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社
小议“三家店”
吴熙禄

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各有特色,又互相关联。儒家的主旨在于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阐发的是角色本分和行为规则,维护传统的社会秩序;佛教是有关心性的研究,从改变内心开始,讲求内心与外境的的和谐;道家偏重于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主张顺其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说起人与儒、释(佛)、道三家的关系,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个形象的的比喻,即,儒家像“粮店”,佛学像“百货店”,道家像“药店”。
南先生的“三家店”一说,令书斋飘起了人间烟火,拉近了国学与芸芸众生的距离,引起了我的兴趣,仔细琢磨,还确实是这么回事。
为什么称儒学为“粮店”?因为儒学是“入世”的学问,即以孔孟之道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其中的说教,蕴含的不管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都以社会血液的功能,渗透到人的骨髓。凡华夏文化圈的人,除掉智障者,人格秉性无不打上儒学的烙印。所以这个“粮店”,不是你愿不愿意去,而是你就在其中!
所以,世人你可以不去百货店(佛家),可以不去药店(道家),但你离不开粮店(儒家)。当然这个“粮店”的“粮食”,有新鲜的,也有发霉的,譬如一些陈谷子烂芝麻一类的糟粕,就看你的鉴别、消化能力了!
这么说,佛家(百货店)与道家(药店)可去可不去了?非也,因为世人不仅有物质的需求,还有精神需要。当一个人沉溺于凡事俗务、身心交瘁的时候,受到挫折一蹶不振的时候,因欲望不能满足而痛苦的时候……一句话,不良心态无法释然的时候,“粮店”就解决不了了!
疲惫于滚滚红尘中的人,需要在心灵驿站歇息一会。“明心见性”的佛学(百货店),顺其自然的道教(药店)就派上用场了!
虽说两家做的“心灵鸡汤”调料不同,但都具有打通人心脉、使人开窍的功能,将偏执于成见、沉溺于名利俗务不能自拔的人救上岸,或者还给一个弱者本应有的内心天地,以超然心境面对大千世界!即便到“两店”的人最终得不到正果,毕竟在心灵园地歇息了片刻!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理想人生描绘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图景,即“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这不仅是“三家店”的“广告语”,也是它的服务宗旨和“经营范围”。三家的理念乃塑造健全人格的思想基础。服务对象也非常广泛,包括了来自各个阶层的芸芸众生,此中不乏皇亲国戚,甚至贵为天子的皇帝。
时代不同了,“三家店”的“货物”当然也要更新,吸收世界文化成果,但创建理想家国、追求美好人生的宗旨是不变的。人生需要动力,也需要调节。作为供应精神食粮的“三家店”永远不会“歇业”。
当然,“三家店”是人与儒释道关系的比喻,意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人的理解。然任何比喻都有局限性,融会贯通,需要读者举一反三的能力。笔者对国学不甚了了,本文只是作为个人学习体会与读者交流。
2020.4.27于金鼎花园
原创首发

吴熙禄:大专学历。原莱芜市钢城区棋山管委圈里村人。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培训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等。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诗集《汶水流情》、评论集《玉壶冰心》、长篇纪实《荣河纪行》、古代历史故事小说《古槐幽梦》、《大明清官吴来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