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31章俗解
《道德经》第30章,老子讲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好像还不解气,第31章继续,从战争的主体,控诉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老子为什么对战争深恶痛绝,因为他是战争的经历者,他和他的全家屡遭战祸,眼见老小几代深受其害。
老子的父亲李乾是诸侯国的守城将军。婚后没几天就接到命令披卦上阵。尽管他足智多谋,很会用兵打仗,也无法逃脱被杀戮的宿命,年年轻轻的死在乱箭之下。那时老子还没出生,母亲新婚不久就成了寡妇。

老子一到这个世界,就找不到自己的爹。他只能由祖父抚养。家里的生计由叔父母负担。老子成年后,战火席卷到他的家乡陈国苦县。即今天河南与安徽省交界的鹿邑县。涡水流域,苦县是当年的陈国,宋国,楚国争夺厮杀的热地。城头变幻大王旗是家常饭。杀来杀去,老百姓哪有安神日子。大兵恶于自然灾害。生活好坏与倾家荡产已不是回事儿,能保住条命就不易。大兵席卷过来,必然劫掠一空。老子的叔父叔母也丧命于刀剑之下。
战争时期为逃难,为保命,背井离乡,四处飘泊。这就给今天的"老子故里"之争以合理解释。
老子成了道家道教之圣,今天河南鹿邑以故里的荣耀扬名于世。离鹿邑百里的安徽亳州市涡阳县不服,说找到了老子岀生时"九龙沐浴"的铁证,还有曾经皇家赐建的"天静宫"。说这才是老子的故里。真正的史实恐怕谁也无法说的清楚。涡水一隔,河这边那边,老子生下来,他娘为避战乱居无定所,抱过来抱过去,自然有两处故里岀现。所以说故里之争,没必要吵闹。两处都有经得起推敲的合理陈词。
(关于老子的故里之争,还不止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前段又发现甘肃陇南的成县一说。成县苏园乡有九道山梁,形状似九条龙,号称"龙窝",有学者考证,老子是在这里岀生的。"九龙沐浴",生下来九条龙给他洗澡。说的绘声绘色。故事会不少,权当文学的另一个版本了。)
老子成家后,胸怀大志。他云游四方,意图寻找治世治国的道法,想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他离开家乡不久,纷乱的世道,恶人横行。他祖父过世,妻子被逼的跳河自尽。儿子也失踪,不知去向。

老子经历了接踵而来的悲惨遭遇,起始悲痛欲绝,呼天抢地,泪水涟涟。到后来是哭也哭不出来了。他沉默下来。问苍天,问大地,无数个夜晚仰问宇宙物主。这一切的岀现到底是为什么?
难道是天下人的必然宿命?不是,老子否认了。一切都是人为造成的灾祸。是统治者的残暴,是无休无止的兵燹战争。是众多人的愚昧无知,逆天理,背天道的苦果。
后来老子开悟后,写下了旷世奇书《道德经》。用整一章论述了战争,而且罕见的不吝惜笔墨。
《道德经》第31章的内容。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我们诵读一遍31章,从字里行间出现的兵,不祥,杀人,凶,丧等用词,仿佛看到了硝烟弥漫的厮杀,鲜血淋漓的惨烈。可见老子对徒弟尹喜陈述战争,兵祸时的激动和愤慨。由此我们也自然的联想到日本人制造的"南京大屠杀"。那些士兵举起军刀,进行屠兽般的杀人比赛。又想到希特勒灭绝犹太人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批批活生生约男女被送进焚尸炉,数以百万的生灵被夺走生命。还有东欧那个迷幻的"卡廷惨案",德国法西斯和苏联人都死不认帐的事件。几万波兰的精英人士,每人后脑勺挨一枪,然后神秘的掩埋在原始森林之中……

战争的罪恶用汉文字描写,真是决东海之水,磬南山之竹,都无法控诉。
"兵者凶器也,非君子之器。"
老子直插主题,观点鲜明。他用形象的语言,比喻战争,兵戎为器,器就是工具,玩的游戏。
老子说这种游戏可玩儿不得,因为战争是天底下最凶恶的器具,没经历过也听说过吧。影视剧做看客还非常恐怖。古代是冷兵器刀剑,今天是枪炮子弹。这些绝对不是吉祥的东西啊。凡是君子,凡正常头脑清醒的人,是反对战争,拒绝、远离战争的。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老子也知道,有些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能任人宰割,羔羊一般等待屠刀架在脖子上。如历史上许多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希特勒进攻苏联时期的卫国战争等,这都属于保家卫国的战斗。为民族而战,为自由而战。这是正义的战争。
老子说,因为灭绝人性的逼迫也得反抗,也成了战争的参与者。不得已啊。恬淡,就是加入了对抗,面对战争时,这是以人性对兽性的较量,也要冷静,也不能丧失理智。侵略者烧杀抢掠,我们不能象他们疯狂发泄兽性。正义的战争终究会获得胜利的。即使战胜了也没必要觉得是吃到美好的果实。旧时代战斗时用的是冷兵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是常事。战事胜利是付岀惨重代价的,一将功成万骨枯。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老子对战争痛恨的情绪,诉诸在文字中。他一改扼要的叙事特点,在这里是不惜笔墨的。他说战争本身是扭曲人性的,有些人杀红了眼。刀剑之下倒下无数敌人,取得了胜果,就美滋滋的得意。把杀人当作快乐的事情,唉,不好。
所以说战争中的得胜者,以杀人为乐的,炫耀的,这些人虽有正义的背景,但失去的是良善的人道。这些人的作为大家有目共睹,是得不到民心的。天下人都不会喜欢杀戮。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不厌其烦的重复强调,所以说战争,兵戈相向,是最不吉利吉祥的决定和行动。天地万物都是相融相合的,和光同尘,和平相处,是万物的本性。违背天道,背离人性,都会反对,厌恶。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左与右,是所处的位置。西方多数国以右为上位尊位。我国是以《易经》阴阳为基准定上位。上为阳,下为阴,左为男,右为女。座北朝南向阳,左为阳,右为阴。
在太阳系的空间,月亮是阴,太阳是阳。这是自然的法则。
君子为什么处在左的位置,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以德服人。坚持和平处理一切问题,反对兵事。这个观点大部分人都会获得尊重与支持。
喜欢战争,喜欢动用武力的人,会处在下位,右位。靠刀兵征服别人的,普遍得不到人们的拥护和尊重。
尚,社会推崇的,流行的观点,意见。
全社会普遍的认知,动刀动枪是凶残的不吉利的事情,和平,岁月静好是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古代带领军队出阵的上将军为帅,中军帐内居中为帅位。偏将是辅佐上将军的副帅。
按正常的礼仪,尊卑排序是左为上,右为次。可古代的军队岀阵,胜败未知。战争被看作是凶险的事情。在军队高级将领站位与座位排列时,礼仪是倒置的。右边成了上位,左边成了下位。作战布署时很严肃。鼓动士气时也象丧事的那种语气,因为生死未卜,充满悲壮悲情的气氛。死神降临到谁的头上,谁也难说。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最后几句,从字面我们可隐见老子对战争的满腔愤慨,内心滴血的悲情。
他说,既然刀兵白刃化了,经过厮杀战斗之后,有的就丟了性命,有的侥幸活了下来。杀死敌人许多而自己幸存,也并不是一件高兴的事。面对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都是活生生的命,都是爹生娘养的血肉之躯。应是痛心悲伤,为他们难过,为他们哭泣。就是作为战争的胜利一方,也不应该欢欣鼓舞的当喜事儿张扬。敌我殉难的战士死就死了,伤残活下来的日子更难熬。直面断胳膊断腿的,伤痕累累的凄惨现实,能笑的岀来吗?应该象办理丧事一样对待,更应该对战争引起严肃的总结与反思。
有诗人慷慨描写,"男子汉大丈夫驰骋疆场,以马革裹尸为幸"。听来何等的气壮山河。
如果遇到的是自己的父老兄弟,又死无葬身之地。这支笔估计无力拿的起来。

《道德经》第31章浸透了道家鼻祖老子对战争的态度。春秋战国年间,是华夏历史上战事特别频繁的时期。社会大分化,大变革,任何一个诸侯国都得蓄养兵马,舌战加刀兵,找到一处安身的绿洲很难。
老子的哲学,他发现的大道是从自然逻辑中找源头的。他也明知道人类文明的进程是渐进的,阴和阳的碰撞不可避免,正邪的恶战也是永恒的课题,战争无法避免。但老人家悲天悯人,有普渡天下人的格局和情怀,摆出残酷的现实,意在劝战,息战。意在让可怜的百姓得到救赎。
中国历史上有几部影响深远的军事专著,《孙子兵法》《六韬三略》,以及孙膑留存的战争观点。都强调的是慎战,反战。"凡人恶战而乐生,好德而归利。"六韬中说绝了。人都想好好儿活着,都厌恶战争。都想在自然的生命中遵天道,谋人事。活着多好啊,每天迎接升起的太阳,每年拥抱周而复始的春夏秋冬。
俄罗斯有一首歌叫《多想活着》,风靡全球,感伤悲壮。"多想活着,每天看红彤彤的日岀,活着是为了爱……,和所有人黎明醒来……"。
而死去,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孙子兵法中写道,"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老子孙子一样的观点,战争是凶器,是祸害人类的政治工具。兵家鼻祖孙子发岀最严肃的警告,"故国虽大,好战必亡。"
即使被动的拖入战争,也要上兵伐谋,中兵伐交。下兵才攻城。能用智谋解决就不要动刀枪,能用外交手段平息战火也好。席卷到厮杀那已是无奈之极了。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是我们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
和老子一齐祈祷吧。

(待续,第32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