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毒草(长篇小说) 董顺学 著
第二十一章
榆树湾人过元宵节的习俗和其他地方大不相同。他们别说吃元宵了,就连元宵这种食品的名儿都没有听过。
当地人不吃元宵却吃饺子。吃着饺子照样过元宵节,只不过是习俗不同罢了。生产队还为过元宵节特意放了一天假。
妇女们白天除了包饺子外,还有一个重要活儿就是做荞面灯盏。正月十五的荞面灯盏家家户户都要做的,那怕家里没有荞面,向邻居或亲戚家借一点也要做。
习俗一旦成了传统,那是一般更改不了的。榆树湾一带的人正月十五为什么要“点灯盏″,没有谁能说清楚,反正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了。点灯盏是祭神的一种形式,意在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平安,万事如意。
荞面灯盏的做法也并不复杂。在荞面里面倒上温水,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掐成鸡蛋大小的面剂子,用手捏成十二生肖各种动物的形状,中间捏一个核桃大的凹陷小窝,这样灯盏的生胚就做好了。之后就上笼蒸了,大约二十分钟灯盏就蒸熟了。
周思甬一家是宁波人,过元宵节的习俗是吃汤圆,但现在没有这个条件,也就逼迫入乡随俗,晚上改吃饺子了。他们家也没有在正月十五点灯盏的这个习俗,也跟着当地人忙乎了一天。
早晨,周思甬父亲周文录请来了何凤治的母亲帮他们家做荞面灯盏。何凤治母亲很乐意帮周思甬家做荞面灯盏,所以没有打一点推辞就来了。平日里两家关系很好,尤其周思甬家给他们家在各方面给予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帮助,再加上周思甬家是外地人,从来没有做过荞面灯盏,她很情愿地将这点小手艺传授一下。何凤治母亲到周思甬家做灯盏,不只是他们一家,还要给齐梦鹭家和曹庆儿家以及何凤治四家做灯盏。
何凤治母亲做荞面灯盏的手艺是出了名的,她已经做了五十几年的荞面灯盏了,技术很娴熟,没有一点麻达。做荞面灯盏谁都会做,但真正做得好的人并不多。不太会做的人,做出来的灯盏没有什么艺术可言,那只是个荞面窝窝头而已。只有那些心灵手巧的人,才能做出十二生肖动物生动的造型来。这四家一共十个人,需要捏出七种动物的造型来。周思甬父亲属猪,母亲属鼠,周思甬属牛,齐梦鹭父亲属牛,母亲属虎,齐梦鹭属牛,曹庆儿父亲属兔,曹庆儿属虎,何凤治母亲属蛇,何凤治属狗。荞面和成团后,何凤治母亲便开始捏灯盏了。荞面剂子在她手里不停地翻转,她那干瘦的手指在捏荞面灯盏时显得十分灵巧,就像是一位雕塑大师,一会儿用剪刀绞,一会儿用竹棍按压,一会儿用小刀雕刻,不一会儿一个荞面小动物在她的手里活灵活现地“诞生”了。
站在一旁的林颜茹和齐梦鹭目不转睛地看着,对何凤治母亲捏灯盏的高超技术赞叹不已。林颜茹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也抓了一个面剂子捏了起来,但面剂子在她手里根本不听使唤,捏来捏去最后捏成了一个荞面窝窝头。她不好意思地对何凤治母亲说:“大嫂,同样是一双手,你怎么捏的灯盏这么好,我咋就捏不像呢?”
何凤治母亲呵呵一笑,说:“这捏荞面灯盏看起来简单,其实也不太容易掌握,刚开始谁都捏不好,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学会的,得慢慢来。”
过了约摸一个小时,十个荞面灯盏捏好了,现在开始上笼蒸了。二十多分钟后,荞面灯盏蒸好了,当把笼盖揭开时,一群荞面小动物活脱脱地趴在笼里,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齐梦鹭在周思甬家已经玩了好几天了,原打算过了元宵节才回去,但今天碰上机会给她们家做了荞麦灯盏,便拿着做好的灯盏也回家献月神去了。
日落一个多小时后,一轮碾盘大的圆月亮爬上了山头,悬挂在了东方天空,皎皎清辉洒满了大地。家家不约而同地在自家当院摆上供桌,把蒸好的荞面灯盏放在盘子里献在供桌上,开始献月神。
周思甬父母由于是第一次献月神,太阳还没有下山便按部就班地做着各种程序。他们俩先用新棉花搓了灯捻子,再往荞面灯盏的灯窝里倒上了清油。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就耐心地等待着月出东山。老两口轮流着看了好几趟,但月亮还是没有出来。
当月光刚照到窑洞的崖面上时,他们俩便急不可耐地开始献月神。由于他们家没有供桌,就把吃饭的小炕桌当成了供桌摆在了当院,上面献上了灯盏。周文录用火柴棍将灯盏窝里的捻子往外拨了拨,露出了二分长,然后擦着了火柴,用两只手拢了个防风罩,轻轻地点燃了灯捻子。灯盏点着之后,老两口又用香蜡纸表和清酌淡茶拜祭了月神,然后磕了头作了揖。随后双双跪在供桌前,静静地等候着灯花的形成。他们俩一会儿举头望月,一会儿低头许愿。他们老两口明明知道,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的一颗星球,地月之间的距离只有三十八万多公里。科学家研究证明,月亮上并没有嫦娥,也没有吴刚,更没有金蟾蜍和桂花树。
月神在哪儿?人们为什么祖祖辈辈要拜月神?也许宇宙是由神创造的,神的力量是无限的,月神也是神……他们俩低下头又许了好多愿,祈求月神保佑自己少挨批斗,祈求月神保佑度过今年的饥荒,祈求月神保佑儿子早日招工、招干……
据当地人说,每年正月十五用荞面灯盏献月神时,给自己或替别人许的愿特别灵验,月神可以保佑许愿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实现愿望。
也许当一个人很无助的时候,生活很窘迫的时候,祈求神灵保佑自己,这是一种很无奈的行为选择和精神依托。
正月半的天气还是很冷的,尤其到了晚上,寒气逼人,老两口仍然虔诚地跪在冰冷的地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灯花的出现。一阵阵微风吹来,他们俩被冻的瑟瑟发抖。心诚则灵,为了让许的愿变为现实,再冷也要坚持下去。
灯花终于出现了,先是儿子的灯花开了,接下来是他们老两口的也开了。儿子的灯花又大又亮,比黄豆还大,让他们俩欣喜若狂,他们俩守灯的心愿达到了,就希望儿子的灯花在他们一家三口中最大最亮。只要儿子在新的一年里能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他们老两口就心满意足了。
随着灯盏里的清油一点一点地燃尽,灯花和灯捻子也慢慢地开始枯萎了,最后奄奄一息,油枯灯灭。
他们俩又开始了放天灯,这也是本队上人教给他们许愿的一种方式。其实,正月十五放天灯也叫放花灯,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是人们用来祈愿,以求得平安幸福,也象征着五谷丰登,迎来丰收年。在他们宁波老家每年正月十五也有放天灯的习俗,当孩子的时候也跟着大人放过天灯。但放天灯祈福许愿还是第一次。
天灯的制作也比较简单,材料也容易找。找几根竹子,做了一个天灯的骨架,再用浆糊将红纸糊在骨架上,用两根细铁丝交成十字型绑在天灯口上,用一个小废铁盒做个灯台,里面放上蜡烛,一个天灯就制作完成了。老两口一个小心翼翼地拿着天灯,另一个拿着火柴点燃天灯里的蜡烛,随着蜡烛的燃烧,产生的热气在天灯内开始膨胀,天灯便摇摇晃晃地升到了空中。当天灯的高度超出山顶时,随着风向飘向远方。
老两口仰头看着飘向空中的天灯,心里默默地许了与点灯盏时相同的愿……
榆树湾人正在家里点灯盏和点天灯祈福许愿时,王坪公社的街道上却热闹非凡。今晚,是王坪公社革命样板戏汇演的最后一场,来看戏的人特别多,戏场被挤的水泄不通,摩肩接踵。
各大队组织的社火,白天已经集中在公社表演过了。主要有秧歌、锣鼓、议程、高台钦子、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赶毛驴等内容。整个王坪街道人山人海,极为热闹。各大队的社火排着长长的队伍,依次从公社门前走过,公社领导和干部们在公社门口接待,好像接受公社领导检阅一样。公社大门前摆着一排桌子,上面放着各种糖果和烟酒等,公社干部给拜年的社火队所有人员散发着糖果和香烟,给每个大队赠送一面红旗和两瓶酒,以表示慰问和答谢。
走在社火队伍最前面的是议程官也叫春官,扮演议程官的都是能说会道、反应敏捷的人。之后依次是“工农商学兵”、锣鼓队、高台钦子、高跷队、秧歌队、狮子、旱船、毛驴等。窄小的街道挤满了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震耳欲聋。议程官身穿春官服,手持用老鹰翅膀做的羽毛大扇,走到公社大门口,每个议程官都要说几段议程,诸如:
公社领导不简单,
清正为民把事干。
青云直上步步攀,
升到省里做大官
东风吹战鼓擂,
现在世界上谁怕谁。
不是人民怕美帝,
而是美帝怕人民。
主席语录天天学,
一天不学问题多,
两天不学走下坡,
三天不学没法活。
大寨精神代代传,
战天斗地修梯田。
高山陡屲变平川,
黄土地上夺高产。
阶级斗争天天搞,
谁搞复辟就打倒。
革命路线指航向,
防修反修要记牢。
继续革命要牢记,
革命意志不可丢。
无产阶级搞专政,
打倒地富反坏右。
……
到了晚上,王坪街上就更是热闹非常。公社舞台上唱的是革命样板戏《红灯记》,街道两旁摆满了各大队制作的花灯,在戏没有正式开演之前,人们都在街道两旁漫步观赏花灯。花灯的式样很多,有人物,有动物,还有其它造型的物品。花灯里面点燃的蜡烛照的街道一片通红,让花灯更加五彩斑斓。花灯制作的十分精致,有些造型极为生动别致,不管是人物还是动物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王坪街上的天灯是在夜场戏开演之前统一放的。许多人把准备放的天灯都陆陆续续地集中在戏场里,等待着演戏之前开台的锣鼓声。这时,组织放天灯的人在舞台口的大喇叭上反复地喊着:“准备放天灯的社员们,赶快把你的天灯拿到戏场里统一燃放,看戏的观众赶快进场,戏马上就要开演了!”
还在街道观赏花灯的人,听到了喇叭上的喊话声后,都急匆匆地来到了戏场。
就在开台的锣鼓声快节奏地敲起来的时侯,组织者拿着话筒大声喊道:“天灯开始燃放!”
霎时间,成百上千的天灯,如同蜂群,几乎在同一时间飘飘荡荡地升上天空。五彩缤纷的天灯,照亮了夜空,照亮了周围的山梁。人们的欢呼声响彻云霄,振聋发聩。大家仰头看着天空,遥望又高又远的天灯,各自默默地许下了心愿。
今晚的压轴戏是由王堡大队为广大观众表演的《红灯记》。
王坪公社安排的革命样板戏汇演,是从正月初十开始的,一共汇演了五天五夜十场戏。最后经过评比,评选出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
王堡大队排练的《红灯记》获得了一等奖。
在《红灯记》正式开演前,公社的几位领导上台为这次汇演评选出的一二三等奖获得者颁发了奖状和奖品,之后,公社书记讲了话。
周思甬作为《红灯记》李玉和的扮演者,和大队长孙振祥两个人上台领了奖。
周思甬手里捧着沉甸甸的奖状和奖品,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心想:他作为王堡大队秦腔队的导演,去年寒冬腊月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自己导演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被评为一等奖,《智取威虎山》被评为二等奖,一个大队能斩获一二等两个大奖,这是对他工作的高度肯定,他觉得已经很知足了。更重要的是,在政治挂帅的当下,自己能把革命样板戏演好,这就等于获得了一点政治资本,这对家人和自己无疑是有好处的。
得了一等奖的周思甬,如同服了兴奋剂,精神状态好到了极点,在《红灯记》的演出中更加卖力了。他对李玉和这个英雄人物形象把握的十分精准,不管是唱腔、道白还是动作、神态,从头到尾演的出神入化,把李玉和这个英雄人物表现和刻画的淋漓尽致。
周思甬在台上不遗余力地表演,台下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由于他演的太入神了,太逼真了,使得不少观众的情绪受到剧情的感染,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作者简介

董顺学,汉族,宁夏西吉县人,生于1955年10月10日。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先后在西吉县工交局、统计局、计划委员会、计经局、震湖乡政府工作,担任过国营企业厂长。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喜欢读书,热爱文学,积累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丰厚的生活实录,创作过中短篇小说。退休后,用近五年时间完成了这部五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狼毒草》,终以抒怀于文学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