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33章俗解
古代商朝有一段"武丁中兴"的历史段落,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这个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治国能人,他叫傅说(说,读悦)。傅说是个夯土筑墙的民工,但有一身的治国治世智慧。武丁当了国王之后。忽一夜梦到了傅说。于是临摹画像举国寻找。傅说后来身居高位,成为帮助武丁治国的贤臣良相。后人称傅说为圣人。
岀生于黄河东岸,现山西省平陆县的傅说还是思想家。他留下一句千古流香的名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意思是一个人有知识并不是艰难的事情,若要把认知落实到行动上,那才是最难办到的。

当然不是口吐岀一句经典,傅说就称圣人并享名千秋。但也可以验证,多少个贵为天子的皇帝佬儿早被抛之脑后,而闪光的思想火花却能万世传播流芳,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价值。
后来的孔子,庄子等伟大哲人,都很推崇傅说。
老子晚傅说7、8百年,但商朝的一些思想圣人对他很有影响。传说中的老子在青少年时期曾师承于叫商容的人,大概是商容的思想奠基了老子的一系列哲思,对他发现大道有启蒙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商容一句"齿亡舌存",让他茅塞顿开。后来悟岀万事万物"至柔"的本性。
实际历史上的商容和老子不是一个年代的生人。商容与商纣王是同时期的。老子是西周末年的。相隔几个世纪。
影响老子的先圣,除商容,在《道德经》中还可以看出有商代名相伊尹的痕迹。伊尹的名言是"治大国如烹小鲜"。
人类所有的大智慧,都是承前启后的产物。星光闪烁,代代都会有思想的流星雨,绝大多数一瞬即逝。到了老子这里,才系统地完成了《道德经》。他把天地人的广阔联系,从始到终完整的描写岀来。
一部《道德经》,像一盏不熄的明灯,闪耀在茫茫夜空,2千多年,越来越走入人心。
《道德经》第33章话不多,阐述大道不是描写大宇宙,是人这个小宇宙。是落脚到人道的思想。直指人心。人心有多大?宇宙有多大,人心有多大。所以说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大百科全书。

佛经上讲,人本自具足。"具足"就是人的内在世界什么也不缺,完全具备圆满的结果。人一生的修心修行,所有的努力,就是不断开发自己。
怎么开发自己的小宇宙,老子在《道德经》第33章摆岀了自己的观点。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33章不过区区38个汉字。就这几句简单的嘴边话,2千多年来在地球上广泛的传播着,被引用了无数次。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字面上看通俗易懂。老人说,知人认人识别人,那一定是脑子好用的人。这个智可以理解为一般聪明,不是智慧。知己者明,真正能把自己阅读岀来,认识到自己的本相,本质,对自己内心世界有足够阅览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这个聪明是智慧。
知人善处,知人善用,是所有人通用的本事。人在世界上的存在,属性自然是群居的动物。你来我往,和人打交道从生到死无法避免。在人间烟火中,大家打一懂事就维护本能,同时琢磨别人,忖度,了解,获得别人的喜欢,以便融入和谐的集体。无论是治世治国,还是带兵上阵,日常的社交为人。社会生活中不同的领域,官场,商场,战场,情场,社交场,都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在短时间内印象人,懂得人太必要。
有人问,怎么样就可以迅速识别人,也简单也复杂。人都在同样的空间生活,看天气接地气,食人间烟火气。普通了解个人,都是察言观色。看这人怎么说话,说话的姿态,说话的语气。怎么办事,行为的表现,热情还是冷漠。一般人看现象看皮毛,聪明人透过现象看本质,看语言有无观点,看表述事物的逻辑性如何。
把人阅读通透,心中有数。自己为人处世,就有几分把握。就像孙子兵法的名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者明。简单说就是认识自己。
有人会轻描淡写,我是我,不是你。活见鬼呀,谁不认识自己呢?
法国科幻故事片《超体》表述,人类的文明虽说到了一定阶段,但人对自己的开发也就15%左右。人是小宇宙,数千亿的细胞在不断裂变。强大的资源沉睡着。平常唤醒的使用的就小部分细胞。一旦开发挖掘。神奇的不得了。

自古以来,圣贤,思想家,哲学家为何被人推崇为各学科的顶尖,他们同做一件高尚的事业,就是企图帮助人类开发,挖自己的矿,帮助人类全体聪明和觉悟。事实也已证明,人的潜能无限。上天入地,月球火星,目前还要把人从碳基生命弄成硅基生命,长生不老。好恐怖的。
认识自己,东西方的思想家,哲学家干的是同一件活儿。无论是老子,孔子,明朝读心的王阳明,清末的半圣曾国藩等,包括释迦牟尼佛,穆罕默德真主,圣和华上帝,金口玉言说多少,都归结为一样的通俗活儿,循循善诱。人啊,认识自己吧。
佛经上说智慧是般若。般若,已不是一般的聪明,是终极的智慧,是彻底的搞清了万物本源,彻底的认识了自己。到了那一步,自然成活佛了。我们凡人肉胎,一辈子充其量在认识、开发自己的过程中。
所以老子说,认识了别人是聪明人,认识了自己的才是大智慧。
一早起来收到朋友的问安。这段话很走心,"小时候一直不理解,父母为什么可以那么早起床?长大后才明白,叫醒他们的不是闹钟,而是生活和责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这就叫开悟。是对自己的重新发现。原来也想过,今天想明白了。搞清楚自己该怎么做,该怎么活,不断发现自己的小宇宙运转秩序,是真正的大智慧。
按21世纪的话说,你认知和了解别人,阅读别人的能力强,知人者智,只能说明你的智商比普通人高些。但搞清楚自己可不是容易的事。人生来所有的学问,都用来努力发现自己,开发自己。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人用对比句进一步加强对"自知之明"的描述。
能认识别人,甚至于战胜别人,掌控别人的人,是有能力有气量有本事的。但还不算强大,不算厉害。真正无比的力量是参透自我,战胜自己的人。
研究"心学"的王阳明说,破山贼易,破心贼难。
我们经常看的一些武侠影视片,有基本的规律,无论是少林派,武当派等,英雄岀世,必是先拜师学艺,然后青岀于蓝还要胜于蓝。修为的难点就是攻克"心魔"的过程。跨越了过去,武功上了至高境界。上光明顶的路很崎岖,也不是山重水复,是心路比天路更难走。
战胜别人简单。超越自己很难。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足者富,这句话好费解吧。尤其是现代社会,互联网上满屏都是知足常乐,知足富有,见好就收。这和自强不息是相矛盾的。
老子的大道核心是顺法自然。体现在人的生活中是少欲少求,轻松快乐。但不是小富则安,在消极中混日子。知足者富,是讲心态的。适度的控制自己的欲望,划出生活的幸福底线。是说我们要有一种随时应景的活法,时时心情恬淡,轻松自己。在无忧无虑中享受人生。
"强行者有志。"
这句话和文头傅说的那句话契合。"知之非艰,行之非艰"。真正厉害的人,不光是顺行天地人的大道,正确的认识人,认识周边的人和事,特别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认知一定是有偏差的。就象王阳明强调的,心上的东西,必须要经过"事上磨炼"。要行动,要实践才可验证认知的真伪。佛家修行讲的是证悟。说千遍万遍不如自己走一遍。
这个世界言不由衷,夸夸其谈的男女实在太多了。能够攻克自己,而且勇于将认知化为行动的人是最为强大的。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
不失其所,是说人牢牢坚守自己的初心,本性,不离不弃,毕生始终如一。贫贱不失志,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富而兼济天下,穷而独善其身。这样有操守的人,老天爷一定会惠顾,人们也会尊敬他。也会长长久久的享受自己的人生。
死而不亡,有可能长生不老吗?
碳基生命是不可能的。人仿佛是一根有限的蜡烛,谁也有灯枯油尽,有燃烧完结的一天。现在智商高维的预测,人将由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过度,自己造出的人工智能将替代肉体生命。到那时可能就不存在,身体哪个零件坏了,换个芯片,又可再生。权当科幻故事听了。
"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在这里讲的是人的灵性寿命。人的肉体生命有多长,不须争论,百年期颐,了不得了。人在百年里,你的精神寿命才是天壤之别。有的人上知5千年,下知5千年,那他的生命就跨越了万年。
老子本人活了多少年,肉身不过百十来岁。但说他的灵性寿命,他仍然活着,活在众多地球人的心上。普通人亡故,就是悼词上说的美好。要永垂不朽。实际连自己的直系亲属3代人之后就忘记了,名字也说不上来。
你只要名声,荣耀,图象,书籍,故事还留在人世,你的信息还在留存和传播,你就象活着一样。相对来说,财富是什么,王爷侯爷又是什么。闭眼就是尘埃。
永世留芳的人才算的上长生不老。
现代人说优秀的文化是常青树,因为承载知识学问的灵魂是不灭的。
老子自己就是死而不亡的精神巨人。

《道德经》第33章几十个汉字,道岀我们生命的价值内涵,认知的标准。如何和别人联接,自己长什么本事。学贵有悟,还是自己琢磨吧。
据说黄皮肤的人到了海外,外国人问,你读过《道德经》吗?以此证明你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德国大部分家庭都有一本。《道德经》已被全世界译成200多种文字。
一生忙的发财,没时间读书的男女要明白。假如一辈子只读一本书,选择老子一定受益匪浅。
(待续,第3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