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信记
药乡避暑行
信义庄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一年一度的酷暑季,还是风驰电掣般地赶来了。
看周末气温预计28到36℃,这样的天气,队长能安排去哪?
“趁本周末天气炎热,让我们去药乡避暑吧!6月17日周六,牛山口、药乡密林穿行,8公里500米。遇见赤松、白皮松、华山松、水杉、金钱松、云杉、刺槐、黑松、油松、银杏、日本落叶松、侧柏等特色植被,另有何首乌、紫草、四叶参、黄精泰山四大名药及冬虫夏草等。药乡夏季最高温度29度,请适当加衣,早5点出发”。
号令发出,三军用命,周六一早,大家如期向集合点“牛山口村”奔去。
过仲宫、高而,一路畅行,青山滴翠,晨光绚烂,白云悠悠,鸟鸣深涧,心旷神怡。快到山顶时,美景的诱惑,终让我等忍不住停车欣赏,用相机去记录这晨曦下的美好。想想,这意境与那诗人 “停车坐爱枫林晚”有何二致?如果非要说不同,也不过是,他爱他的“枫林晚”,我爱我的“晨曦间”。
车到山顶,导航显示有两条路线到达集合点。路旁巨石上,“十八盘风景区”的字样鲜艳夺目,此路走过数次,曲径通幽,风光壮美,我毫不犹豫提议,走“十八盘”。车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蜿蜒前行,颇有那天门山九十九道拐的味道。一路观山、赏云、听风,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即安全到达集合点。下车一看,嗨,“帽檐”大哥已经早早等候。想想,这地已是“帽檐”大哥的地盘,今天的活动,没他咋行?!
“帽檐”大哥说:今天,我们先走古道,这段路,过去是从泰安到济南的必经之路,据说当年孔子游学齐国,即从此走过。“什么,什么?我没有听错吧?”队长说:没有错,山顶的“讲书堂村”还留有孔子讲学的“杏坛”遗址呐。太不可思议了,这样偏僻的山沟,孔子竟能率弟子前来讲学。看来我们今天的避暑之旅还是一趟妥妥的文化之旅啊!
绕过牛山口村文化广场,一转身即踏上了一条石板小路。“帽檐”大哥边走边说:这条路当地人称北台沟,现在已经很久无人走了,过去讲书堂村的一代代老人,都是从这条路上山下山。队长说:这路前些年来过,当时,为了让处里年轻人,体验百姓缴纳税费的辛苦,专门带大家走过,路上恰遇一位八十三岁的老人下山缴纳社保,一行人好生感慨。嗨,如今终于能够手机缴纳了,心里的那道坎过了,否则真的无颜踏进“讲书堂”村。
古道幽幽,情义绵绵,愿为民的情怀永远激荡在你我心间。
小路弯弯,说话间,队伍拐上了一座石桥。小桥窄窄的仅有两块石板铺就,长约三米的样子,看桥下乱石野草的模样,想那暴雨来临之际,桥下定是洪水滔涛,行走之上必是心惊胆颤。当年孔子路过,不知石桥有否?倘若没有石桥,又是如何过河,令人遐思。走过石桥,路边一块别样的巨石深深吸引了我。只见这块斜躺的巨石,表面平坦光滑,其上斑斑点点,像极了沾满墨汁的毛笔,在宣纸上潇洒渲染的痕迹。我想,这一定是圣人当年路过此处,挥毫《春秋》的见证吧。
继续前行,小路渐渐隐入了绿色的海洋。先是高大茂盛的栗子树遮天蔽日,加以棵棵粗壮的柿子树、杏树,点缀路旁,让人再无暴晒的恐惧。峰回路转,渐行渐高,果树渐渐退去,刺槐取而代之。高高的刺槐密不透风,就像一把巨伞,遮挡在小路的上空,行走其间,凉风习习,清爽惬意。路上有几株刺槐被风吹到,横卧在路的中间,钻行而过,更增加了驴行的乐趣。低头是绿草,抬头是绿树,远观是青山,近处是清风,那还有酷暑的影子。
济南周遭的山沟已钻了许多,但如这条沟般,野花之多、之盛还是少见的。暑热的日子,竟山花烂漫。从沟口到山顶,一路山花相伴,恰似在花海中漫游,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那西洋甘菊有近一米之高,先是几株,很快就成片了;穿行其中,花香扑鼻,沁人心脾。走进花海,每个人都轻轻放慢脚步,轻轻压低声音,轻轻拨开花枝,轻轻打马而过,唯恐惊扰了花仙子的修行。徜徉在这样的一片花海之中,心都要醉了。那普罗旺斯的花海也不过如此吧。半山之处,山涧岩石旁,突然出现了一大片的萱草,灿烂夺目,兴奋的几位女驴友哇哇直叫,纷纷拍照留念。一株萱草常见,这一大片的萱草还是初次遇到。放眼望去,路边、山崖,“胡枝子”、“丹参”、“野韭花”等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野花悄然绽放,花香四溢,美不胜收。
“咯咯咯”,一只野鸡突然扑棱棱从悬崖上飞起,吸引大家纷纷驻足观看。“帽檐”大哥说:这几年生态越来越好,这山鸡也多起来了。队长说:是啊,有一年来药乡,曾路遇两只山鸡带领十二只小鸡过马路,那阵势让我们激动的不能自已。记得当时有个外地人,上前抓了两只小鸡,说要带回家给孩子玩耍,急的两只野鸡拼命的“咯咯”直叫。见状,我们一行人一起上前斥责,直到其放回小鸡,目睹这群山鸡安全进入密林,我们才欣然离去。
走着走着,路上几堆黑色的粪便引起了我的注意,难道这沟里有狼?忍不住悄悄问“帽檐”大哥。大哥看看后笑了,说到:这是獾的粪便,它在标识地盘哪。这路獾走,说明周边已经无路可走了。在山里,遇到獾标识的路,照着走准没错。
上到一处崖坡,眼前豁然开朗,极目回望,巍巍泰山即在眼前。山峦巍峨,草木葱茏,白云翻飞,煞是壮观。遥想当年,孔子与弟子也一定会在此驻足,饱览泰山秀丽风光的。此时团团云雾正漂浮在极顶上空,“帽檐”大哥建议,稍作休息,待云开雾散,一览泰山极顶风光后再走。可这云太不懂人间风情了,等了半天,竟越聚越多,无奈,队伍只好望云兴叹,恋恋不舍地向山顶奔去。
路从杂草中又渐渐显露了出来,不远处一棵树冠硕大的杏树映入了眼帘,难道这就是传说当年孔子在此讲学的“杏坛”?问队长及“帽檐”大哥,“帽檐”大哥笑笑说:“听老辈人讲,当年孔子确从此经过,但是不是在这棵杏树下休息讲学就不好说了”。是啊,这杏树那能活过千年,如果是,这也只能是当年那棵杏树的徒子徒孙了。
胡思乱想之际,远处隐隐传来“哞哞”的羊叫声,队长说:“讲书堂村”马上到了。转过一个土坡,路上高大的灰菜越来越多,把窄窄的小路,挤的几乎没有了落脚的地方。小时候,蒜拌灰菜是夏天最好的美味了,这有灰菜的地方肯定离村庄不远。果不其然,行走不到五十几米,先是左面山坡出现了几处废弃的房舍和几块菜地,随之,一转弯,竟站在了村头的一条水泥路面上了。
这“讲书堂”村海拔近700米,三面环山,一面临谷,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此刻早上八点,蓝天白云,鸟鸣啾啾,错落有致的石头房子,整齐排列的木柴,让小村更显幽静、古朴、自然。但环顾四周,既不见炊烟袅袅,也不见村民劳作,家家户户几乎皆是铁将军把门。看一户房舍整齐,大门美观,驴友“老赵”忍不住拍门叩问,但仍然是无声无息。无人的村落再美又有何用?想想,倘若孔子再次经过小村,“杏坛”讲经,能有几人倾听?!
“呀呀呀”一阵乱语,有人来了,回头一看,一个头很矮,难以分辨年龄的妇女,正叽哩哇啦的不知说着那国语言,比比划划对着我们傻笑,搞得我们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怅然若失地离开小村,队伍沿着村东的小路向山顶密林走去。刚刚进入槐林,阵阵凉意骤然袭来,令人措不及防,队长“适当加衣”的提醒,早上还认为有点多余,此刻方知其良苦用心了。据官方统计,“药乡”气温比市区常年偏低8到10℃,此刻,天空乌云突然多了起来,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看气温仅有18℃,一行人赶紧快速向山下走去。
过后,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花婆婆”竟悄悄录下了我滚落的“窘态”,让我看一次,笑一次;笑一次,叹一次,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啊!
不知是我滚落山崖感动了上苍,还是惊动了大地,刚才还是乌云翻滚的天空,此刻已是阳光灿烂,白云飘飘了。走在平坦舒适的“防火道”上,欣赏着一旁各色的“蜀葵”和草木,呼吸着超高浓度的负氧离子,神清气爽。队长说:这应该是全国最美的防火道了。“帽檐”大哥说:说全国最美不敢,但山东最美是没问题的。这防火道基本建在齐长城之上,两旁有众多品种的树木、花草,光是松树就有:黑松、红松、油松、白皮松、落叶松等。说话间,路旁一排松树进入了大家视线,高低错落的棵棵松树,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挺拔、俊秀。队长说:今天我们搞个比赛吧,看谁松树拍的最美,好的有奖。众驴友闻听,知道队长又在开空头支票,均一笑了之,但与此同时,拍摄松树的劲头却是越来越足了。
那“大长腿”裂开架势,退到“防火道”最外层,对着松树就是一通狂拍;随后,又仰着头,对着天上的流云拍起了视频。这还不算,看队长不注意,竟偷拍起了队长,把队长悠然自得的神态瞬间凝固成了永恒。群里摄影水平若排名的话,这“花婆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高手,此刻,只见其凝心静气,超然世外,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延时”。天上的云、地上的松太美了,怎能不把这美好收入囊中。
阔步前行,不远处一座尖尖的高山进入了视野,问队长:这时间还早,我们是不是要爬这山?队长笑吟吟地说到:忘了“望山跑死马”的说法了,今天去不了了,以后专门安排吧。一旁“帽檐”大哥说到:这山是“药乡”的最高峰,海拔956米,很不错,有空建议爬爬。据说战国时,黄伯央大摆“迷魂阵”,困住孙膑就在此山。这山之所以称作“黄尖子山”,应是因这故事而得。对了,对了,前几年拍卖的那价值上亿的元青花大罐,其上的“鬼谷子下山”图,说的应该就是这段故事吧?我急急地问到。一旁的队长不住地点头说到:是滴,是滴,鬼谷子下山救的就是孙膑。想不到,想不到,这崇山峻岭之中,竟还有这样鲜活的历史。
饱赏完“防火道”两旁秀丽的风光,队伍沿着一条卵石铺就的小路向山下走去。在这原生态的密林中,“防火道”不得已而为之,可这突然出现的卵石小径就令人奇怪了,真不知是那位大爷的奇思妙想。这样的路不仅大煞风景,而且走在其上并不舒服,且令人心生郁闷,我想,如果再次驴游“药乡”,这路,我是绝不会再走的。
一刻钟别别扭扭的驴行,终于下到了谷底,不远处是一颇具规模的小村。队长说:这里是小药乡村,我们已经深入到“药乡深林公园”的核心区域了。走在村头平坦的河滩上,一行人突然被天空的云迷住了,纷纷驻足观赏、拍摄。这里空气纯净,四面环山,此刻,天上白云层次清晰分明,流动翻飞动感强烈。有的云像大团大团的棉花,正从北山慢慢升起;有的云像急着赶路的小伙,快速从头顶跑过;有的云像袅袅青烟,丝丝缕缕,随风摇曳;有的云淡定从容,迈着优雅的步伐轻轻走过。这流动的云,只在飞机降落时见过,在山谷里欣赏,还真是头次。
进入村庄,先是一家“农家乐”饭店,勾起了大家的食欲和往日的回忆,纷纷调侃队长,“不走了,在这吃鸡”,队长笑而不答。”再走,路旁竟有许多摆摊叫卖的村民,细看,竟多是山中的药材和野菜,什么穿山龙、益母草、山苜楂等。是啊,靠山吃山,这“药乡”不卖药卖啥?据说,这“药乡”有何首乌、紫草、四叶参、黄精、赤灵芝等中药材180余种,药乡国家森林公园以“药”命名绝非浪得虚名。
过“小药乡村”不远,沿左面山坡行走数十米,一座颇大的水库进入了视线,队长说:这就是传说中的药乡“天池”了。沿水库绕行半周,站在大坝的位置回看整个天空水面,只见群山环绕的“天池”,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水天一色,令人沉醉。所谓的“天空之镜”也不过如此吧。
有药的地方肯定有“药王庙”,从“天池”下行不远,不仅有“药王庙”,还有“孙思邈”石像,据说,这石像天然形成,不是有缘,极少能识其面目。考虑到时间关系,队长狠心放弃了原定一探“孙思邈”石像的计划,带领大家匆匆奔上了去扇子面、南台、凤凰岭返程的线路。
从“天池”到“扇子面”,再到“”南台”,这段路,近一个小时的密林穿行,十分惬意舒适。先是路遇大片的水杉,让人颇感惊喜和意外;再是一口气爬上最高点,欣赏到了“天烛峰”难得一见的美景,令人欣喜若狂;之后,沿山脊或山腰小路,在寂静的槐林中畅行,轻松自在。但从南台拐向凤凰岭方向后,这路就变得十分艰难了。
这段路,也只有“帽檐”大哥带领才敢走,每一步,几乎都是在探索。松软的腐树叶下,你不知下面是尖利的怪石,还是野兽的洞穴;茂盛的杂草,让你根本辨不清道路所在,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唯恐受伤。
不长的山谷,总感觉走不到尽头,精疲力竭之时,一棵棵核桃树、栗子树的出现,方使众人看到了希望,凤凰岭村不远了。一看表,这段路竟用了一小时之久。
不知因何,从早上进入“药乡”始,就发现,这里的草本植物都长的异常茂盛、高大。那山苜楂,在别处也就几十公分,在这竟近半米;那成片的七八十公分的灰菜惊的人目瞪口呆;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就是那艾草了,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一米多高。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来一趟“药乡”总得采点艾草吧!寻一处艾草茂盛之地,大家纷纷出手,每个人都心满意足,或手提或肩扛那长长的艾草,开心地踏上了返程路线。
阿米亥在《人的一生》中说:“人的一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每一件事情,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容纳每一个欲望。”人之一生短短,灿烂一次就够了。我想,这驴行也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