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世故可以随着时光流转而改变,唯有文字常读常新,在白纸上驻足,三十又几年前,太阳大些,月亮明亮些!
2023.7.3 晓叶于北京
晓叶与世界相遇之后
评论: 徐尚武
最初拜读晓叶的诗并认识晓叶的人,是晓叶读中学时。每次相逢,他都有新的作品。而后他来去匆匆、风雨中为着自己的追求而忙碌着,拜师求学,打工写诗。每次看着他风尘仆仆远去的背影,都想写篇东西。鉴于之前都是零散地读他的作品,便没有动笔。直到有一天,收到他寄来的集子《禅语箴言》,草就此文。
当晓叶从一名高中生变成一名地地道道的劳动者之后,他的诗才真正与世界相遇了。作为农民的儿子,他的诗摒弃了校园文化中那种清纯的味道从而散发着泥土的厚实与芳香。不仅如此,在泥土之上参照自身和世界时,诗风沉着,诗境开阔,灵魂的智慧在诗的国度中飞。请看《画悬于墙壁》:"风吹竹叶的声音响遍午后/我摊开双手/让这声音渗进血里/画中竹枝摇曳/墨迹脱落/竹叶随风远去/墙壁隐逸在目光之外"。无疑,这是晓叶创作中的一类代表作,在感受生命的时候,强大的主体意识弥漫在诗的境界中,竹叶隐逸,墙隐逸,那么世界隐逸了,这种主体意识的扩大实际是肯定生命的存在,肯定自己与世界相遇后自身的存在,这是生命本身的需要,也是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的需要。当诗人用诗的方式呈示自身存在的某种意义时,就以双足轮回的方式走向家园,尽管"墙的空间把影子删掉"(《人与世界相遇》),这一点颇有我亦是我,我亦非我的味道。这种颇带禅的参悟色彩的启示,使生命之美涵盖了整个世界,这种真正的具有诗的魅力的东西,已在晓叶的诗中初露端倪,但如果要达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境界,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晓叶生活的底蕴始自农村,亲近泥土是一种天性,与其说对本身生命的思考倒不如说是对农民生命意义的思考。"伫立梦岸/父亲的鼾声从对门流过来/纯粹是一支小夜曲"(《入梦》),这是赞美农民生命意义的诗句,在晓叶的诗中不时地出现,这已经把问题说得很明了。可我们的诗人还是深刻地洞察到"身后的双轮车/如犁/耕耘的并非土地而是泪水人生"(《泪水人生》)。晓叶追求生存的完善,也深刻地认识这种生活的欠缺,那么在一种深深的自慰背后,仍然有沉沉的悲哀,这是对自己的忧患,也是对农民的忧患。也许因为这样,他才更深刻地感到"历史发展到今天/也不过是愚昧的摇篮里/揣着一张文明的家谱"(《真谛》)。是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还在十足地阿 Q 。这是晓叶与世界相遇后的尴尬,他进退维谷,无所适从,这样也就难怪他心中长着"一棵没根的忧郁树"了。
无论怎么说,我仍然固执地认为诗歌昭示生存,诗人乃至诗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一种生命的意义。晓叶诗歌创作更多地是在寻求着这种昭示的最佳途径,他探索着,徘徊着,但毕竟在前进着,这是晓叶创作流向中表露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他以及他的诗充满着自信与希望。诗是诗人心灵的自由,是贯穿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充满整个宇宙的生命;风花雪夜、血泪人生、历史延伸、政治时尚、社会更迭是诗的本源,每一类诗都有它存在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无论是长久的还是暂时的,但诗的美丽终极是诗歌生命的长久,这种长久则是渲泄生与死、爱与恨的快乐与痛苦,乃至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困惑、迷茫、向往、失落等。请看"走进山谷/裸露的泥土上重又躺下来/再做一次大地的儿子/微风中静静合上眼睛/幻想树木/夕阳隐隐落去/群山的怀抱里/躺成一块风化的石头"(《写在冬天》)。生命顽强也脆弱,与世界碰撞后的疼痛和挤压使它去寻找一片安然的栖息之地,归复自然,走向纯粹则成为一种必然的去处。将触角伸向历史的隧道,呈示在伦理、民俗、政治、宗教制约下的生命使晓叶有了新的视点和诗的起点,这类诗读起来有浓重的历史感,它能使人将诗中表现的东西作为参照物审视自己、审视生活,从而更深刻地体验到我们应该把握的某些本质的东西,这正如艾略特说的"诗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并磨炼我们认识周围事物地本领"。例如"栖息的门在缄默中/钵盂的影子飘进又飘出/伸手一抓/五指似光环/满月亦盈盈/倾斜的古刹泪流满面/门是一口井么"(《古刹之门》),在这里,作者将自己渗透在人与世界的冲突之中,而留给读者的东西,应该是不尽的思考。
统观晓叶的诗,之于其感情流向,就好象有一张网,他不时地能从网眼钻出,但还是罩在网中;之于其诗的内涵则日见繁富;之于其诗的语言已走向诗歌;之于其诗歌已走向生命……
这就是与世界相遇后的晓叶以及他的诗。
1990年6月20日深夜于八沟
晓叶:原名马凤仙,男,满族,1968年生于河北省平泉市,河北省第四届作家班毕业;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其作品曾在《诗刊》《诗神》《诗潮》《星星》《诗歌报》等发表并有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