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人生,凌云岁月——走近泰国著名华文作家梦凌 || 难忘十多年前女诗人梦凌看望五月诗友的激动时刻:梦羽凌霄 ,诗润岭海……

织梦人生 凌云岁月
——走近泰国著名华文作家、教育家梦凌
作者 : 崔淼淼
她是泰国华裔第三代,自幼求学于新加坡与中国内地,会说流利的汉语和泰语。她能以泰文和中文双语进行文学创作,从诗歌到小说,从文学到影视,都颇有建树,作品获泰国文化部部长颁发的年度文学奖,并被翻拍成影视作品。她从事海外华文教育多年,曾担任华语学校校长与大学汉语客座教授,曾获国务院侨办特别嘉奖。她担任中泰两国翻译,身兼多职,多次组织中泰艺术家年度画展,筹办文学与学术会议。她就是今天我要采访的人物,泰国华语作家梦凌。
曼风华雨忆旧年
梦凌,原名徐育玲,于1971年4月15日出生在曼谷吞武里哒叻埔,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父亲徐位常是位文化人,母亲邱荣花则是一位家庭妇女。梦凌为泰国华裔第三代,爷爷徐名誉在民国初因为家庭贫困而随着家乡人远渡南洋来到曼谷,先后在曼谷以及泰北喃邦府为教书先生,后来与喃邦府泰女结婚,并育有三子,父亲就在喃邦府出生,三兄弟间排行老二。
梦凌自幼身体虚弱,故而有过继之说,三岁多在新加坡老姨家生活,六岁返回曼谷就读小学。1978年随中国奶奶的二女儿回中国广州。1979年回到祖籍广东丰顺县,就读浦河小学三年级。1981年考上县城华侨中学。中学时期喜欢阅读,热衷参加学校活动,为以后人生及华文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中时期喜欢语文课及作文,曾获广东省中学生作文比赛第一名。1988年8月高中毕业,同年考进广州华南师范大学。1989年,离开中国时,中学班主任邱松林老师赠送“凌云壮志,梦想成真”,而有了以后的笔名“梦凌”。
不思量自难忘
1990年22岁芳华正茂的梦凌遇到了一生的挚爱、泰国著名华文作家、诗人、泰国《中华日报》副刊主编子帆,两人相知相爱,携手走入婚姻。他们是泰国文坛一对幸福的文学伉俪,一同养育了两个儿子,在文学领域一同创作,并肩前行,琴瑟和鸣。
在此期间,梦凌开始在曼谷华文学校公立中山学校任教,并以“梦凌”和“文君”为笔名,开始在泰国多份华文报纸发表散文,处女作散文《远处的一只孤灯在思乡》 在泰国《世界日报》发表而获得泰华赫赫有名的副刊主编李少儒老师的欣赏,并拜李少儒主编为老师,从而加入泰国华文作家协会。她还在泰国第三频道特别节目《与汉语同行》专栏中任主播华文教师。

2000年,她的处女作,散文集《织梦的人》出版,丈夫子帆和恩师李少儒亲自为此书作序,同年此书获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文学原乡”奖,梦凌实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文学梦。得到丈夫的支持和鼓励,她的文学创作开始不断得到认可,被收入教科书,并不断获得各种文学奖项。
然而, 一切蓬勃向上时,34岁的梦凌却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创。
2005年12月24日,泰华著名诗人子帆因患肺癌病逝。他本名郑铿豪,祖籍中国广东省潮阳县,出生于泰国南部宋卡府。曾任《世界诗人》季刊艺术顾问、泰国华文作家协会理事、泰国《中华日报》副刊主编。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杂文、小说等。主要作品有:诗集《子帆诗集》、《桥》(与人合集)、《只缘在诗中》、《冷熬东方一首诗》(中英对照)等,另有文集多种行于世。2005年被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评选为2004年度“国际最佳诗人”。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文、泰文等发表,并被收入多种选本和辞书。
知心爱人离世后,梦凌独自一人抚养年幼的两个儿子,并以坚强的毅力在繁重的工作和生活之余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织梦织情织华章
进入文坛之后,梦凌先后出版了与丈夫子帆合著的英文版诗集《今夜几时有》、摄影集兼英文版诗集《在水一方》《六月的迷离》《夏日》,并被翻译为英文和蒙古文,闪小说《影子》被翻译为泰文,《三月的心》《假日》被翻译为韩文和日文。诗歌作品被收入英文版《世界诗歌年鉴2013》,散文《老爸,你真行》于2000年入选入马来西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同时,她开始身兼多种社会职务,担任泰国《中华日报》副刊主编、亚洲文化教育基金会副主席、《世界诗人》季刊艺术顾问、泰国法政大学特聘教师、泰中文联副秘书长、新加坡《新世纪》季刊泰国组稿负责人、季刊杂志《泰国风》编译、泰国军官学校杂志《教育》专栏作家、曼谷华校校董主席、泰国华文作家协会会员、海外华文女作家会员。
从35岁起,梦凌的作品和身影开始跻身海外与国内华文重要期刊、文集、学术会与研讨会,她也开始参与组织各种文学活动,获得越来越多的奖项与关注。2009年获国务院侨办颁发的 “海外华教精英奖”。在业余时间,她又拿下了泰国素可泰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学位。40岁时,因交通事故进医院治疗时被检查出初期大肠癌,此后她顽强地与病魔作战,配合医生治疗,病情大愈。而后,她的事业领域不断拓展,文学写作屡创佳绩,并被泰国法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特聘为华文教师。她从文学界、教育界进入艺术界,开始参与组织中泰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活动,譬如“中国书画世界行高峰论坛”。而后,又进入中泰双语翻译领域,应邀参加曼谷海军会议中心举行的泰中两国交流活动,担任翻译工作,为庆祝中泰建交40周年暨诗琳通公主60华诞、以及“2015年世界泰拳锦标赛”新闻发布会等担任翻译。
在浙江越秀外国语言大学里的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的邀请下做了以《三只眼看世界》为题的文学讲座,和200多名的学生们的互动。讲座结束后被中国语言文化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并颁发聘请书。原创微型小说《父亲》,得到中国微小说、微电影联盟副主席、《亚洲微电影》杂志副总编刘玉龙为主的认可,开始共同编写微电影剧本《象画情缘》,获得泰国文化部的认可与资金支持开拍。她参与策划并获得泰国文化部、亚洲文化教育基金会支持,在泰国国家文化中心举办纪念第九世皇逝世一周年的“国际华文诗歌大赛暨泰中微电影展”。

除此之外,梦凌还举办了2017年首届国际制片人峰会。在以“新时代之梦”为主题的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颁奖典礼上,梦凌的微电影《象画情缘》荣获“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最佳国际单元微电影奖。
都说女人为母则刚,经历了事业高峰与人生低谷,历经生死离别与病痛之苦,梦凌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焕发出强大夺目的光彩,她浴火重生,历经磨难却坚不可摧,用才华和信念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事业之路,身处文学杰、教育局、传媒界和翻译界,每一样都做得风生水起。她一肩挑起“生活”,一肩挑起“写作”,作为单亲妈妈,含辛茹苦把两个儿子抚养长大成材。她是深情的妻子、伟大的母亲、成功的女性。人的生命如同洪水奔流,不遇到暗礁与岩石,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愿我们都做生活的强者。
【来源于“世界华人网”《华人骄子》淼淼访谈栏目第二季第一期】
◎◎◎◎◎◎◎◎◎
【链接悦读】

梦羽凌霄 诗润岭海
——泰国华文女诗人梦凌看望五月诗友散记
作者:桂汉标
A
2010年10月10日,正碰上本世纪最多“十”的十全十美的好日子,五月诗社和五月诗笺网友,在人杰地灵风光秀美的粤北山城,迎来了尊贵的客人,不,是热情如风如火的,把五月诗社当作“心灵家园”的真诚挚友——泰国《中华日报》副社长、著名女诗人梦凌女士,以及陪同她前来的老同学、女企业家易珍女士和文坛新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生李卓然。
今年四月中旬,我和张宗君、虞永新、李献玉四人代表五月诗社,应邀前往贵州遵义参加“第四届东南亚华文诗人大会暨‘诗酒风流’大型采风活动”,在中国革命的“转运圣地”初识在东南亚文坛,尤其是泰华文化界颇具知名度的梦凌女士。她是整个四五十人采风团中最活跃,最讨人喜欢的两位女诗人之一,来自海内外七八个国家的诗人们不约而同地说:“李献玉唱一路,歌声醉了人心;梦凌笑一路,热情美了山水……”李献玉与梦凌成了亲密的好姐妹;她自我介绍祖籍广东丰顺客家地区,听我说年轻时随在地质队工作的父母亲曾在丰顺念过初中时,马上一个热情的拥抱,欢呼他乡见到了“老乡”!……一周的会议和沿着美酒河采风观光活动,让我们五月诗人与她成了真挚的朋友。从贵州返回居住国首都曼谷之后,她为宣传推介“转运福地”遵义仁怀市、赤水市的秀美风光和历史文化景观,撰写编辑多个专版隆重推出,还选发了包括李献玉在内的许多海内外诗人作品专辑,吸引了众多泰国读者产生前往黔北旅游观光的愿望。她与五月诗社更是结下深厚情缘,从今年五月份开始即登录“五月诗笺网”,注册发表大量诗歌、散文、小小说和海外华文活动的信息。很短时间里,她就成了我们诗网最活跃、发表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更可贵的是,她主动提出为五月诗人进一步走向世界做切实有效的工作,率先在她主编的《中华日报》副刊开辟专栏,毎月两次推出“梦是唯一的行李——五月诗笺网作品专辑”,已先后发表十多位五月诗友的作品,还亲自撰文《文化名片——五月诗社把诗歌作为文教扶贫的旗帜》,向海外读者推介已坚持不懈耕耘近三十年的这一群缪斯真诚的儿女。平日,梦凌在身兼多职、工作极为繁重之余,常常深夜上网在五月QQ群中与诗友网友坦诚交流……
就这样,相隔万水千山,湄南河与浈江武水在诗意中交汇,蕉风椰雨应和着松涛丹岚……诗心与诗心是最容易相知相通的。梦凌从来没有到过韶关,多次表示造访粤北的强烈愿望。山城的诗友们自然喜出望外,等待着这一次诗之相会早日到来。10月9日开始,作为泰国华文学校杰出校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志愿者,她应广东侨务部门之邀,到广州参与一个海内外青少年的交流活动。第二天便利用周日活动间隙宝贵时间,开始了这一次时间匆匆而记忆深长诗之旅。

B
上午十点钟左右,五月诗社副社长胡列志便驾车和我一起到高铁韶关站等候佳宾。由于上午九点半梦凌老乡还要出席一个签约仪式,过后穿过拥挤的广州车海到番禺乘坐高铁时,已是十一时了。十二点十三分,我们顺利地接到了梦凌一行。在返回市区的十多公里途中,我如数家珍地给年轻的博士陈卓然介绍五月诗社、红三角、文教扶贫等简况。虽然已近下午一点,但事先安排冯春华、罗世雄、廖开云等诗友在五月社址等待,故抓紧午餐前一点时间,请远方客人到“五月小屋”参观。走进怡安大厦显得有些老旧的社区,登上五层五十平方米的诗社小屋,梦凌拿出相机,边拍照边感叹:“想不到如此简陋的地方,这么寒酸的小屋竟藏龙卧虎,出了那么多诗人和作品……”我很坦然地回答:“诗本来就是最朴素的,何况我们是民间草根诗社……当然,也希望有更好一些的生存环境。”后面我没说出的还有一句话:正因为生存环境还有太多不如意,才更显示诗的高贵尊严以及我们追梦的价值所在呵。
五月诗社网络部长张宗君与梦凌也是老朋友了。今天他主动提出为远道来访的梦凌一行设宴接风。虞永新、罗小燕、陈忆文等放下手头的工作,早早赶到那里等候。自然又是边进餐边谈诗与社会各种话题。只顾得东西畅谈,十来人一瓶“四特酒”还剩半瓶,但以茶代酒照样频频举杯互致祝福。“韶关通”罗世雄不时说起韶关与泰国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因缘来,引得女诗人和年轻博士生颇感兴趣。所以用餐过后,虽已到原来约好诗友欢迎交流会的开始时间,决定见缝插针,由诗社外联部长罗世雄带客人从风采楼沿风度步行街边简介韶关历史文化沿革,边领略今天的市风市貌……
我和几位“老诗人”则径直赶到建国路口“东园饭店”三楼大厅。此前两三天,我获知梦凌老乡这一次行程,立马通过QQ群和手机短信,知会在市区周围的五月新老诗人和诗网网友。因为正值国庆黄金周后的补上班时间,我估计有部份诗友抽不开身,心想大概只有一二十人得以参加交流活动。此刻一进会场,却见来人众多。加上随后赶到的,我粗略望了望,大概有四五十人。其中有:从大宝山、马垻、韶钢、犁市、大塘等远郊赶来的李琼、罗瑞玲、周伟、伍学忠、黄雯、龚海强、朱华茂、黎红梅、毛达东(游昱)、吴祝梅(亲善碧水)、毛瑞华(洗砚池边树);在市区的新老诗友网友张凌、郑凤英、吴贻才、欧运通、林才康、邓艺、熊霞(野有蔓草)、谢志慧、王宏涛、黄义隆、李开颜、李巧林(冷月)、钟瑛、粟立新、林韶英、胡可南、田恬等;听说来了海外著名女诗人和年轻的文学博士,韶关青年文学会会长冯春华和刘军,带了好些年轻文学“发烧友”赶来了,其中有韶关大学的官晓蕾、郭利群、李怀谨、翁丽敏、饶丹等。因为分别上医院照顾亲人的“老诗人”邓妙蓉,在会议结束前赶来了;更让我有些意料不到的是:十多年未见过的当年《经济文化报》记者,现在编辑地产刊物的廖志伟也首次参加诗的盛会……
也许慕名而来的诗友网友对梦凌女士了解还不多,建议大家上诗网读一读她大量的诗文近作。在此且让我抄录她的近作——中英对照摄影诗集《在水一方》中所付的“作者简介”:
梦凌,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属猪,牧羊座。一生追求浪漫、诗意的梦,还喜欢玩摄影、画面儿,做手工艺等。现居泰国曼谷。
中学校长,《中华日报》副刊主编,学生版《教与学》专栏主编,泰国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世界诗人》季刊艺术顾问。
创作以现代诗、散文、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为主。部份作品发表在亚洲、东南亚国家和世界性的副刊和杂志,作品被选入《世界华文女作家微型小说选》、《中外华文散文诗作家大辞典》、《当代世界华文诗人精选》、《世界当代诗人大辞典》等,偶尔还会出席世界性的文学研讨会。主要著作有:散文《织梦的人》、《我的世界里雨还在下》、微型小说集《结》、中英对照诗集《今月几时有》、《秋天不回来》、儿童文学《流泪的金鱼》、编著《诗人,你并不寂寞》等。
人生格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亊儿,努力了就满足了。
“文抄公”当完,我还想补充一句:其实,凡是与她见过或在QQ里与她聊过的朋友,都会被她的热情所点燃……

C
中国新闻社韶关支社的李玲小姐听说有这个中外诗人交流活动,也到会场采访。趁主宾未到之便,她马上要我介绍活动背景和来宾简况。我自然就所知告诉她,顺便提及五月诗社多年依靠自身努力调动民间力量为粤北山区办实事,政府某些专职部门反而无所作为混日子,离建设文化强市要求甚远……下午三时左右,当我对在会场诗友网友作开场白未完之际,梦凌一行出现在大厅门口,我们赶忙上前迎接,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诗友网友的热情感染了远方来客,一脸笑容的梦凌,轻快地走上台,双手合十,以泰式礼仪频频答谢诗友的盛情,她还连说了几遍泰语“莎娃迪卡,莎娃迪卡......”经她翻译,才知道是“你好”之意,而且还介绍对年龄不同的对象问候,语调有高低的区分……正当我们这些“山里人”正庆幸又长了一点见识时,她开始做今天下午的主旨发言了。
看起来梦凌老乡对此次与五月诗友的造访交流,格外重视,作了周到的准备。她把带来的自己几本著作、发表五月诗友作品的报纸,各种她或参加编辑,或为之撰稿的海外刊物杂志,在讲台上摆得满满的。她从与我们五月诗人的结缘开始了讲座。简要回顾了她认识五月,赞同五月的理念,尤其坚持二十九年旗帜不倒,使她深为与五月结伴为荣。她动情地说:“我的好妹妹李献玉七月‘回家’后写的记实散文,说自己回到了家里……这感觉多么真切!我也要说,我也要把五月作为一个文学的家园,希望大家都一起为建设这个家多作努力……”虽然此前听她表达过类似感言,但此刻我还是与众多诗友一样深深感动着……
接下来,她从为五月诗友发表诗作专辑说起,介绍了自己十五岁开始爱好文学写作发表作品,二十多年来,不管是大学生、教师、校长、报刊主笔、编辑、中华文化的志愿者还是为人妻为人母等不同身份,她从事的工作很多也很繁重,她对自己选择的“自己喜欢做的亊儿”——文学创作始终信念如一,再苦再累总不会退缩,空余时间不多,她炼出了乘车、上卫生间都能构思写作的习惯。而且她性格开朗,待人热情真诚,乐于广交朋友也乐于帮助他人。讲述间,她不断举起一本本国际性诗刊、杂志,如《世界诗人》季刊、亚细安(东盟)地区大型华文文学半年刊《新世纪文艺》、中泰双语月刊《汉泰》等等,这些刊物她或是任艺术顾问,或是地区编务顾问,或是专栏撰稿人,她尽心尽力,奉献真诚。她举了一个实例,今年四月她从贵州遵义采风回国后,在《汉泰》月刊发表了图文并茂的《人间仙境——赤水》头条专题,很快引来众多泰国读者兴趣,写信咨询赴赤水旅游观光事宜。她还推荐仁怀市一位女市长的散文诗在新加坡的报刊发表,为内地走向世界作了文化宣传。讲到这里,她遗憾地说道:“早听闻粤北山水风光绝美,丹霞山更是声名远扬。可惜这回时间太紧不能去看了。你们有这方面的文章和照片,我可以帮忙发到海外报刊作推介……”一阵热烈的掌声,为梦凌一片赤子之心喝采。会场下有诗友议论:政府天天叫建设文化强市,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实际上专职部门又都干了什么实事?!……
梦凌看到今天来了不少年轻人,她以自己的经历,希望大家树立雄心壮志,不断创作不断提高,争取到海外发表更多传播中华文明的好作品。她再次表示愿为五月诗人更多走向海外做实事好事。其间,她举起一本书名为《根》的新著说:“这是我和父亲的作品合集。老一辈华人在海外历经千难万苦,念念不忘故国家园中华文化传统……作为年轻一代,更不能缺失这种根的意识呵!”梦凌本身在泰国从事十多年的华文教育,她长期为传播中华文明奔跑操办,汉语言竞赛、青少年文化夏令营……在中泰交流的浩瀚景观中,处处活跃着她火焰般鲜艳的身影……她还谈到了自己的微型小说创作以及近期着手进行的网络悬疑穿越小说的学术研究。她随之建议:五月诗社已近而立的三十年了,应该有更多研究人员作专题理论摡括与研究……她表示要把已坚持出版200期的《五月诗笺》介绍给东盟各国的文学朋友。
诗——文学——人生——社会……一个多小时,梦凌侃侃而谈,亲切而深刻,视野开阔又贴近实际。几十位诗文朋友,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
同来的广外比较文学博士生李卓然,是梦凌老乡三年前在举办中外青少年文化交流时认识的文学新秀。这回她专程约他前来与五月诗友结缘。他接着上台谈了短短几个小时对韶关和五月诗社走马观花的感触,高高的个子,颇具儒雅风度的气质,化作他即席创作朗诵的一首诗《五月的花海》——
“在十月的天空/ 邂逅五月的美丽/ 在花语的海洋/ 点缀繆斯的嫁衣/ 每一张面孔/ 都是至交/ 每一声笑语/ 都是诗情/ 每一杯清茶/ 都是醇酒/ 每一闪火花/ 都是奇迹/ 那缕唇齿间流蜜的语丝/ 是心跳与心跳的呼应/ 那双聆听中深邃的眼神/ 是思想与思想的撞击/ 沉默或者掌声/ 以及夹杂其间的思考/ 生活与经历/ 还有冥冥之中的约定/ 在蓝色的草原/ 点燃阿波罗的篝火/ 在五月的花海/ 栽种十月的友谊”
诗的聚会,自然少不了诗歌朗诵。前一天胡可南就写了献给梦凌的诗,已经上传诗网。此刻,我点名要他当面朗诵,让梦凌听到作者的心声。胡可南不大善于此道,拿出打印的稿子,认真地朗读起来:“…… 我/ 静静地/ 静静地/ 聆听// 湄南河水滔滔/ 花鸟私语/ 带着/ 宁和的佛韵// 只为/ 一个共同的理想/ 与诗相约/与真善美同行”。来自韶钢的青年工人龚海强却颇有工人阶级的豪迈气概,上台朗诵自己即兴之作:“这是从曼谷传来的爱,/这是在丹霞结下的情;/我们以诗的名义相会。/不同的地域风情,/相同的华夏文化;/相通的诗心诗梦。/在此交融,/在此飞扬;/在此传诵。……”
张宗君、郑凤英、刘军、郭利群、官晓蕾等中青年诗友先后上台畅谈感触:张宗君不愧为“论文获奖专业户”,谈起了“把文化做成生意”和“把生意做成文化”的本质区别,盛赞梦凌常年致力于传播中华文明;韶大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郑凤英颇有领导风度,一开口“我谈三个问题……”让我忍不住要会心一笑,好在习惯性“官话”毕竟消弥不了真情感动后的领悟,她已有请梦凌到学院为大学生开讲座的设想了;刘军这个“大忙人”的实话实说;郭利群、官晓蕾掩饰不住内心激动的带些女孩子式的多愁善感,表达的都是对梦凌老师的敬意与感谢,感谢她为年轻人树立了前行的路标。
大家发言前,梦凌老乡还专门留一些“互动答问”时间,热情回答了泰国风俗和自身成长、日常生活与创作等问题。

D
在我多年与海外华文诗人接触交往的经历中,我深切感受到他们炽热的爱国情怀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美好形象,我常对不熟悉海外华文诗人的内地诗友说:“与他们打交道比与内地顶着名家头衔的大人物好多了,他们真诚、虚怀、待人讲究仁义,从不摆架子,傲视草根和年轻人……”梦凌老乡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回专程北上来看望山里一群诗的儿女,她亊先选购了大量礼物,给五月诗社赠送价值不菲的 大幅“孔雀吉祥”泰锦挂壁艺术品和各种书报刊以及其自己动手制作的绢花小盆景;给我、张宗君、虞永新三个在“转运圣地”结缘的“老朋友”分别赠送了皮带、花色披风等礼品。接过珍贵的礼品,我深感内疚,为什么我们亊前没想到要准备些什么回赠的礼物呢?看来,受内地时风流弊的浸淫,中华传统美德的某些待人之道无意中失落了。进而一想:在我们这里,又能找到什么代表粤北特色的礼品呢?没有!没有!2007年10月份,我们五月诗社承办第二届东南亚华文诗人大会,有一位爱心企业家主动向我提出愿出资购买粤北特色礼品赠送给海内外来宾。我想了又想,实在找不出合适的轻便易带又有本地特色的礼品,难道要让转几次航班的来宾背上笨重又没品位的香菇笋干返程吗?结果只得作罢。韶关呵韶关,何时能让你的子民不为此犯愁呢?
梦凌老乡考虑得非常周到,对众多初次见面的诗友网友,她准备了独特的泰国芒果,可口又精美的巧克力和各式五彩糖果、面卷等泰式食品。开始讲座之前,她就忙开了,在会场间穿梭分头给大家分享千里迢迢从泰国带来的甜甜的情意……
讲座结束,举行了简朴热烈的互赠书刊仪式,随后,男女老少诗友纷纷上台与梦凌老乡拍照留影。在整个会场来回走动捕捉光影精采瞬间的有扛摄录机的吴祝梅和拍照的吴贻才、胡列志、毛瑞华等人,到了拍五十多人大合影时,只得轮流入列……
由于第二天梦凌老乡在广州有公干,吃过晚餐就得返程南下。在诗友网友们与梦凌一行共进晚餐时,虽然只备了少量啤酒和茶水,但短短时间结下的长长的诗意情结,依然在其间掀起一个个高潮,最出彩的又是梦凌导演的泰式祝酒仪式,她带头举杯,高喊“菜……肉……菜……肉……菜菜菜……肉肉肉!”意即“好好好,举杯干杯!”梦凌邀我一起一台一台顺序“菜肉”,欢快的喊声和笑声在大厅内外回荡……
临告别时,梦凌又一次真诚地拥抱了我,旁边诗友大叫“没有留影,不算不算,再来再来……”我笑了笑闪在一旁,因为众多诗友依依不舍,争先恐后握手道别,以致让她们一行在大门口停留了不少时间。
胡列志驾车和郑凤英一起送梦凌老乡一行再到高铁车站。当他们顺利上车后,还分别给我们发了平安短信……
大半天的相会是短暂的,但却给五月诗友网友留下无尽的感动与启示。当晚回到家中便记录激动心情的黎红梅,当天深夜就上传诗网第一篇记叙此次活动的小散文《与“梦”结缘》。市区以外的远方诗友网友,在QQ群的群相册里看到吴贻才和我连夜上传的一些照片之后,纷纷大叹遗憾、羡慕……11日一早,熊霞(野有蔓草)在与远在杭州的李献玉QQ聊天时写道:“昨晚的聚会是很热闹,梦凌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大堆的礼物,有吃的糖和芒果、看的报刊杂志,挂的泰国刺绣,还向我们详细地介绍泰国的文化界的一些情况,感觉上了一堂宝贵的课。梦凌老师真是厉害,尽管工作非常繁忙,作为一个母亲回家还要干家务,但她还有时间搞文学创作,做手工,实在令人佩服。”
韶关大学在读大学生,已在诗网发表许多作品的郭利群,11日晚上传的新作记下一个细节:“梦凌老师演讲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座位找来刀开始削芒果给大家品尝。大家在梦凌老师演讲时惊叹她伟大成就的时候,她说了不会做菜的缺点。不会做菜,那么手中拿着一把大水果刀削一个圆滚的芒果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坐得离梦凌老师比较远,都清楚地看到她站着认真地削芒果。她把芒果皮削完了,便握着那只如平常市场上腰芒般大去了皮的芒果把芒果肉一块一块剁在盘子上。看到她的动作,我都为她捏一把汗,生怕她弄伤手。还好,我们顺利地吃到了梦凌老师亲手为我们切的,而且看起来跟平常没熟的青色芒果差不多却又非常独特的泰国芒果。……第一次吃泰国芒果肉的味道,不仅香甜,而且感动。”
其他一些诗友也即兴写了一些记录感动和收获的新作上传诗网……
今天上午,我因为下半夜压缩上传照片至凌晨四五点钟,十时许还在睡眠中,手机响了,原来是梦凌老乡打来的报平安的电话,还关心地问“你睡醒了吗……”睡意未消的我脱口而出:“还没有呢……”那头立时传来“没事,你继续休息吧。”再迷迷糊糊了半小时清醒了,才后悔自己刚才的失礼……
不过,堪可欣慰的是想到了这篇文章的自以为不错的题目——
梦羽凌霄,诗润岭海……
( 2010年10月11日深夜)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