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记
秦岭狐狸沟寻凉洗心
文/森林
入伏以来,西安的气温持续在40度上下徘徊。天际火烧云空,地表暑蒸炎烤,风被点燃成蓝烟,短暂的雷雨放晴后地面如同桑拿房。酷暑和新冠疫情双重肆虐,这日子真真的是难耐难熬。
躲在空调房里读朱自清,余光中巜散文集》手机上翻阅故乡蓝田作家、巜蓝天文苑》中多位老师的散文佳作,倒也能稍许安静下来。眼疲脖酸时,便司惯性地临窗发呆。窗下环卫工人在烈日下汗流浃背,远处建筑工地上工人在热炎中浇筑混凝土,顿又心生惆怅。想着过几天就立秋了,会爽凉一些,他们就能舒服点,没有了中暑的危险。
上网一查,今年立秋时刻在公历8月7日晚8点半,农历为7月10日。显然是一个晚秋,母秋。这预示着立秋后还会持续暑热。果然立秋后气温仍持续在高位,热气一浪高过一浪。
随一家亲户外钻秦岭黑河森林公园旁的狐狸沟,避暑纳凉,寻幽解烦。
大巴车穿过周至县城,南行十五公里许,便到了秦岭黑水峪口。南仰,群山盘结,翠峰如簇。其上白云悠悠,峰间绿烟缭绕。一青灰色方塔巍峨在高远处的山巅。塔的座落之处便是秦岭中著名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俱佳的胜地——仙游寺,其方塔名曰法王塔。
仙游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随文帝扬坚自京师大兴城(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城北为大兴城的内苑)巡幸天下,在其行宫间游走,路过秦岭黑水峪,被仙境般的山水所迷醉,便命人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建了用来消夏避暑的行宫“仙游宫”。后为安置佛舍利,在宫中建起舍利塔,易行宫为佛寺。隋文帝继承北周的统治后,即将佛教作为巩固政权的方针之一,并一生致力佛教的传播。隋文帝出生在冯翊(今陕西大荔县)般若尼寺,幼年由知仙尼抚养。生于斯,长于斯,后致力事之佛法,抱答佛恩,也就不难理解了。
仙游寺中的法王塔是国内现存为数不多的隋塔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方形砖塔,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迹。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岿然不动,足以说明早在隋朝时期,华夏的砖塔建筑艺术已臻于完美成熟。
仙游寺遍布文人骚客,贤达隐士的足迹,留下不少千古绝唱的诗篇,轶闻趣事。白居易应举考试及弟,被皇命封为周至县尉,在同友人游仙游寺时,有感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即兴写下了千古绝唱《长恨歌》。有点纳闷,发生在骊山脚下的事,这白居易竟然能在数百里之外挥洒的淋漓尽致。转眼一想人家毕竟是“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之人。
如此千年胜地,如有机会一定要深度探访拜谒。
进入108国道周至县境内。大巴在幽深僻远的崇山峻岭中蜿蜒穿行。一侧是壁立万仞的褶皱断层崖壁,突兀的崖壁犬牙交错,觉着崖壁上突出的巨石随时有坠落的可能,果然不远处就有一上十吨的巨石横在国道上,占居了近三分之一的路面。险象环生。一侧逶迤曲回的山谷谷底,镶嵌着浩渺平湖,这湖如翡翠色的天幕在深谷中静静流淌,仰天俯水,真切地见识到了什么叫水天一色。湖光如镜,微风吹拂,荡漾起前呼后拥,无穷无尽的涟漪。这湖即是黑河水库库区,西安市一千多万人80%的饮用水由她供给。这湖水观之如处子般娴静,深幽,深处谷底却暗流涌动,周围群山连绵静寞。这不正应了“高山不语,静水流深”。大自然有时会给人类许多启发,给人修身处世之大智慧。
沿108国道行驶约50公里,黑河森林公园对面,狐狸沟藏身于两山之间。
迎眸有一座红色水泥拱桥架设在谷溪之上,桥上的栏杆用水泥雕成树杆状,木纹密布,年轮清晰,惟妙惟肖,远观恰似一座古香古色的木桥。袭耳的则是桥下那一帘整齐的人造瀑布从数米高的石砌墙上飞湍而下。
跨桥越溪,便进入到狐狸沟中。狐狸沟是一狭窄的山谷,两面崇山峻岭,兀崖峭壁,高大的山体崖璧被茂密的林木覆盖。山径蜿蜒于密林浓荫之下,溪流跌宕跳跃在乱石之间,忽左忽右或瀑或潭逶迤飞湍在山谷之中。溪谷深处架有铁索木板吊桥,浅处则铺有山石或圆柱形的水泥墩。时而穿行在林荫之下,时而荡步在吊桥云水之上,时而涉足在溪流山石之间,野花依然灿烂,闲逸蝴蝶伴飞。不由自主地低吟:“夏烟爽岚竹林外,清溪碧水山涧来。隐者适意恬然趣,无限凉风不必买”。同行驴友拍手称赞,我赶紧解释此诗不是我做,是不久前在百度里偶然看到的,感觉特别应景就背诵给大家。
有三三两两带小孩的游客在石滩中戏水。同车的两位驴友各捡到一块石头。一块黑灰色的石面上嵌着玉白色的纹痕,纹痕上下错落,痕迹酷似“十”,“面”二字,捡者给此石起名“十面埋伏”,另一块是青蓝色的小山型石头,石面布满弧型水波纹痕,从上到下层层叠叠,左下方处则突起一玉白色的纹痕,痕迹极似用隶书写成的“上”字。捡者给其起名“清泉石上流”。
自然万物,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叫绝。同行驴友,聊起秦岭山山水水,人文历史如数家珍,文化底蕴深厚。
山深谷远,物殊景奇。上行三公里许。陡然,山径侧畔有两棵数十米高的栎树闯入视线。两树根须盘接伸展在山坡石缝之中,枝杆连理交颈,树梢枝叶交错一起。相互抚慰,耳鬓厮磨,缠绵悱恻,俨然一对水中鸳鸯,人间恩爱夫妻。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景区将之命名为“鸳鸯树”。大自然总是出人预料之外地神奇玄妙。
从鸳鸯树处向上跋涉千米,左侧的山崖突然断开,一道垂直于狐狸沟,近三十米宽的山谷向南展开了去。从齐腰的草丛中向谷口走去,临近沟口数米,茂密的森林密不透风,深邃的山谷看不见尽头,阴森森地,十分地静谧。一阵惊悚,便疾步退了回来。此处黑熊谷也。
我们这里以前经常有黑熊出没,夜里能听到熊的吼叫声,但现在已没有了它的身影,也许它迁到更深的山中去了。山民低声地回应我的询问,语气里含着淡淡的遗憾。
狐狸沟里现没有了黑熊活动,但仍有豪猪生存,生息。同车驴友在草丛中捡拾到了好几根豪猪刺刺足以为证。豪猪刺刺长十公分左右,一半玉白,一半紫黑,十分尖利,豪猪在遇到危险时便将刺刺射向来敌。动物,植物都生有自卫武器和意识。可惜,它们的自卫能力在人类面前又是那么地不堪一击。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近一百年来,在我国由于人类活动而灭绝的动物达447种。动物的灭绝,诠释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无疑会使人类的生存危机四伏。
走过黑熊谷不远,有导游牌标注,上有一景点名曰“全家福”(家族树)。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缘何取名全家福(家族树)?疑惑间,左侧山坡上有一棵奇特的树闯入眼帘。一直径达二米粗的树根,破石而出,树根周围生长出十几棵笔直的树杆,十几棵树杆齐头并长,均高达数十米。树冠开枝散叶,茂密交织,蔽日遮天。枝繁叶茂全凭根。一根生出十几棵高大的树杆,共根而栉风沐雨,不离不弃长成参天大树。将其拟人化,谐音化,名曰全家福(家族树),其寓意深含中华民族家族文化,家丁兴旺,多子多福,四世同堂,延绵不绝,落叶归根,认祖归宗之情结。
睹物思人,见景生情。台海人民有共同的始祖——黄帝,蚩尤,中华各民族均为龙子龙孙,血脉相连。台海同胞,同根同文同宗同源。两岸统一,台湾这个游子认祖归宗,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是台湾人民的福祬。两岸统一,共同繁荣,共享太平盛世,实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是十四亿中华儿女共同的夙愿。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多年历史,其汉唐只所以被誉为盛世,那是因为这两个王朝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步移景换,气爽神清。正得意之时,一段近百米的陡坡兀突在面前。奋力上行,山谷两侧的山崖突然向外张开,天空豁然开朗,骄阳倾泻而下,映射在头顶上,直逼瞳孔,让人不敢直视。掩目而望,白云悠闲逍遥,天空寂然湛蓝,人仿佛站在天门之边,倾刻之间“一步登天”。这便是狐狸沟景区之“一步登天”之景观。
一步登天是一个成语典故,比喻人突然得志,地位一下子提升的很高,或比喻人的精神一
下子达到最高的境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雄殿高塔,都有很深的根基,枭雄伟人都经历过万千磨难。没有人能轻易成功,没有人一下子能飞黄腾达。有友曾与我抗辩:一步登天在当今屡见不鲜,一夜暴富者有之,一人当道,鸡犬升天者有之,直顶的我哑口无言。
从“一步登天”中回过神来“遇仙桥”不期而遇。山谷渐渐宽阔,河沟深陷,乱石散落在溪流中,河床形成落差。溪流在落石间跌宕旋转飞湍,形成雨林流瀑群落。雨林如白云飞渡,流瀑如素练飘旋,层层叠叠,泪泪潺潺,目不暇接,水声洗耳。
每见层层流瀑,落处必蓄碧潭。流瀑豗击在水面上,溅起朵朵浪花,掀开层层涟漪,静静流淌在河床平凹处,镶嵌成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翡翠般的水潭。幽绿幽绿的水色,清澈见底,潭底的小石块玉润珠圆,心生怜爱,总想去用手碰触。潭边的水草绿缛争茂,石上苔藓嫩茸茸,软绵绵,湿绿绿,宛如涧石的发肤。森林,碧潭,水草,苔藓,山谷幽深静谧。这让长期处于大红大绿、大金大银色彩中的都市人,心中无端生出淡泊宁静。飞瀑流潺,鸟啼蝉鸣,山风拂面。又让山谷不失灵动,给人胸怀平添恬然旷达。
口渴腹饥。看见导游标示牌有一“洗心池”景观,观此名便觉是歇息补充体能的好去处。上行不足百米,有一泓很深很大的椭圆形碧潭,其上有三叠瀑布倾泻而下,溅起堆堆雪白的水花,水花散开悄悄地停留于潭中。一排巨大的落石阻隔了游人的视线,如不刻意寻找,还很难发现她的存在。
这洗心池在星罗棋布的碧潭中应该是“鹤立鸡群”的那位。刚欲落坐,见一妙龄女子背向山径盘坐在洗心池畔,手捧一本书在默读。不知她的神情是沉浸在书中,还是沉浸在洗心池中,竟然没有发觉我的闯入。如此美妙的景致,我实在想成为这景中一物。转念一想不应去打扰她,不去刹风景,做一个不夺人之美的“君子”。痒痒中想拍一张有她背影的洗心池风光照,刚举起手机又放下了,恐被她发现后尴尬,选择轻手轻脚痒痒地离开。
时针指向十一点,登至沟内五公里处,达“仙狐吊桥”。摇摇晃晃地渡过吊桥,又是一段拔高的山径,奋力上攀,路穷至狐狸沟尽头。仰面而视,天际愈发高远,天色显纯粹之蓝,流云如无暇之和田白玉。两侧石壁陡峭笔削,一高近二三十米,宽近百米的巨崖从天边飞落横亘在两崖之间,扑面而来。
巨崖顶端如鹰翅突出向外伸展,崖顶崖壁间水帘洞天然而成,山崖涵洞布满堆堆片片翠绿苔藓,宛如绿色织锦,翡翠壁画。一道雨林飞瀑从天而降,雨林刷刷作响,珠帘挂翠崖,水珠飞溅,水帘洞若隐若现,水雾缭绕,映日起虹。如仙女飞涧,似狐仙出没。一幅奇妙绝伦的山水画卷,人间仙境。此乃仙狐瀑布也。
仙狐瀑布下欢声笑语,宁静的山谷一下子沸腾了起来。呼三邀四,摆美姿拍倩影,录制抖音影像,不亦乐乎。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玩累了便席地而食,品茗举樽。或躺在林荫下呆床上荡着山风闭目养神。或依石为枕,东张西望,闻水潺鸟鸣沉浸在翠山碧水中,若有所思,若有所悟。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亚洲开发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将狐狸沟建设成森林康养示范项目,实属慧眼识珠,陕西人称其为北方的“香格里拉”也是实至名归。
从知天命之年轮开始爬秦岭,到如今已有十五六年了。如果用一二句话来诠释秦岭,自认为“合和南北,泽被天下”较为妥帖。
秦岭泽被天下,对长安城人来说有着深切的体味。八水绕长安,其中六水的源头都来自秦岭。周至县境内的黑河水库每年向西安供水近4亿立方米,占据西安市民饮水量的80%。黑河水库发源于太白山东南坡上的二爷海和玉皇池,其水质富含人体需要的各种矿物质,清澈甘甜,是稀世之难得之甘泉,是西安人的生命之泉。
试想,如没有秦岭,西安将会怎样?
意犹未尽,对秦岭的情怀永远写不完,道不尽。
每次爬山,总能犮现零零碎碎不可降解的垃圾,实在令人担扰和心痛。在此,呐喊爬山人,敬畏自然,尽力维护这一方净土,做一个尚善的爬山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绿的秦岭。
。
森林,原名,朱奋志。蓝田县白鹿原人。从事商业企业管理,高级职业经理人。有诗文分别发表于巜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巜三秦都市报》、《陕西工人报》、巜京江晚报》、《白鹿原文学社》、《蓝天文苑》、《蓝田文选》、都市头条《丝路诗刊》《冰清梦蓝皇甫川》等平台刊发。
2022年18首古风诗作在《益友文学社》举办的“大美中国”大赛中荣获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