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篇:颜 渊(12)
上正风清民自安
【本节提要】老子有一句名言,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并不是绝对怕死的,尤其是处在生存的绝境时,往往会以死的勇气求得生的希望,所以,靠杀戮等威胁手段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的。

【原文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这一章及其以下两章是孔子与季康子讨论治国理政的具体问题。季康子是鲁国的正卿大夫,他所关心的事情,当然是治国理政的策略、方针等重大问题。本章就与孔子讨论的是如何才能治理好鲁国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重大但却很抽象的问题。如何是好?衡量好的标准和程度是什么?这些都是很难回答的。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好”大概就是对内统治根基稳固,对外霸权地位彰显,这在春秋时期是各诸侯共同的政治祈求,而对一般百姓而言, “好”则是国家稳定,百姓安宁,即国泰民安。这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国泰民安才能促进国家强大,反过来,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保障国泰民安。现在的问题是,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领导者,施政者,应该从何入手?季康子和孔子讨论的大概就是这一话题。孔子给出的答案是从统治集团的“政风”入手,培育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环境。他说,所谓“政治”,就是领导国家社会走上正道。要达到这一目标,领导者自己首先要走端行正,为天下人做出表率,树正风,立正气。只要你带头走正道,你的属下官吏、百姓那个还敢不走正道呢?!“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一句名言,时至今日,依然是一条颠覆不破的政治原则,此所谓“正人先正己,上正风自清”。

接下来,季康子又问了两个治国理政具体的问题:
【原文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对鲁国盗贼猖獗的现象很忧愁,请教孔子该怎么治理。孔子回答说:如果是你不想要的,即使你行赏也不会有人窃取。这个回答很尖锐,也很深刻,针对的是统治集团的贪欲,是对上一章的具体解释。意思是,统治集团贪欲无度,诸侯想窃他人国,权贵谋权敛巨财,上流社会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导致国家政治不清,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这是盗贼横生的主要原因。要治理盗贼横生的现象,首先还得从上流社会的政风抓起。只要为政者能克制自己的贪欲,不贪财敛财,不与民争利,给百姓充分的休养生息机会。百姓生活安宁了,民风淳厚了,就能安分守己,盗贼自然就少了。
某一日,季康子又来问孔子:如果用以杀止杀的手段,将坏人杀掉来迫使天下人走正道,行不行?
【原文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就”字面意思是“成全”,“以就有道”直接翻译过来是“成全有道的人”。这里引申为“迫使”的意思,即:用…手段迫使人走正道。季康子的意思是用杀戮等严刑峻法迫使天下人走正道。孔子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德,靠杀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知道,老子有一句名言,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并不是绝对怕死的,尤其是处在生存的绝境时,往往会以死的勇气求得生的希望,所以,靠杀戮等威胁手段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的。只有统治者真心向善,用良好的道德感化引导百姓,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天下自然会安宁。
所以,他回答季康子说:“你治国理政,何必用杀戮的手段呢?只要你真正实施善政,百姓也就会跟着从善了。上流社会的德行就象风,百姓的德行象草,风加到草上,草一定是顺着风的方向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