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一O九)
杨浩然 偶然著
一O九、大鱼上钩 雾锁蛟龙
泰城战役虽取得了胜利,但陈、粟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蒋介石如此看得起,且将三分之二的精锐都派来了,却打不起来。对此,蒋急,陈、粟也急。
前些日子,他们曾作出了直捣南京,以激怒蒋军主力突出,然后围而歼之的大胆设想,可惜被蒋识破,又引来了更多蒋军主力,连南下之路也完全堵死了。
为了寻找战机,他们不得不在蒙山沂水间玩起了“耍龙灯”战术,虽取得了攻克泰城之类的战绩,但也把全军将士拖了个疲惫不堪,甚至出现了“陈司令员的电报哒哒哒,小兵们的脚板啪啪啪”的怨言。
作为指挥官的陈、粟明白:如果再找不到时机打一场像样的歼灭战,一旦国军进一步动员集结完毕,山东战场形势势必会更加恶化。虽然毛主席鼓励他们“要有极大耐心,坚持就是胜利。”但他们还是选择了大踏步向沂蒙腹地撤退,进一步引蛇出洞,寻机决战的决定。
恰在这时,粟裕接到了侦察兵的报告:第九纵队在坦埠以南,遭到了国军主力第七十四师的袭击。
这一情况的突然出现,立即引起了粟裕的警惕。他抱着手来回踱起步来,心里话:这是危险,更是机遇。
很快,侦察部队又截获了国民党军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的作战手令:十一日以七十四师为主力攻打坦埠,整编二十五师、八十三师从左右两边支援,留一个师把守孟良崮等要地,限十二日之前攻占陈、粟指挥部所在地坦埠。
由此看来,汤恩伯调整作战部署了,决定直捣华野指挥中心,使其陷入混乱,最终形成决战局面。
粟裕想: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要是我,也会这么做。我们一路跑来没取得多少战果,他们又何尝不是呢?于是,决定用“猛虎掏心”战略,从敌人战斗队形的中间,切断敌中路主力与两翼的联系,然后将七十四师一点一点蚕食掉。
当粟裕将作战计划说出来后,众人皆惊,几乎所有人都表示了不赞同。
要知道,整编七十四师可不是善茬儿。它是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没有之一。虽称师,其规模实际上仍是军的编制。全军从头到脚,全为美式装备,逢战必胜,号称“御林军”,是蒋介石手中的最大“王牌”。
目前,该师处于进攻阵型中间,两翼皆为强敌,计划一旦出错,不仅吃不掉对方,还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
粟裕分析道:“七十四师固然强大,但其最大优势莫过于武器装备的先进。可这些武器装备在平原作战可横扫一切,但一驶上山地窄路就变成甲壳虫了,其行动能力会受到极大限制,岂不是找打?再说,张灵甫心高气傲,不可一世,根本没把我们放在眼里。他眼里只有蒋介石,连他的老上司王耀武都敢得罪,更别说团结同僚了。国军派系林立、勾心斗角,而张灵甫哪一边都不靠,也靠不上。按他本人性格,即使被围,也不会轻易开口请求支援,其左右两翼的友军,也不会拼死相救。这一点,勿容置疑。”
听了粟裕的分析,大伙儿觉得有些道理,但还是觉得风险太大,多数人仍表示反对。
有位脾气暴躁的纵队指挥员,甚至指着粟裕的鼻头吼道:“你这是带我们一起去送死!”
关键时刻,陈毅站出来了。他摆摆手,示意大家冷静,然后放开嗓门道:“我们在这里快一年了,临沂阵地都快被打没了,天天说反击,可到现在也没个成果。我同意粟裕的看法,他的分析在理,我们必须敢于出手,才能打破现在的局面。不然,很难摆脱被国民党一直追着打的局面。”
陈毅说着,扫了大伙儿一眼,拍板道:“你们不要怕牺牲,被打掉一千人我就补给你们一千人,打掉两千人就补两千人,都没了我就给你们重建番号!成败在此一举。”
统一思想后,陈、粟作了大胆布署,并定于五月十三日傍晚,向敌发起围攻。
可张灵甫比陈、粟还急,提前一天命先锋部队第五十一旅在炮火的掩护下,向驻扎在坦埠的许世友九纵发起了进攻。
九纵的任务是引领七十四师前进,即不让七十四师攻势过快,以便给穿插部队争取时间。而对战的七十四师,始终认为前面的解放军根本无力阻止他们。
事实的确如此,假如任由其向前推进,不仅危及总指挥部的安全,还将影响各穿插部队的布署,给整个战局带来困难。
因此,粟裕副司令员干脆将马三的一、二两个团交给了许世友指挥。
春夏之交,大雾弥漫。连夜的大雾不仅使我军的穿插部队难以分辨方向,也给国民党军带来了巨大灾难。用伸手不见五指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七十四师的士兵们,就曾在侧翼发现了一支庞大的移动军队。但由于雾大,看不清番号,便下意识地认为,是友军第二十五师在向他们靠拢,便没有攻击。
此役的关键所在,是六纵的王必成能否拿下垛庄。垛庄,是七十四师的后方补给点,一旦将其拿下,将关系到整个战局的走向。
王必成老成持重,知道在大雾下行军很难,便向当地求助。在向导的指引下,很快摸到了阵地前,经过两小时激战,一举拿下了垛庄,切断了七十四师的后路。
直到这时,张灵甫才意识到自己有被包围的危险了,遂命全师向孟良崮和芦山阵地撤退。
事实上,凭其实力,七十四师完全有能力冲出包围圈向友邻部队靠拢的。可就是这一念之差,将他和他的劲旅葬送在了孟良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