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一民文学创作的几个突破
朱卫军
我与靖一民老师相识于1982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四十年间,他对我的文学创作给予了诸多指导帮助,可以说是我的文学引路人。我们不仅结下深厚的友谊,同时也见证了他在文学创作上每一步取得的优异成绩。许多读者不知道的是,靖一民先生只上到小学五年级,之后的人生路特别是文学创作,完全是靠自学走出来的,因此我对他由衷的敬佩!

靖一民老师的文学创作,涉猎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影视剧本、民间故事等各种体裁,至今,他已经出版了15部书籍。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他的作品,在各个领域都很有特色,比如他的诗歌以情见长,特别适合朗诵,前几年临沂的文友、颂友们为他的诗歌作品举办过几次朗诵会。

前段时间,西安的文友为他专门制作了三期作品朗诵专题;在报告文学创作领域,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了大量报告文学作品,还与侯振岩老师合作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风从蒙山来》;另外,在八九十年代,他还创作了大量民间故事,发表在《民间文学》《故事会》等刊物上。在这里,我只想就他在小说、散文、影视等文学创作的几个突破,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小说创作
我认为,靖一民在小说创作上有两次大的突破。第一次突破,是他在《雨花》1990年第2期上发表的中篇小说《流不尽的“红嫂”泪》。之前,靖老师虽然也创作发表了一些小说,如《黑色的爱》《月难圆》《继母》《不该消失的声音》《没有消失的琴声》等,但在读者中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

《流不尽的“红嫂”泪》的发表,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有众多的争鸣为证。“红嫂”是沂蒙母亲的代名词,她们的光辉形象一直闪烁在世人的心目中,在人们的感知里,她们一直是幸福美满的。但靖一民笔下的五个“红嫂”,却是在战争年代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但在解放后一段时间却被人遗忘的角色。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题材(现在也是)。由于是时左的思潮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作品发表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有领导专门找他谈话,有褒有贬,但重点向他陈述了这部作品的利害关系,为此,他还差点挨了处分,当时他压力很大。幸亏此时《中国青年报》、《山东大学学报》等报刊连续发表了几篇对这部小说首肯的评论,有关部门也不好再追究下去,这才使他从苦闷中解脱出来。为了响应有关领导的“指示”,也为弥补自己的“过失”,他又写出了弘扬主旋律的中篇小说《远山的呼唤》。之后,他在《传记文学》发表了中篇小说《痴情梦》,这是一部讲述徐志摩与陆小曼爱情故事的小说,可读性比较强。那段时间,是靖一民小说创作的高峰期。靖一民小说创作的第二次突破,是他近几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爱情与背叛》,这部小说在《文学高地》2018年春之卷发表。

我感觉这部小说,无论在立意、结构、语言,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关键是揭示了人性。赵嬷嬷是解放前沂蒙地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女土匪,但在小说《爱情与背叛》中,主人公冯春花却是一个因被欺负被背叛而最终走向土匪之路的女人,她有单纯善良、向往美好爱情的一面,也有被逼为匪杀人如麻、恶贯满盈的一面,揭示出人性的善恶。

这期间,靖老师还一直在创作他的大部头,即长篇小说《流浪的王妃》,全书计划共分三部,百余万字,目前已完成两部。这将是靖老师小说创作又一次新的突破。
二、关于散文创作
散文是靖一民老师的擅长,他的散文作品多是以情为主,注重讲述故事,语言朴实,散文中无疑融进了小说的成分,增强了可读性。他的散文创作也有两次突破。第一次以《桂花飘香》为代表。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女声》1990年第4、5期合刊,台湾《中华日报》于1992年1月4日转载,2001年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电视散文并播出。这篇散文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贤惠、仁爱的“嫂子”形象,感人至深,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在这期间,他又发表了《一个人的海岛》《悲情母亲》等作品。他的散文创作第二次突破,是近几年创作的一批历史文化散文,无论是立意、题材、语言的张力与穿透力,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主要代表作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王的悲剧》《落花流水长安城》等。历史文化散文的把握和驾驭,是需要一定功力的,这要求作家在大量阅读历史的基础上,选择历史段落与人物,以新的视角,张力十足的语言,纵横捭阖,评古论今,深挖人性,以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靖老师的这几篇作品,无疑使他的散文创作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关于影视创作
如果说靖一民在小说、散文创作上是层级上的升华,那么影视作品则是他创作领域的探索与拓展,这更是一个大的突破。影视剧本创作,是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的集大成,是综合才华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靖一民先后创作了《生死突围》和《午夜彗星》两部电影剧本。《生死突围》反映的是大青山突围战,可以说沂蒙地区家喻户晓,如何把握这个重大题材,写出新意,是比较难的。

他多次深入采访,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在剧本创作中展示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和细节;《午夜彗星》描述的是革命作家王思玷的故事,这个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茅盾誉为“如彗星一样一闪就不见了”的革命作家,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这两部影视作品,仅从体裁来讲,是靖老师文学创作领域一个很大的拓展。虽然几经波折,由于种种原因,这两部电影剧本最终没有拍成,但这无疑奠定了靖老师在影视界的地位,也为他今后在影视创作的进一步探索打开了一条通道。
靖一民老师目前正处于文学创作的良好势头,期待他不断突破,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作者简介
朱卫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文学院副院长。出版有散文集《故土的馈赠》、《乡城》、《夜潮地》、诗集《故土的情韵》、长篇报告文学《辉瑞梦,兰陵情》(合著),另有部分中短篇小说散见于报刊,作品获山东省长篇文学征文奖、齐鲁散文奖、吴伯萧散文奖、沂蒙文艺奖等文学奖。
京都书画艺术网
山东书画周刊
编审/徐学胜 主编/王树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