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修身篇》(6)
译文:
外貌恭敬,内心忠诚,遵循礼义并且有仁爱之心,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困顿在边远蛮夷之地,也没有人不敬重他的。
劳累辛苦之事抢先去做,有利可图、享受快乐的事却能让给别人,诚实守信,谨守法度而又明察事理,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困顿在边远蛮夷之地,也没有人不信任他的。
外表傲慢固执,内心阴险狡诈,滥用慎到和墨翟的学说,并且内心阴暗肮脏,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显贵四方,没有人不鄙视他的。
遇到劳累辛苦的事就推脱逃避,遇到有利可图、享乐的事就用花言巧语毫不谦让地直接抢到手,傲慢又不忠厚,轻贱而不善良,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显贵四方,没有人不唾弃他的。
原文: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què,诚实、谨慎)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
体倨固而心埶(shì,谋略)诈,术顺(“顺”应写作“慎”,指“慎到”,是人名)墨(指墨子)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
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

秋雨堂浅见:
荀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获得大家的信任尊重,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恭敬待人,不可傲慢。
古语有云:“谦恭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意思是说,以谦虚恭敬的态度待人接物,既使像吴国和越国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成联盟和谐相处;如果以傲慢无礼的态度待人接物,就是骨肉之亲也会像在路上遇到的陌生人一样互不理睬。儒家所倡导的君子风度是“温、良、恭、俭、让”,其中的“恭”和“让”就是要人以恭敬礼让的态度待人接物,即不能傲慢待人。
二、要遵循礼义。
“礼”是礼节、礼仪。无论对待什么人,该有的礼节和礼仪还是要有的。这是对人起码的尊重,也是别人尊重你的前提。俗话说“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仗”,礼貌待人是一个人起码的素养。
“义”是指什么呢?是正气,是正义。孔子认为:所谓义,就是“适宜”。也就是说人的行为符合周礼和道德,就是“义”。孟子认为“义”就是人的“羞恶之心”,也就是对于自己丑恶的言行感到羞愧,对于他人的丑恶言行感到憎恶。儒家并没有规定“义”的具体内容,只是明确了“义”的含义——言行符合礼法和道德。
“义”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位列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中,是君子一切言行都要遵循的原则。
三、要有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是人性的基本要素,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失去了人性,与禽兽无异。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佛家,都把涵养仁爱之心做为最重要的修行法门。
孔子说:“仁者爱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仁爱”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一切生命和地球环境乃至于整个宇宙。一切危害他人、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和人力物力的行为都属于不仁之举,都会受到谴责或惩罚。
最近有一个人在网络上受到万人唾骂。2023年6月29日17时许,苏州一名24岁的男子在楼顶站了数小时,在现场围观者中有一个67岁姓沈的男人起哄大喊:“不跳不是人”!男青年在这缺乏人性的喊声中跳楼身亡。
悲剧发生之后,无数网友为小伙的离世感到痛心和惋惜,同时也对起哄者的冷血感到愤怒,纷纷要求严惩起哄者,面对着巨大的舆论风波,6月30日,苏州市公安局吴中分局发布了针对这起事件的相关通报,通报称:现场起哄怂恿小伙跳楼的是67岁的老人沈某,其言论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并将其依法行政拘留。
作为一名老人,按理说更应该理解生命的意义,知道生命的可贵,可这名老人却在他人徘徊在生死边缘时“推了他一把”,其内心之冷血、道德之沦丧简直令人发指。这种缺乏仁爱之心的人已经丧失了人性,看他今后如何面对自己的家人和熟人朋友?如何立身于这个社会?
四、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单位里和社会上,一个不怕吃苦、积极承担重任,不贪图享受的人,总是会得到信任和尊重。那些见困难就退缩,见好处就争抢的人,无论他是什么身份,有什么地位,都不被人待见、受人尊重。著名女作家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这种信念不一定是是什么宏图伟业,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有素质、有涵养、有智慧、有声望的人,也是一种信念。
202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