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心中有乡亲
王业松
一个作家的责任是为所处的时代发声,一位党员作家的责任是站在舆论前沿,宣传时代的主旋律,一位入党67年的老党员作家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位泗阳籍的作家要以宣传泗阳为己任,一位王集镇的乡贤就要心中有乡亲,为乡人做事。
本着以上对自己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尽己所能,甚至倾其所有为家乡做了几件小事。本不足挂齿,也不想挂齿,但县里要收集乡贤所为的材料,因此我才坐下来整理一下,写出此文。
一、赠书
我今年九十岁,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退休后有时间有条件把大学学到的知识和养成的兴趣付诸实践,出了9本散文集,近300万字,成了作家。我已经把我的成果反馈给家乡,先后向王集小学、王集镇文体中心和古墩村赠送了我出版的书。
二、修路
前年,我看到古墩村高宅队两条泥巴路,下雨天村民出行困难。于是我拿出退休金卡上仅有的近8万元钱,把这两条入户小路建筑成晴雨两用的水泥路。当打完筑路钱后,我的银联卡上只剩几百元钱了。但是,我心里踏实,颇有“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诗句)的底气,因为下月的养老金会如期打入我的银联卡中,我心里更觉得快慰,因为我为家乡做了一点好事。我体会到为别人花钱更快乐,能够让别人快乐的人自己更快乐。荣氏家族创业第一代人荣德生兄弟“达则兼济天下”,以造福乡里为乐。至1935年,已为家乡无锡建了桥梁88座。荣氏家族第三代人荣智健先生,1994年捐资建了跨湖新桥。我的经济力量不可能与荣氏家族相比,但是我学到了荣家造福乡里的情怀。所以,我同样快乐。民间说,修桥铺路,增福延寿,功德无量。我从未考虑到什么功,也未想到要为自己增福延寿,只知我做的事是好事,是村民们翘首盼望的事,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三、祭扫先烈墓
笔者对以身许国的英雄一向崇敬,尤其是本乡本土的先烈更是崇拜有加。王集镇籍的烈士孙玉美事迹早在幼年时就深植于我心。几年前,曾几次看望孙玉美烈士遗孀刘英女士,我在写的文章中说:“你的名字早已在淮宿大地传播,你的名字叫‘伟大的母亲’”。2021年10月12日,在泗阳县党史办的姜田兵同志和孙玉美烈士的侄儿孙家荣老师陪同下,笔者祭扫了孙玉美烈士墓,并在墓前宣读了祭文《你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祭文的结尾说:“您为泗阳争光了,泗阳人民为您而骄傲,泗阳人民永远铭记您,共和国永远铭记您”。
笔者认为,自己有责任宣传家乡英烈,鼓舞后人建好、守好美丽家园。
四、组织笔会
2022年秋天,为了贯彻二十大精神,为了用文化支撑乡村振兴,我把泗水书画院的书法家、画家请到古墩村搞笔会,请书画家送文化到古墩村。我在笔会开始前致词《文艺作品的生命永存》。
五、宣传家乡
中央要求,传承本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近几年我在弘扬本土文化,宣传家乡方面写了10多篇文章,而且都被媒体任用。其中有《寸心延伸》、《手捧乡贤录 责任担肩头》、《乡贤为乡人》、《绘出王集镇新农村画面》、《文艺作品的生命永存——写给古墩村贯彻二十大精神笔会》、《走访二十大后的王集镇》、《粮食与食粮同辉——在王集镇赠书仪式上的讲话》、《文化支撑乡村振兴》和《泗阳人的文化生活》等。
我还写了王集镇农民工匠张弼修《一位普通农民工匠不普通的人生路》,我4次写了张家圩乡新民村的农民艺术家、连续26年举办小村春晚的黄恒丰,其中有《小村也晿大风歌》和《创办小村春晚的黄恒丰》等。
六、维护古墩乡公所旧址
我家在古墩村的老宅子、老房子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政府古墩乡公所旧址,为了传承红色基因,王集镇人民政府已经在旧址大门外立了碑,王集镇林正国书记在揭碑仪式上讲话。现在老房子漏雨,急需维修,否则可能倒塌。为了保护好这个红色纪念地,我们自家已经花了好几万块钱及时作了维修,并且请孙家正主席重新题写了“桃源居”匾额。
七、今后打算
连云港市赣榆区海脐村是乡村振兴的先进单位,渔、农、工、商齐发展。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海脐村每人每年收入达4.6万元,每家都住上了联排别墅,村里的宝马、奔驰汽车随处可见。去年和今年我曾访问过两次。渔村虽然与古墩农业村不同,但可以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我想把古墩村与海脐村结成友好村。
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岀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又被看成圣贤之人,贤达之人。如果按此标准,当了乡贤的人更要自我完善了。作为乡贤,我做得很不够,我将继续努力。
2023年7月10日
作者王业松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汉族,江苏省泗阳县⼈。南京⼤学中⽂系毕业。曾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助理,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现为中国散⽂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报》《⼈⺠论坛》⽹、《中华英才》半⽉刋、《亚洲财富国际交流》⽉刊,以及南⾮出版发⾏的《⾮洲时报》等报刊发表⽂章。已经岀版《呼应》等九卷散⽂集,计300万字。其中《⾬中送魏巍》、《我送荣毅仁副主席回家》和《我在中南海⼯作期间花絮》等散⽂在社会上⼴为流传。作者年已九旬,但仍在为时代发声。读者可从中听到⼈⺠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