子震惊。轨枕,抬上路基;铁轨,搬上轨枕。“大爆破,人躲炮”④“避炮洞”,人无碍。河畔沙滩,因陋就简,生产钢筋混凝土大梁,达到合格预应力强度,解决供应不足之困难,满足铺轨架梁之数量。
隧道施工,长隧短打:平导先行,分割成段,多口开挖;群隧合打:近距相连隧道,统筹安排兵力,分割围歼,逐个击破⑤。

驿马岭隧道⑥,七千米长度,通过三处大断层,面临十处大溶洞。十四师六十八团官兵,开工之初,天寒地冻缺水,施工生活受困。为从拒马河源头引水至涞源,修造一条三十二公里输水道。隧道掘进到一千米时,洞内地下水昼夜外涌,每昼夜高达六千多吨。现场,五台抽水机昼夜抽水不停。官兵头顶“倾盆大雨”,进隧道,避车道撘个铺床,上面油布遮雨,床下流水淙淙,出碴斗车川流不息,硝烟硫黄扑鼻而来……“战地指挥所”,坚守半个月。驿马岭隧道,一九六七年四月正洞开工,二十四个月完成主体工程。战胜大中小塌方一百二十多次,平均双口月成洞二百八十一米, 令人敬佩,凿洞英雄。

隧道塌方,如影随形,防不胜防,奋勇向前。一九七○年五月十八日,小河二号隧道,断层发生塌方,四名战士,四名民兵,堵在下导坑里,十几米长空间。洞外突击队全力营救,洞内八勇士积极自救。洞内洞外,肝胆映照。数十小时紧张抢险,十几米长小洞通透。生死关头,先人后己,八人谦让,动地感天。班长命令:民兵先行,战士随后,听从命令,全部脱险。
京原铁路施工,步步布满风险,每逢遇到危险,干部身先士卒,战士敢于硬拼。四师十九团十八连指导员孙明超,为救战友而牺牲⑦。洒下汗水鲜血,立下不朽功勋⑧。
京西风景,太行山水。山清水秀之十渡,胜似神宫之石洞。威严壮观之紫荆关长城,别有洞天之野三坡风光。风景如画,令人神往;铁军英名,京原流芳。

注释:
①全句:京原铁路采用兴建新线与合并旧线的方式修筑,分期分段建设运营;西段(原平至枣林段)于1958年10月提前修建,由抗日战争时 期修筑的原平铁路改建而成,于1960年10月铺轨完成并交付临时运营;东段(北京至枣林段)于1965年6月1日开工建设,于1971年10月30日铺轨完成;全线于1972年7月通过初步验收,于1972年12月31日正式交付北京铁路局接管使用。
②桥隧占三成。京原线新建铁路356.38公里,桥梁216座、延长18.038公里,隧道120座、延长86.980公里。桥隧相连约占新建线路总长的十分之三。
③“风萧萧兮易水寒”: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由平山西柏坡经保定乘火车赴北平。车过定兴县时,对周围人们介绍:你们注意了,这里向西是易县,有一条易水河,是中国历史上荆轲刺秦王的出发地呢!又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是荆轲在告别燕国的太子丹时发出的悲壮之声啊!易水河,属于三水之一。三水分为易水漕河(古称徐水),拒马河(古称涞水)。易水源头位于河北省易县西部山区。
④“大爆破,人躲炮”:即炮眼多装药,进行大爆破,放炮前,将良各庄村群众带到西边一公里多远的河滩上躲避。部队施工实行“三班倒”,上班人员躲在工地附近的“避炮洞”,不上班人员与群众一起撤离到河滩,为了尽快接手下一个工班,缩短上班时间,部队躲炮距离要比群众近些。
⑤全句:施工中采取长隧短打:平导先行,分割成段,多口开挖;群隧合打:近距相连隧道统筹安排兵力、机具,分割围歼,逐个击破。广大指战员和民兵,克服断层、溶洞、涌水、坍方等困难,不断提高工效,创造单口月百米成洞162次,并达到隧道平均每米用工178工天的较好水平。
⑥驿马岭隧道:全长7031.9米。西起山西省灵丘县东部驿马岭,东至河北省涞源县境。20世纪70年代中国铁路最长隧道。由铁道兵十四师六十八团施工, 1967年4月始建,1969年建成,1972年交付使用。隧道在直线线路上,横断面的高、宽分别为6.75米和5.10米,最大埋深为500米。隧道内线路坡度自北京端向原平端为2‰、3‰的单向上坡,在其南侧另有驿马岭公路隧道。施工中根据石质情况分别采用全断面法和上下导坑漏斗棚架、上导坑先拱后墙等方法开挖。隧道衬砌采用就地灌注混凝土,少部分地段有仰拱。隧道内线路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承块式整体道床及无缝线路。在距线路上坡方向左侧20米处设有贯通的平行导坑。平行导坑未衬砌,曾因局部塌方而堵塞,以致水流倒灌入正洞,1973年起就造成病害。1976年对平行导坑进行了清理,并疏通水沟和补做部分衬砌。正洞中心水沟因排水不畅,使整体道床基础有几处下沉。后改修双侧水沟,洞内的水可经横通道由平行导坑排出,隧道运营通风采用洞口风道吹入式。在这个隧道里发生过悲壮的一幕,一个排官兵坐着施工平板车滑入了洞中地下暗河……
⑦为救战友而牺牲:山西平型关有座“烂洞子”,东长城二号隧道,全长6000多米,地质极为复杂,整个隧道都是“蒜瓣石”,一块石头松动,附近一大片石头就会跟着松动起来,三天两头塌方,经常掉落危石,出现过“通天洞”。四师十九团十八连投入施工后,已有10名干部战士负伤。1970 年 6 月 22 日,现场值班连指导员孙明超,突然发现洞顶一块大约一米见方危石即将掉落,他一个箭步冲上去,将落石下方战士姜在平推出险区,自己却被巨石砸中,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1971 年4月,铁道兵党委为这位多次冒险救人好干部孙明超追记一等功。
⑧全句:京原线施工线路图显示,仅从北京八角村到山西灵丘县境 226 公里地段,116 座隧道,总长 75.48 公里,由于隧道石质破碎,施工条件简陋,塌方、落石、爆炸不断,每天都有人员伤亡。贯通全线隧道,有600多名官兵献出年轻生命,隧道平均每掘进100米牺牲1人,仅铁四师在北京段100多公里线路中就有98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生命。
参考文献:
王开忠:《壮烈京原线》,英雄铁道兵公众号 2023-01-06
梅梓祥:《 我们开掘的隧道:京原铁路》,铁道兵文化网2022-06-16
曾参加京原铁路修建的铁四师王林山提供的他参与统稿的《中铁十四局志》有关章节和1971年12月3日《铁道兵》报第1版报道《京原铁路胜利通车》等。
李太生:《未举行通车典礼的京原线》,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2020-08-26
视频:北京西工务段 李响:《改革开放40年,京原线建设——穿越太行望河谷,最美铁路汗浇筑》,北京铁路,2018-12-02
槛外人 202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