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信记
逍遥五峰山
信义庄
过了芒种,天愈来愈热了。6月3日“攻占天马顶”,气温仅17—29℃ ,回来后胳膊很快就爆皮了。看周六天气预报:晴,20—33℃。这样暴晒的天气,户外,估计够呛了。不曾想,这群里一撮钢粉,竟打起了早出早归的主意。
先是有人讲,六点出发,很快就有人接话,家里闹钟五点半叫醒,更有那说话不腰疼的人,跳着脚地叫嚣要三点出发。既然大家热情如此高涨,这队长断然决策,并迅速在群里发出公告。
“ 6月10日周六,道教名山长清五峰山。德王墓、青崖寨、五峰山,9公里500米环绕。路过最美柏树林,可吊床发呆,德王墓里可研究一下中国历史。视情况赠送古村游、拍麦收大片。夏天已至,暑气渐长,早5点出发,早去早回防止中暑,想减肥的建议空腹出行。”
如此之早,能有几人前行?果不然,早上五点集合,那叫的最凶之人果然没来,两位计划好的美女,也因时间过早取消了行程。这秘书长更是好玩,一听说什么“姜花”美女没来,直接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探秘德王墓
五点出发,四点多就得起床。收拾妥当,睡眼朦胧中走出家门,想昨夜暴风骤雨,看院里一汪一汪的积水,蔚蓝的天空,这天,注定又是一个暴晒的天气。选择早出早归,我们的队长太英明了。
一路车辆极少,沿104国道前行,不足半小时,即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德王墓地”。
“明德王墓”,难道这里埋的就是济南珍珠泉院内德王府的那些藩王?只知道老济南有个“德王府”,却从不知这“德王”墓竟在于此。
据清道光《长清县志》载:“明德庄王墓(子济宁安僖王 )、德懿王墓、德怀王墓、德恭王墓、德定王墓、德端王墓俱在县东南四十里青崖山之阳”。 当地人称“十八王林”。此时,太阳刚刚升起,阳光还未照射到墓园,蔚蓝的天空上,一朵朵灰白相间的云,或单独、或层层叠叠,飘荡在墓园的上空,让神秘的墓园,显得愈发的神秘。
沿着墓园残存的垣墙,我们一路前行。路上队长不停地向我介绍着墓园的情况,而我嘴里“嗯、嗯”着,其实什么也没听清,脑子一直在想,这太阳还没照到这里,我们能进墓园吗?就不怕?想着想着,自觉不自觉放缓了前行的步伐。恰在此时,约好的几位驴友走错了路,怎么也找不到我们的位置,打开位置共享,却显示,我们都在“明德王墓”里,让人毛骨悚然。
等待的间隙,在墓园残存的垣墙边来回徘徊。这墓园,高大的垣墙就剩这一段了,据说,这墙上的砖石大都被附近的村民拆掉盖猪圈垒墙了。垣墙虽残破不堪,面目狰狞,但依稀仍能窥见昔日的高大、庄严。晨曦,蓝天、白云、断壁残墙,竟呈现出别样的凄美。
记不清哪位大师说过:摄影是瞬间的艺术。看天空云卷云舒,瞬息万变,地上墓园神秘莫测,心一动,赶紧掏出手机,寻找着角度,迫不及待地去记录这神秘、凄美的瞬间,去表达或诠释心灵的感受。
几位驴友嚷嚷着“起个早五更,差点赶晚集”,终赶了上来。在队长的带领下,我们从墓园西北角,越过坍塌的垣墙,悄悄进入了墓园。此时,太阳仍未照射到这里,墓园里寂静无声,安静的让人好怕。跟着队伍前行,不敢落下半步,唯恐有什么东西会突然跳出来。眺望远山、旷野、天空,想不到眼前的景色竟如俄罗斯油画般美丽。
墓园里灌木杂草丛生,长的最多最旺的就属那荆条了,此时荆花盛开,扑鼻留香。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墓园进来后,除了几段低矮的土墙外,竟几乎看不到墓园的痕迹,道是那一个又一个的“杏园”让人颇感意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德王墓竟变成了杏园,有点奇葩。
来到紧挨高大垣墙的一棵杏树下,只见满树杏子金黄,黄里透红;那熟透落满一地的杏子,竟个个如红脸的醉汉。捡一个,擦一把,塞到嘴里,酸甜可口,真叫一个“爽”啊!
离开这个杏园,沿小路向东穿行,队长说:去看看德庄王墓吧。行走间,突然发现山顶上银光万道,引得几位驴友大声高呼,“快看、快看”,原来我们遇到了难得的“丁达尔现象”。
这是难得的“耶稣光”啊!众驴友个个兴奋异常,纷纷拿出手机,施展各自本领,捕捉记录着这美好的瞬间。
年轻时去过“清东陵” 、“鲁荒王陵”等诸多的陵墓,根本不知道害怕,这大早上的,拨开荒草一步步走向“德庄王墓”,想不到心里竟有些许的胆怯。但当走下墓道,面对用钢筋拦着,满是积水的墓穴、雕花的墓门时,心里竟没有了丝毫的畏惧,有的只是无尽的感慨。想当年,这些地位显赫的亲王,谁能想到百年后会有这样的结局。
从“德庄王墓”出来,队长带领我们突然又拐进了一处杏园。队长说:这处杏园的主人,年轻时曾在这一带为部队送过情报。进入杏园,不巧男主人不在,只有女主人正在打理着树下种植的莴苣、黄瓜等蔬菜,看到我们前来,热情地招呼大家品赏树上的红杏。小院不大,几株杏树紧挨着一段低矮残破的墓墙,其上硕果累累。有驴友忍不住问到:大娘,知道这墙是什么年代的吗?老大娘想了想说到:秦始皇那时候的吧。闻听,众驴友个个哭笑不得。
走出墓园,心情十分的困惑,这那是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啊?!这分明就是一处杏园。除了那几根焊接的锈迹斑斑的钢筋,那有什么保护?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一下弥漫了整个心头。
翻越青崖山
这些年,曾数次到过“五峰山”,寻访过“仙人台”,但对咫尺相连的“青崖山”却浑然不知。
闷闷不乐地走出墓园,向青崖山进发,看其其貌不扬的样子,心中并无多少的期待。不曾想,这“青崖山”竟给了我许多的惊喜。
沿着一条窄窄的水泥路面,迎着温馨的晨光,一行人默默地向“青崖山”走去。路旁一处杏园内,鸡鸣狗吠,一只大鹅骄傲地在杏树下踱着方步,时不时停下来,像哨兵一样,观察着四方。主人看见我们走来,惊讶地与我们打着招呼 “来的这么早啊?”队长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说吧,二人相视一笑,各自散去。
队伍很快拐进了山林小路,此时,柔柔的晨光普照大地,透过树林缕缕洒落的光芒,树下的灌木杂草显得勃勃生机。“哞哞”几声羊叫传来,吸引大家循声追寻,蓦然发现,四只山羊正隐在树林深处,安静地享受着清晨清凉的时光。一只高大的红毛山羊,裸着半身,翘着尖尖的一撮胡子,站立在一块岩石上,正焦灼地对着树林深处鸣叫,那样子,让人既好笑,又浮想联翩。
队伍渐攀渐高,慢慢深入到了一片高大的荆棘丛中。此时,恰值荆花盛开之际,那红白相间,细碎的花蕾,散发着淡淡幽香,令人神清气爽,丝毫感受不到攀登的辛劳。几株火炬树热情似火,挺着红红的脸蛋,笑迎着我们这些“仁者”。
走出这片灌木林,路突然艰难了起来。说是路,其实已经没有路的样子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全是杂乱无章叠在一起的块块碎石。近七十度的崖坡,攀行本来已十分困难,这样的路面,更是让人难上加难。这碎石,几乎没有一块是固定的,更没有一块是平坦的,踩在上面,稍有不慎,不是扭伤,就是摔倒,说是如履薄冰一点不虚。更让人可怕的是,这些碎石,踩踏后极易滚落,不万般小心,很容易伤到身后的驴友。
见此,队长不停地提醒着大家:小心,小心。突然,悬崖边的密林里,响起了“哞哞”的羊叫声,循声望去,只见数十只山羊正灵巧地在山崖上跳跃前行,有三只山羊竟停下来,怔怔地望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似乎在说:这是我们的地盘,你们凭啥来?这路,你们不行!
这片碎石是登山的必经之路,长长的近四百米,最初以为是雨季山体滑坡造成的,但走着走着,越走越感觉不像,直到攀上寨门的那刻,我终于明白了。这寨前的碎石,那是什么山体滑坡,分明是过去那盘踞山寨的大王,指挥喽啰用碎石痛击攻取山寨官兵所遗留的痕迹。猜想绝非空穴来风。回来后查阅资料,发现这青崖山,过去称作“青崖寨山”,从隋唐时期就有“义军”盘踞,明崇祯十三年,以孙华亭为首的万名起义军竟驻扎于此,直到清顺治年间被清兵攻破。
这青崖山从下观平平淡淡,翻上寨门眺望四周,方知这的确是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不得不说,在那冷兵器时代,谁占据了这方山寨,谁就拥有了独霸一方,与官府讨价还价的资本。
历史的烟云早已随风而去,凝视着残破低矮的寨墙,抚今追昔,无不感慨岁月的无情。
寨门已经无处可寻,寨墙也已残破不堪,但丝毫不影响在此欣赏周遭美丽的风光。攀爬的时候,只匆匆瞄了几眼山下的风光,如今站在寨门隘口,回望山下狭长秀美的“钓鱼台”水库,壮美的山峦,无尽的旷野、村舍,令人心潮澎湃,倍感自豪。
看西边山崖有几块巨石,爬上去,应该看的更远,欣赏到更美的风光。想到此,美景的诱惑让老迈的我,忍不住“聊发少年狂”,执拗地向其发起了冲击。见此,一众驴友纷纷惊呼、调侃。得益于身高腿长,不畏艰险,扔掉登山杖,手脚并用,几分钟就攀上了巨石。事后回想,人在遇到困难问题时,畏惧是没有任何用处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迎难而上方是根本。
上是上去了,但下却成了问题。观察来观察去,原地而下,即使“五刹”并用也是极其危险的。考虑到安全,只好选择新的路线。山崖上左冲右突,一番探索,近二十分钟的时间,方才在荆棘乱石中疲惫不堪地滑到隘口。看来,这挑战也是需要代价的,未来的岁月里,“管头不顾腚”的事情还是少做为佳。
沿着东面的山崖,在队长的带领下,我们继续向山顶进发。队长说:爬上这处山崖,其上几乎就是一马平川了,美丽幽静的柏树林会把大家迷醉的。闻此,众驴友个个精神抖擞,奋勇争先。
这段山崖,仰观陡峭崎岖,侧视险峻秀美,攀爬其间,随处可见的天然石阶,让人感觉并不困难和危险,竟是十分的享受。在快要登顶的一处平坦之处,队长竟惬意地座了下来,悠闲地欣赏起了周遭的风光。
“太美了,太美了!”驴友“花婆婆”大声喊了起来。站在此处,极目眺望,天空白云飘飘,地上光影斑驳,旷野麦浪滚滚,山峦青翠欲滴,碧水波光粼粼,村舍红瓦白墙,道观静谧清幽,好一处秀美江山图。那“大长腿”激动地眉飞色舞,开心地哼起了李健的“风吹麦浪” 。一众驴友个个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录像,回看队长,却见其竟如老僧禅定般安静,似乎又在品味那“惯看秋月春风”的意境了。
据说,我们队长不仅常常夜读《三国》、《水浒》,对《红楼》更是爱不释手,这登山的途中,时不时就会给大家整几句《红楼》里面的词,让大家在体验驴行快乐的同时,还能品赏到文化的馨香。
气喘吁吁爬上山崖,大家围坐在一处平坦的巨石上歇息,各自纷纷掏出水果、小吃,补充能量。驴友“小燕”拿着昨晚买来的红杏,递给大家和队长,不想这队长品赏后,竟淡淡地来了一句“买的不如偷得甜” ,把大家喜的乐不可支。
这处巨石,紧邻悬崖,仔细看,石上有一大两小三个人工孔洞,耐不住好奇,有驴友就问队长的用途。队长说:这是过去“义军”舂米用的石臼。但我看,怎么也不像“石臼”,倒像是那旗杆穴。想那“义军”大旗插置于此,山风劲吹,旌旗猎猎,威震八方,是何等的豪迈!
离巨石不足三米,就是几十米垂直的悬崖峭壁,伫立此处,山下风光一览无余,比之刚才半山所见,同样之景,却更显气势恢宏,壮观秀美。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真的语塞了。崖边一块岩石高高凸起,几位女驴友纷纷上前,舒展双臂,金鸡独立,冯虚御风,纵情体验“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美妙。
继续前行,最美柏树林如期而至。能够被队长称为“最美”,这柏树林的确很不一般。不说其密不透风,不说其笔直挺拔,不说其柏影斑驳,单单那幽静深远的小路就让人醉了。炎炎夏日,高山之巅,还有比这柏林小径寻幽更美的吗?
拖在队伍最后,我发现几位女驴友走路的姿势都变了,个个似乎都变成了高级模特,柏林中穿行,哪像是驴行,分明是在舞台上走秀,个个脚生莲花,婀娜多姿,仪态万方。
这松林小径弯弯曲曲,忽而深入密林,忽而紧挨悬崖,一路幽静却并不单调。走着走着,先是路边突然出现舂米用的石臼,继而又现蓄水藏粮用的石瓮,屯兵的石屋等等,令人浮想联翩。在靠近东面悬崖之处,小径忽然穿出了密林,路面也从松软的树叶泥土,变成了一块块坚硬的岩石,岩石缝隙之间除偶有几棵低矮的柏树外,再无任何的树木,灼热的阳光炙烤的岩石滚烫滚烫,仿佛要融化一般。
热,实在是热,但此处却是非驻足不可,因为,这里是青崖山最美的一处风景了。站在此处,极目远眺,只见青翠山峦,叠嶂起伏,烟岚云岫,仙气飘飘,如画般的美丽。近处右侧悬崖错落有致,三只鹞鹰正在其上盘旋起舞;其下梯田层层,村舍星罗棋布,美丽乡村也不过如此吧。
欣赏完此处美丽的风光,队伍又进入了柏林小径,经过十几分钟的畅行,迅即转入了下山的灌木之中。
下山的小路,隐在一株株的连翘之中,蜿蜒崎岖,此时连翘子已经十分饱满成熟,有驴友随机调侃队长,抽空安排一次连翘子采摘之旅吧?队长笑而不答。下到一处坍塌的石墙之处,不待大家提问,队长朗声说到:这是青崖寨的南寨门,出了此地,就不是青崖山了。闻听大家纷纷驻足拍照留念。
“青崖壁立回千寻,点点苍苔太占心。天千庄严成胜概,纤尘不到白云深”,这青崖山的确名不虚传。
问道“五峰山”
走出青崖寨,就要接近一处垭口,原以为今天的驴行不会再有惊险,那曾想,在距垭口一步之遥,却遇到了今天最大的风险。此地悬崖右面深不可测,下到垭口,必须紧贴左面山体,手脚并用,闪转腾挪 ,方得如愿。队中驴友“小燕”,名副其实身轻如燕,转眼间即稳稳下到了垭口,并自告奋勇当起了接应。来过此处的“花婆婆”,不知咋的,挂在崖壁中间,怎么调整却也脚不沾地,只急的下面的“小燕”和上面的“立奕”眉头直皱,惊叫不断。还好,经过一番的调整,在几位驴友的帮助下,终安全落到地面。此时,几位驴友念起了本群探路先锋老李,纷纷说到:要是老李在,那会如此艰难。看来,这驴行,群里人“一个也不能少”。
太阳当头,天气愈来愈热,来不及休息,队伍即向五峰山方向转去。经过一处坍塌的石屋,右面一块巨大的岩石吸引了大家,队长说:有兴趣的上去看看吧。此块岩石大半与悬崖相连,一半探出,中间有道长长的十几公分宽的裂缝。站在其上是回望欣赏青崖山的绝佳之处。但要走到最佳位置,必须越过中间这道宽宽的裂缝,没有一点勇气和胆量是万万办不到的。队伍中许多驴友大都止步于裂缝,只有勇敢的“花婆婆”潇洒地越过裂缝,站在了岩石的最佳位置。“无限风光风光在险峰”,最美的景色永远是留给勇敢的攀登者的。
队伍再次进入了弯弯的柏林小径,强烈的阳光,经过密林的过滤,洒在林中竟是十分的柔美,令人心生欢喜,心中一片清凉。山风阵阵,雀鸟欢唱,队伍一行人个个心旷神怡。
沿着柏林的边缘前行,小径渐渐向“五峰山”延伸,一点点下降着高度,透过柏林的空隙俯瞰,山下“五峰阁”清晰可见,空中竟远远飘来丝丝缕缕的仙乐声。
对于道教乐曲,过去俺是丁点不知的,直到去年一次偶来五峰山,无意中听到了一曲《太极》,回去后就再也走不出了。闲来时,总喜欢听听《白鹤飞》、《道情》、《般若》等等,让自己的心静了再静。
“五峰山”,自古以来就与泰山、灵岩并称为“鲁中三山”。五峰山不高不大,但其道教文化却是十分的鲜明。据考证,自金代泰和年间即建有道观,其“道真观”四次被皇帝赦封。明神宗朱翊钧更是神奇,封它的母后为“九莲菩萨”,并在此为其母建宫殿,然后赦封此观为“保国隆寿宫”。一个道观如果没有一点真材实货,我想,总不会被那么多皇帝赦封吧!喜欢“问道”,五峰山不失为一处绝佳的选择。
谈笑间,队伍轻轻松松又来到了一处垭口,是沿垭口继续爬行,从道观下山,还是由垭口直接下山,队伍出现了歧义,最终队长敲定,中午阳光强烈,道观台阶难行,就此下山。这下山的小路曲曲折折,中间几次走错,误入歧途,每次都是队长为我们指明方向,引来大家一片的赞叹。从垭口走到山下,路程虽不甚远,但行走却是并不容易,期间,乱石嶙峋,灌木丛生,稍有不慎,就可能扭伤脚踝,或被灌木划伤。
为了抄近路赶到停车的位置,队长带我们来到了一处“吊桥”。这桥虽没有“泸定桥”的险峻,但看其锈蚀的锁链,腐朽的木板,应该是很久没人过了。“这桥能行吗?”驴友们心里都打起了小鼓。站在桥头,谁也不敢先行一步。还是队长,什么也不说,背起包即大步向桥上走去。一向恐高的队长说不害怕是假,看其小心翼翼、颤颤巍巍的样子,心里不知有多么的畏惧哪。但面对危险,为了大家,队长总是毫不犹豫,一马当先。
越过吊桥,路愈来愈宽阔平坦,大家的脚步也越来越轻松。转过“孔雀园”,钻过两道铁丝网,“五峰阁”的饭香已经飘进了鼻孔,马上就要下山了。猛抬头,突然,对面半山中一个巨大的“道”字映入了眼帘。
“道可道,非常道”,人生不就是一个“悟道”的过程吗,这驴行,不也是在“悟道”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愿我们永远在“悟道”的青山绿水间恬然自乐,自由自在吧。
中国鹰王——王照华绘
独家代理
中国鹰王团扇大师王照华作品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