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 江 游 记
文/甄春延
这次回云南,本来想去腾冲和瑞丽去看看,结果赶上云南的气候反常,半年多不怎么下雨,天气异常热。版纳、普洱都39度,腾冲和瑞丽听说超过40度,于是改变计划奔丽江和大理游玩。
丽江是云南西北的重镇,丽江古城有近千年的历史,过去称大研古城,是旅游必去的地方,而丽江木府就在古城的中心。
木府是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衙门的俗称,纳西族人原来没有汉族的姓氏,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时任丽江纳西族土司审时度势“率从归顺”,朱元璋大为高兴,便将自己的姓去掉一撇和一横,钦赐其汉姓“木”。
明代是纳西族历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深得明王朝信任和倚重的木氏土司比较开明,不闭关自守,积极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广交中原名士,从内地引进文、医、教育、建筑、开矿、工艺制作等方面的人才俊杰到丽江。
木氏土司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共历十八位土司341年。鼎盛时期木府占地一百多亩,有近百座建筑,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脏所在。尽管它只是一座土司的宅院,但它的奢华与恢宏,并不亚于任何一座王公贵胄的官邸。丽江旅游有一句话:“不到木府,等于没到丽江”。五六百年前的木府,就是丽江古城中的“紫禁城
其实,云南有两个木(沐)府,一个是丽江的木府,就是纳西族的土司府邸,而一个是在昆明,称之为“沐府”,这个沐府是朱元璋的义子沐英的官邸。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原本跟朱元璋姓叫朱英,朱元璋登基后赐姓沐,意为永沐皇恩。
沐英自幼跟随朱元璋征战,起初封西平侯,平定云南的段氏(就是大理的段氏也就是小说《天龙八部》里面段氏,这个政权建立得比宋还早,却在元末始终效忠元朝。
云南历来都是前朝最后的阵地,除了满清,元、明、民国,概不例外)割据势力后,封黔国公。沐英死后,追封黔宁王。历代黔国公镇守云南,直至明末,历代黔国公是明朝唯一持续掌握实际领土权力的大臣,基本相当于云南王,所以民间也把黔国公府称为“沐王府”。
所以,到云南旅游,想了解木府(沐府)必须搞清两者的关系。也可以说沐府是云南真正的王府。
丽江的纳西族很有意思,纳西族“官姓木,民姓和”,而且木姓都是“单名”,没有双名的。
我们住的宾馆旁边有家饭店,聊天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他也是“木姓”。他给我们介绍,他就是木府的后人,他说;我们家族落魄了,所以他也是从事过好多工作,最后开了个小饭店谋生。他的女儿很有礼貌,跑前跑后的帮助爸爸妈妈端饭端菜。老板说:姑娘很出色,学习很好。
我们住的地方离木府很近。进入木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议事厅。议事厅门头上有三个“诚心报国”的匾额,分别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永乐帝朱棣、嘉靖皇帝朱厚熜在各自当政时期亲笔所题并赐给的,可见明代朝廷对木氏王府的依重。
议事厅后面是一座“万卷楼”,这是木氏土司读书、藏书之处。“万卷楼”紧挨议事厅,从建筑格局上可看出木氏家族对文化知识的重视,这也是他能够在丽江繁衍兴盛数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记载,万卷楼曾馆藏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等等,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
木氏土司仿照紫禁城建造了木府,也仿照御花园修建了花园,取名“玉花园”显然是为了避讳。花园里面盛开的月季为木府平添一抹靓丽的颜色。
花园里房屋回廊、楼台亭阁,风格别致。这里还有一座具有现代立交桥雏形的过街楼,目的是方便百姓通行。我去过很多地方参观过,很多过去的官邸都没有这样的结构。我想这是不是可以说生动地诠释了一个深奥而又浅白的历史道理,木氏家族能够在强敌环伺的夹缝中,数百年一统丽江纳西、汉、藏民众而不倒,就在于木府心中有着老百姓,所以就有这样一座连接民心民情的“过街楼”。
漫步在古城之中,到处都是文化,到处都是惊喜。有红军长征时路过的指挥部旧址,有纳西族扎染工艺店。大方石块砌就的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每条主街道旁边都一条约两米宽的小溪,溪水清澈晶莹。
让人惊喜的是,这清澈见底的溪水里,大小不同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弋,岸上的游人围观,它们一点儿也不惊慌。
街道两旁每隔一段距离就有着一株柳树,细细的柳条儿随风起舞,似乎在与水里的鱼儿嬉戏,这时才能够体会到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美妙境界。
有一条街全是饭店,而这些饭店全在临街的二楼之上,楼上的栏杆处处处鲜花盛开,各种各样的多肉植物让人眼花缭乱。我看过昆明斗南的多肉植物都是在市场里面,而这里的多肉植物就在路边,比比皆是。
时近中午,我们找了个酒吧,里面还卖“过桥米线”,酒吧营业要到晚上7点以后。酒吧临近一条小河,一座拱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四个大字“过桥米线”,颇有蒙自真正的“过桥米线”的样子,但口感明显不如。尽管如此,将十多样配菜加入滚烫的鸡汤中,再加上米线还是很不错的。
饭后我们继续在古城中闲逛,非常凑巧的走到了纳西族文化馆,而且看到了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传承人和润元。
一个小美女自称是第几代传承人,她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东巴文化的由来,东巴文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化也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还有幸和老艺人也是东巴文化的传承人合影。
到了丽江,我深深的为丽江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山水风光所折服。丽江是一个美到让人来了一次就舍不得离开的地方,因为这里的石板路,因为这里的小桥流水……这里的每一条路,每一条道,每一条巷,都让人流连忘返。
我们沿着一条小巷走去。小巷很深很深,一眼望不到尽头。这里的一河、一桥、一屋都让我深深陶醉,进而深深眷念,古城的独特魅力让我依依惜别,真的还想再去。
作者 甄春延
写于2023年7月1日
作者简介:甄春延 (笔名春城旧友)、男、现年65岁
岁、“春城资讯”义务编辑、吉林省直机关退休干部、
本人一生始终酷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