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一三七)
在湘、鄂、渝(川)、黔、桂交界的湘西地区,武陵、雪峰两大山脉纵横叠映,山体雄浑、峰峦起伏,延绵不绝。
这里不仅奇峰怪石,而且沟壑纵横,河流密布、洞穴幽深。密不透光的林木中即使布下千军万马,一眼望去也难觅踪影。
古之湘西即今天所说的“大湘西”,函现在湘西州、怀化、张家界、常德和邵阳俗称湘西南的西部,总共多达28个县。
说起湘西地区,人们最熟悉、印象最深的莫过那里的奇山异水、还有极为诡异的诸如“赶尸”、赤脚上刀山、踏炭火之类奇特的民俗,再还有的就是湘西土匪了。
笔者的一个发小同学的网名就是“湘西土匪”,他的父亲曾在湘西州任职,上中学时才随父亲的工作调动来邵阳的。
自古以来湘西地区就匪患猖獗。据史料,自明朝初年以来,湘西匪患就如星火燎原,野草春风,延绵600年不绝。
也有学者认为更早的湘西匪患要追溯到北宋,根据是那个时候绿林迭起,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梁山好汉、王小波起义、杨幺作乱、方腊造反等等。
南宋也是农民起义不断。邵阳这个湘西南地区由于是汉苗瑶侗等多民族杂居地区,更是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著名的抗金名将、号称岳家军“第一勇将”的杨再兴就是从新宁揭竿而起的起义军将领。先随曹成,后归降岳飞。
说土匪就是农民起义军,这种理论有点牵强。如果农民起义军也算土匪,那就远不止宋代,还得往前推上千年。据《沅州府志》记载:“唐元和始,迄宋明各代,屡有贼祸,进攻沅州。迄清,特别是清末,匪患尤多。”
土匪与绿林虽有许多相通之处,但还是有所区别,至少绿林好汉不会打家劫舍,滥杀无辜。
由于湘西地理位置的特殊,民族杂居和经济、文化的贫穷落后以及民风的强悍,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各个封建王朝统治的薄弱地域。官府的鞭长莫及又反过来催生和助长了这里匪患的肆虐。
清末以来,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促使了湘西匪患愈演愈烈。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进入数十年战火连绵的军阀割据时代,湘西更是成为中央军和川系黔系和桂系等地方实力派反复拉锯的地区。
大量溃军逃兵携带枪支弹药和训练有素的战斗素养落草为寇和上山入伙,极大地增强了土匪武装的规模和战斗力。使得湘西地区很快成为土匪的世界。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国府迁都重庆,湘西便成了西南大后方抵御东方强敌的最后的屏障。国民党政府在这里集结了大量精锐的中国部队,军统也在这里布置精兵强将,以便与日寇进行最后的殊死一搏。如被称为军统三剑客之一的沈醉就被委任为湘西保安司令部稽查处处长一职。

背水一战的国民党军队在湖南和湖北与日寇打了好几场惊天动地的大血战,虽然极为惨烈,但也打得漂亮,硬是以数十万忠勇将士的鲜血和生命守住了中国退守大西南一隅的最后一点地盘。
但是,战力强悍的正规军和无所不能的军统也拿土匪没有办法。剿灭剿不了,招安又招不下,沈醉也只好对活跃在常德沅陵一带的数支千余人的土匪武装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他们不是太过分地祸害百姓和破坏抗战,就由他们去了。
其实,土匪们从没有真正把国民政府和国军放在眼里,拿了枪支弹药和金钱以后该干嘛干嘛,从没有拿“上峰”的军令当回事。如武冈的大土匪张云卿就是嚣张地宣称:“老子本姓张,坐在石下江。下通云贵川,上通黄河长江。兴帮二十四,帮帮不离张。”
当然,为害百姓和社会治安的土匪也没有僭越自己民族大义的最后底线,做出危害抗战大局的举动。
解放战争末期,国民党政权分崩离析,土崩瓦解,在大陆已经完全没有了立足之地。
从老蒋1946年悍然挑起国共两党的内战到其败退台湾,不过短短的三年时间,溃败得如此快速如此干脆利落,不但老蒋没有想到,连毛泽东也大感意外。
两党的大决战主要体现在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的较量。这三大战役都以国民党军的惨败告终。三大战役的落幕,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败局已定。
三大战役的战例成了世界各个强国军事院校的经典教材。他们虽然连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研究得透透的,却是无法理解在整体上完全处于劣势的共产党的军队何以能屡屡以弱胜强取得胜利。
尤其是淮海战役,国军为80万,而共军只有60万。令所有军事家们都大跌眼镜的是,60万人竟然打败了80万人。共军不但打赢了,而且歼灭了其中的55.5万人,几乎就将两淮鲁南地区的蒋介石精锐部队全部歼灭。

谜底就在,共产党不但有60万正规部队,还有十余万地方游击队,在他们身后,更是有着150万用小车担架运送弹药补给和转运伤员的支前民工!
由此陈毅同志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比这句名言更有影响力的是另一句名言,这就是蒋介石说的“人心都跑到共产党那边去了。”
蒋介石熟读经史兵法,却不了解中国最底层劳苦大众的根本需求。就在他忙着建立中国大资产阶级大金融寡头利益集团的时候,共产党却在忙着在解放区搞“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在引导着中国最广大的农民阶级奋力追寻和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个中国人民做了几千年的春秋大梦。
农民嘛,他们所憧憬的最大的幸福目标就是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并拥有大牲口这样的生产资料。这就是他们念念不忘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而这一切他们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都得到了,是共产党实现了他们千年的梦想。
“得民心者得天下”。解放区的人民要“保卫胜利果实”,而国统区的人民则要想过上解放区人民那样的生活,您说人心会向着谁?
即使是蒋介石最倚重的精锐部队其实也是不愿意打内战的。首先是他们在14年抗日战争中流的血已经够多的了,但那是为了保国保种,为了不被异邦奴役。
而现在要他们调转枪口打内战,杀自己的手足同胞,他们就打内心深处不愿意了。更何况他们也绝大多数出身穷苦人家,你让穷人来打穷人的军队,他无法不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
淮海战役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共产党的军队越打越多。我军有个旅开战之前是3500名官兵,大战开始之后伤亡惨重,只剩下不到1500人了。可是打到淮海战役结束,这个旅竟然有了5500人!
后来这个旅除了团营主官,基本上都是被俘过来的国民党军官兵了。当时我军实施的是“快俘”、“快教”、(教育)“快训”、“快补”的特殊战场政策,有许多俘虏兵上午被俘,下午就参加了对国民党军的作战。
这就是解放战争时期真实的民心、军心。如此一来,以“抗日英明统帅”著称的蒋介石先生焉有不败之理!
扯远了,还是说湘西土匪。

话说历代官家统治者都没有能降服土匪,面临崩溃的国民党政权也游说无果。却是“小诸葛”白崇禧跑到湘西,凭着他的个人魅力和丰厚的条件,将湘西十余万土匪组成了3个“暂编军”和12个“暂编师”。
但国民党残军也好,乌合之众的土匪武装也好,大势已去的反动势力也只能暂时迟滞了一下人民的最后胜利。至1952年上半年,横行湘西数百年的土匪武装就被全部肃清,我党我军兑现了自己的誓言,还美丽湘西一个晴朗的天空,让久苦匪患的湘西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但是我人民解放军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仅担任剿匪主力部队的第47军就牺牲了干部战士一千余人,比参加平津战役牺牲的人数还要多。
笔者曾在湘西芷江县参加了为期3年的湘黔铁路修建工作。笔者所在的邵阳地区铁路指挥部(代号92014工程指挥部)就驻在芷江的英雄广场,广场的西侧就是140师剿匪战斗牺牲烈士纪念塔。
塔侧有时任47军军长的曹里怀将军撰写的碑文,还有在剿匪战斗中牺牲的官兵的名字。笔者数了数,上面密密麻麻地篆刻了470个烈士的名字!
许多年之后,共和国的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还是会在每年草长莺飞的清明节络绎不绝地来到剿匪烈士纪念碑下,将一束束鲜花轻轻放下,寄托心中的哀思和敬仰。
民谚有云“饥寒起盗贼,穷山出刁民”。湘西多土匪,固然有历史和传承等方面的原因,但肯定是离不开这里一直都是中国大西南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这一客观因素的。老百姓苦熬终生,却落得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的悲惨人生,再加之官府欺压财主剥削,他揭竿而起、落草为寇就有了充分的理由。
湘西是中国最穷的地方,却也是中国最美丽的地方。
沿着枝柳铁路(现在改为向北延伸至河南焦作的焦柳铁路)由南向北旅行,有柳州、桂林、凤凰、王村(芙蓉镇)、乾州(矮寨)、张家界等著名景点,再向北还有鄂西、古荆州、古襄阳、神农架、武当山、三峡大坝和龙门石窟等旅游胜地。真是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笔者是个旅游爱好者,八十年代即开始每年往外跑。陈复礼刚刚从湘西拍了一大堆风景片,在香港办了个影展,惊叹凤凰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县城”,笔者后脚就去了凤凰。
著名画家吴冠中在张家界写生的时候,被仙境般的张家界迷得神魂颠倒,回到北京就写了一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章,这篇文章让张家界几乎是一夜之间就闻名天下。所以现在张家界人民替他铸了一尊铜像,现在这尊极富艺术家浪漫气质的铜像就屹立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广场上。
关于吴冠中发现张家界,有几个有意思的版本。有的说是他的小车司机因为走错了路,误打误撞进了张家界,这才使吴冠中见到了绝世的美景几乎被惊艳掉了下巴。
后来还是以吴冠中自己说的为准。“人们给我介绍张家界林场,我先是姑妄听之。后来不少当地同志再三推荐,我才下决心去看看。”
当初吴冠中原本是不打算去的,因为他说以前也有很多人极力向他推荐,说这里的景色很美那里景色很美,结果他去一看就大失所望。
但是这一次真的没有让他失望,他是真的差一点就被张家界惊艳的美景惊掉了下巴。

也是吴冠中的那篇文章,引起了天下人的注意,也引起了湖南省和国家的重视,才下大气力开发张家界的。
张家界市也因此而诞生。原来张家界市的三个县分别是属于湘西州(大庸、桑植)和常德(慈利)的。
后来张家界市搞了一个评比“开发张家界第一功臣”的活动,张家界人民把这个沉甸甸的桂冠拱手送给了吴冠中。
几年之后,笔者就慕名去了张家界。那个时候张家界公园里的道路还大部分是崎岖的小路,黄石寨在陡峭悬崖上的小路甚至还没有围上安全护栏。无论去那个景点都离不开两条腿。
芙蓉镇原先叫“王村”,古代是湘西土司王的驻跸之地。笔者去的时候,只能在枝柳线上一个叫“罗依溪”的小站下车。而且那个时候,小站甚至连站台都没有修好,旅客只能从列车车厢门口直接跳下1.5米高的很陡的土坡坎上,稍不留心就可能滚到20多米的山坡底下。
进王村也是坐着一条黑烟滚滚、突突作响的机帆船,磨蹭半天才到了王村。
那个时候旅游的条件是真的艰苦,但那个时候湘西老百姓也 是真的淳朴,他们还没有学会宰客,更谈不上什么“经济头脑”。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