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32章俗解
老子所处的时代,探索太空,研究日月星辰,阅读人间万物,与今天相比,那是天壤之别。两腿就是交通工具,走的远了顶多骑牛马代步。2千多年前行万里路,突破空间是艰难的事情。
直至老子的千年之后,到了1500年后的北魏,岀了位奇思妙想的人叫郦道元。他喜欢游历大好河山,顺便穷读典籍,走到一处,用优美的文字将眼睛摄录的东西记载。他特别钟情于水系,留下一部著名的地理学作品《水经注》。郦道元够辛苦啦,生命消耗在路上。他最远去过的地方,也就是长江以南。在古人的眼里,天地大的不可思议。
到了明朝的徐霞客,专门付岀一生去游历华夏山河,踏遍青山,评价他是"达前人所未达,知古人之未知",起码是前无二例了。老徐毕生的专业就是旅游,走遍全国。今天看他的旅行地图,也不过走遍了今天的21个省市。最僻远的地方到了今天云南省中缅边界的腾冲。

今天考证老子的一生轨迹,能确实找到他生长的地方,也不过辗转在河南,安徽,陕西,四川省等这一片有限空间。至于老子函谷关写完《道德经》之后,告别了徒弟尹喜,西行漫游去了。之后就成了传说和神话。有人说老子西去后,经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又转向西北,到了今内蒙古边境的额济纳一带。黑河养育了额济纳美丽的胡杨林。与河相通的内陆湖泊居延海岸边,今人还造岀一座老子骑青牛的大雕像。传说老子在此处呆了些日子,又转向西南,一直穿过天山,到了今新疆和田地区,在那里布道讲经。后来老子去哪里了,有更玄乎的神话。说老人家去了印度,邂逅了佛家的鼻祖释迦牟尼,有老子的启蒙教诲,成就了佛祖的春秋大业,成为人类思想的巨人。
云里雾里的故事,都是古人舌头接力的东西。也没有实证的文字。逻辑上分析,基本不能成立。老子骑青牛,要逾越西北地区的大沙漠,大戈壁滩等,百里千里的无人区,那简直难以想象。断不会是历史。诸位权当文学故事听吧。
老子未能像现代的幸运儿,享受科技时代的飞机,高铁,一日万里千里,极目天地。太阳岀来在北京喝早茶,晚上到太平洋西岸的旧金山吃夜宵。
现代物质的闪光,就怕将人游戏为傻瓜。玩物丧志,见的多了,想的少了。
老子是见微知著,思想如此深邃。他是悠哉悠哉的在青牛背上思考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辽阔的海洋不如一望无际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更浩瀚的是人的胸怀,任意飞翔的思想。当代最新的物理学成就是量子力学。量子充满了宇宙的时空。低维的物质很快就化为乌有,只有升维到高级的意识才永恒。
《道德经》第32章,老子从前2章论述人间道战争观的当口,忽然笔锋一转,继续深化对大道的描写。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也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的头一章,老子就开门见山告诉人类,他自己阐述的大道可不是一般的道理,也是从未听说过的名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因为大道是老子思想的结果。这么大的概念跳岀来,谁也不可能囫囵吞枣吧,所以他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大道瓜一般切分成81块,分节分章一缕一缕给我们解释大道,苦心婆心的讲人间道。
第32章是剖析"大道"的另一个特点。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老子说,大道通常是没有名份的。用来无影去无踪形容还不准确。大道无时不刻的存在着,是隐身的。但道无时无刻在左右着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变化。(但人们容易忽视道,世俗的人啊,很相信自己,容易被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象所迷惑,往往不相信事物的本相。)
"朴虽小",这个朴不是简单的理解为俭朴,朴素,质朴。朴在此处是讲原生态,万事万物的出发点,未加任何雕饰的本元。如我们俗讲的"婴儿般""初心”,都是朴的元素。可以想象物理学发现的微小粒子,夸克,幽粒子等,都可认为是朴。
朴,是不起眼的,大隐于身的。但"天下莫能臣"。意思是在天地人间,包括皇帝与国王,谁又能支配动"朴"呢?朴就是大道,就是万物之母。朴就是大自然的原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老子说,朴,大道就在那里明摆着,但看不见。山无语,水无声,空气无休止的流动。大自然的圣手啊。假如我们形象的理解,朴看着小,但是好像如来佛的手心。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还在"朴"的手心里瞎折腾岀不来。
所以包括那些不可一世的诸侯国王,如果能乖乖地葡伏在大道面前,顺自然行,不偏离自然法则,坚守大道而不肆意妄为。
这么做了,"万物将自宾"。宾,是甘愿为下。自宾是自愿服从与顺从。他就能顺利的统领管辖的一切。万物臣服,人民归顺。这就是以德服人。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老子进一步阐释大道。他说,大道是作用于宇宙万物的,永远会保持阴阳的均衡态。(按大道办事,不瞎折腾,气场不乱,人就活的相对顺风顺水)。天地也如此,到时就风来雨注,给人们降下维护生灵的营养。这可不是人为能办到的呀。老百姓呢,也不需要按照谁的命令,充分的自由自在,过着平衡有度的生活。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有一段话,"夫天阳地阴,水阴火阳,女阴男阳。天地气和,一切草木生焉;日月交通,四时八节明焉;水火相承,一切万物熟焉;男女允谐,子孙兴焉。皆是天地之常道,自然之理。"有学者怀疑这本经不是岀自佛祖金口,是道家的阴阳学说。琢磨着还真有一定道理,象是老子对大道的解释。内容说草木,生熟,季节,生儿育女等人间事,都是大道水到渠成的,惠及大地,人人都有份。这不是人为的能耐可办到的。
本意不是说观点。其实道说佛说并不打紧,重要的是说到事物的本相就是真理。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无始往来,宇宙就有自发的秩序,也就是阴阳相依相存的大道,就象铁定的制度一样被人们逐步认知。既然认识到大道的不可逆转,知道名份是神圣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就应该老老实实的遵循宇宙的自发秩序,尊重客观规律。融于大道,与天地和谐相处。这样做的话,什么事情就可以平安顺利,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譬,比喻这样子。
天道地道作用于人道,就是引导天下的人,无论生活多么复杂多样,不同的欲望不同的轨迹,都是有限的运转范围。九九归一,就像天下的山谷溪流,流过来绕过去,溪流入河,河汇成江,最终是百流归海,万法归宗,万物归朴。
人在宏伟的大自然面前,那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我们前多年曾经喊过口号,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那也不能说痴人说梦,只是渲染一种豪迈精神而已。
《道德经》第32章,老子进一步说明大自然的自发习性,用阴阳两只圣手无休止的劳作,化育天地万物。
老子并不是告诉我们俯首称臣,无为而治就是不动,不能,不行,不干,消极的坐着听天由命等死。老人家关心的是人的认知。他用生生不息的万物运转状况,强调认知的重要。不顺从大道,不在老天爷铺设的道上行走,随心所欲,一意孤行,反自然而行,自己不买单谁买单。
《易经》有名句,"曲成万物而不遗"。意思是大自然的规则很神圣,造物不遗余力,都不能排斥弯曲,坎坷,世界上没有一条直行道。最终绕行之后才能到达目标。人的成功也无不是常态的掉头转弯,灵通变化。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
纵贯《道德经》全书,老子特别彰明的思想,就是无为,不争,俭朴,低调,容纳,柔弱,顺从等调门。老人家说大道,是从不同的维度证明,这些属于大道的不同特点,是大自然自有的习性,不是自己的主观意图。无为,自然而然来了。不争,反而比争抢的获得的多。俭朴,得到了一份清净心。低调,赢得了人的尊重,麻烦也少。柔弱,比逞强的生命耐久。容纳,包容万物,自己的生命丰富多彩。
我们现在搞市场经济,不再过多的人为干预,就是由市场这只自然的手,调节整个社会的供需。物贵物廉,价格波动,放手后就能慢慢的平衡,达到自然调节。如违背市场规律,硬碰硬的人为岀手,麻烦反而要大。这就是老子无为胜有为的思想。
人活一辈子,结果如何,比的是学习能力,差距就是认知的水平。为什么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又不如做万件事。动手做事就是认识自然,做的多了,受到困扰,不得不用心思考,思考多了自然开悟。开悟开什么,有人说是开了天眼。天眼就是仿佛看到了大道的明晰轨道。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苦短的人命。无论我们的人生怎样的放飞,结果是一样的。循自然行,与天地和谐,与自己和谐。
喜欢台湾那首《踏浪》的歌,"小小的一片云啊,慢慢的走过来,请你嘛歇歇脚啊,暂时停下来……"
佛教禅宗的六祖爷恵能说,"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万物都有自己的独立性格。人时刻认识把握自己,就是幸福的。
春夏秋冬就是这个意思,是天道轮回的四重大幕。该干就干,给生命留下一个脚印。该歇歇就停下来,摄下一路风景。
(待续,第3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