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奇爱情故事 )
相濡以沫(十五、尾声)
作者 :老革
十五
岁月流转,不知不觉间,他们已步入古稀之年。尽管身体并无大病,但毕竟年事已高,体力大不如前。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老夫妻俩吃过早饭后,翠花翻阅黄历,发现当天恰逢赶集日,便迫不及待地提议前往。张生笑着提醒她,家中老马已病逝三日,无法驾车前往。翠花却撒娇道:“那我们就走着去!”张生劝说路程遥远,但翠花执意要去,还说可以欣赏沿途的美景。张生无奈,只得答应。
于是,张生肩挎钱袋,与翠花手牵手走出家门,兴高采烈地踏上赶集之路。然而,他们未曾料到,这一去竟成了不归路。
集市距离他们家有三十多里地,以往都是坐马车前往。这次,他们选择了步行,还特意走了一条小道。起初,翠花心情愉悦,如同年轻少女般翩翩起舞,还不时采摘路边野花插在头上,引得张生哈哈大笑。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脚步渐缓,体力不支。
当他们走进一片茂密的树林时,已累得气喘吁吁,便靠在树下休息。张生提议返回,但翠花倔强地说:“既然出来了,就不能半途而废,爬也要爬到集市。”张生无奈,只能随她。
等他们终于赶到集市时,已过中午,集市早已散去,空无一人。两人失望地坐下休息片刻,然后互相搀扶着踏上回家的路。此时,天色已晚,他们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前行。
由于饥渴交加,翠花累得几乎走不动路,张生也气喘吁吁。他们走走歇歇,最终在树林深处迷失了方向。不知何时,两人不慎掉进了一个废弃多年的陷阱。陷阱深邃,四周光滑,难以攀爬。他们尝试呼救,但树林中空无一人。
第二天清晨,天已大亮,树枝上小鸟叽叽喳喳,仿佛在催促他们醒来。张生先睁开眼,轻轻推醒翠花。翠花困惑地问:“我们这是在哪里?”张生苦笑道:“昨晚咱俩掉进了陷阱,你还不记得了?”翠花这才恍然大悟。
张生再次尝试攀爬,但陷阱壁光滑无比,毫无着力之处。他只能无奈地坐在翠花身边,两人相互依偎。翠花悔恨地说道:“夫君,都是我不好,不听你的话,才让你受苦。”她又问道:“咱俩过了一辈子,你为何对我如此好?为何总是迁就我?”说着,泪水夺眶而出。
张生虚弱地回答:“娘子,我曾说过,若对你不好,怎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怎对得起你父母的托付?当年你下嫁于我,是我张生的福气。人活一世,要学会感恩,对你好是我一生的承诺。”说完,他紧紧抱住翠花,心中却不禁感慨:三年前写的遗嘱,或许真的应验了。难道这就是天意吗?
在那温暖的话语中,翠花的心被深深触动,她觉得能与张生共度一生,是多么值得的事情。
翠花似乎有些倦意,她轻轻将头依偎在张生的怀里,不知不觉间竟已沉沉睡去。
就这样,这对老夫妻在陷阱中无奈而艰难地度过了漫长的一天、两天、三天……两人又饿又累,早已筋疲力尽,呼喊声也越来越微弱。嘴唇虽在动弹,却已发不出一丝声音。
不知过了多少天,一位年轻猎人出现在陷阱边。他骑在马上,低头朝陷阱里探望,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只见两位老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坐在井底。
他翻身下马,走近陷阱,定睛一瞧,这不是张伯伯老两口吗?他们怎么还掉进陷阱里了?年轻猎人急得泣不成声,大声呼喊:“张老伯,张老伯,快醒醒呀!我是赵森林,我来救你们了……”然而,无论他如何呼喊,陷阱里的两位老人却纹丝不动。赵森林急坏了,他翻身上马,快速朝赵家庄奔去。
原来,这位年轻猎人名叫赵森林,是赵家庄人,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打猎。今天早上,他吃过饭后便骑马来到树林狩猎,这才看到了这悲惨的一幕。
回到庄子后,赵森林首先来到里长家,将所见的一切向里长诉说了一遍。随后,他又急匆匆地跑回家中告知父亲,并从家里拿了梯子和绳子,赶着一辆马车直奔树林。与此同时,里长和赵森林的父亲也在庄子里找了几个身体强壮的男子,一同坐着马车前往出事地点。
当施救人员都到齐后,赵森林和另外三名男子顺着梯子下到陷阱底部。然而,当他们发现两位老人都已没有生命迹象时,不禁感到万分悲痛。
其中,有一位中年男子,他是赵庄的一位老秀才。当他看到张生与翠花两位老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嘴对着嘴,各自的嘴角上还残留着许多唾沫星子时,不禁暗想:这不就是现实版的“相濡以沫”吗?这对老夫妻在陷阱底下口渴难耐,才用这种方式互相滋润,以缓解对方的干渴。想到这里,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其他人看到这感人的一幕,也都纷纷落泪。
随后,众人将两位老人的遗体拽到地面上。里长吩咐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布,分别盖在张生与翠花的身上。在场的所有人都对他们的意外离世深感痛惜,并低头向两位老人的遗体默哀。
不日,当张生与妻子朱翠花合殓的棺木入葬时,前来参加出殡的人络绎不绝。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是赵庄的,还有一少部分人是其他村庄的。人们怀着感恩与崇敬之心,自发前来参加送葬仪式。
根据老秀才的建议,墓碑上刻着:“张生、朱翠花夫妻二人之墓。相濡以沫、恩爱一生。”墓碑后面还刻有张生与朱翠花的生平事迹,以及对他们传奇婚姻的高度评价:“在大千世界里,你们二人能相识、相知、相守一生,是因为你们都有一颗付出的心,懂得互相尊重、互相感恩,才拥有如此幸福的一生!”
几天后,里长邀约庄子里的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一同前往朱府。
当他们进入空旷而冷清的大厅时,心中不禁涌起一种悲怆凄凉之感。只见地面、茶桌和椅子上早已落满灰尘,茶桌上并没有摆放任何茶具,只有一个精致的小盒子摆放在正中央,这种不正常的征兆令人疑惑不已。
里长上前打开小盒子,里面有一张叠好的宣纸。展开一看,竟是一份遗嘱,最下面的签名和手印是张生与朱翠花。遗嘱中有一句话令人费解:“我和翠花恩爱一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难道张生与朱翠花生前就有预感吗?简直令人不可思议。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落款日期竟然是三年前。看来,张生夫妇对离世和后事早已做了预料和安排。
当里长读完遗嘱的全部内容时,已是老泪纵横。遗嘱中提到,张生夫妻一生无儿无女,无牵无挂。百年之后,委托里长和乡亲们将他们合葬在一起。家里的钱财拿出一部分用于帮助庄子里的困难家庭,剩余的钱财和整个朱府房屋以及其他财产,全部捐赠给庄里,用于开办私塾,让更多的孩子免费上学。
张生和朱翠花这对老夫妻的善举,深深感动了赵庄所有人,他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得到了高度评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张生和朱翠花竟以这种方式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赵庄,离开了朝夕相处的赵庄人。
但令人欣慰的是,这对老夫妻在相依相伴的一生中并没有留下一丝遗憾,反而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诠释了“相濡以沫”这句成语的真实含义,为赵庄人树立了榜样。
因此,每年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都会自发地怀着感恩与崇敬之心去给张生夫妻扫墓,以此悼念。久而久之,这已成为赵庄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代代相传。
据传说,张生与朱翠华的坟墓,迄今为止,保存得还很完好。
有道是:
张生翠花心相连,
喜结良缘共枕眠。
终成眷属永相爱,
相濡以沫世代传。
作者:老革
【作者简介:
张文革(笔名老革)老三届、老知青。
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虽到古稀之年,仍酷爱文学,笔耕不辍。
擅长写小说、散文、回忆录等体裁。作品散见于文学报刊及网络平台。
写作宗旨: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
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