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良
西凤酒是凤翔的伴手礼,就如开弦弓村的伴手礼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江村经济》一样。到凤翔,朋友说得最多的是:“先喝西凤酒,后看东湖柳,再拉姑娘手,不拉姑娘手,住下你别走。”西凤酒是凤翔不得不说的“名片”之一,我想更应是凤翔人为朋友精心准备的伴手礼。中华文明五千年,西凤酒香三千载。西凤酒始于殷商,盛于唐宋。据方鼎铭记载:“秦酒”(即今西凤酒),因产于秦地雍城而得名,成为王室御酒。《酒谱》如是讲述:公元前624年,秦国伐晋,大获全胜后,“投酒于河以劳师”,三军将士伏河痛饮,皆醉。现下,西凤酒文化馆的铜车马铜雕,只见秦帝头戴皇冠、左握剑柄、右指前方,其身后是一个红绸盖顶、黄丝绫扎口的大酒海。这,应是犒赏三军的秦酒吧?三千年会呼吸的西凤酒,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如展翅翱翔的凤凰飞进千万家。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四大名酒、八大名酒、中国名酒、中华老字号等多项国际、国内殊荣。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年间,西凤酒就有“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美誉。到了明代,凤翔境内“烧坊遍地,满城飘香”,酿酒业大振,过境路人常常“知味停车,闻香下马”,以品尝西凤酒为乐事。及至宋代,柳林酒更是因为苏轼的大力扶持而誉满天下。在凤翔东湖喜雨亭落成之日,邀朋欢盏,“举酒于亭上”,畅饮柳林美酒,作诗赞叹:“花开酒美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随后,兴致勃勃地研究其造酒技术,学会了“公馀试新筝”的酿造技艺,并上书朝廷振兴凤翔酒业的措施。《凤翔县志》如是描述,当时,凤翔“酒税收入在天下诸州酒税定额中占居第三位”,凤翔也成为闻名天下的酒乡。
走进“陕西省西凤酒厂”,带领我们参观的是一位年轻漂亮、处事干练的专业讲解员。跨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面朝东方、展翅欲飞的凤凰,以“西凤”首字母“XF”组成。门口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凤舞乾坤---西凤1956”。伫立于“裴公吟赞”雕塑前,讲解员介绍了“蜂醉蝶痴”的历史典故。相传唐仪凤年间,吏部侍郎裴行俭护送波斯王子(今伊朗)回国途经此处,巧遇酒坊开坛致使沿途蜂蝶醉卧的奇观,即兴吟诗赞曰:“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折服于佳酿柳林酒,背靠树丛手拿酒杯欲以畅饮的裴公,此刻正与我痴醉于西凤酒的醇香中了。西凤酒厂的老厂房极有年代感,梧桐林荫道两旁分列着上世纪50年代的苏式建筑。高耸的旧式圆柱粮仓、低矮通透的酒曲车间、暗红砖墙配上光洁的水泥地面,诉说着半个多世纪前的典型印记。西凤酒厂建于1955年,其来历也是别致的。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凯旋回国,途经香港与同胞庆贺时,宴席上发现独少了西凤酒,他说:“中国有四大名酒,今天怎么没有西凤酒?”同胞们说:“西凤酒供应量太少,实在是买不到。”随后,周总理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调研,加快西凤酒发展。1956年10月,国营陕西省西凤酒厂成立,彻底结束了西凤酒的小手工作坊的历史。“酒中凤凰”一飞冲天,西凤酒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乘坐游览观光车,我们走进酒厂核心区域,探寻西凤酒香。参观了西凤酒的整个生产现场,近距离观看了拥有三千年历史的西凤酒,传统酿造工艺和生产流程,深切感受到西凤人的纯朴和西凤酒的厚重。走进905车间,机器的轰鸣与西凤酒的浓香包围了我们。工人师傅们正在热火朝天的生产中,室外灿烂的阳光钻过厂房顶的透气空格投进车间,切割出巨大的光柱。在这些光柱里,肉眼
可以清晰的看到空气中漂浮的微尘和氤氲的酒气。西凤原浆从出酒孔里汩汩地涌出,像一孔泉眼,源源不断地从三皇五帝、经秦风汉韵流淌到今。
讲解员告诉我们,取酒要掐头去尾,只取出窖时最精华的部分,这样才能得到色香味品质兼优的68度原浆酒。工作人员热情地把西凤原浆佳酿盛满酒杯,笑着招呼大家品尝。杯中的原浆酒液澄澈透亮,醇香扑鼻。大家争先品尝,就连平时不碰酒杯的女同事也唯恐错过这难得的机遇,纷纷浅尝。我端杯端在手,轻轻啜饮,感觉口里幽雅、诸味谐调,回味舒畅,风格独特。讲解员解释说,西凤酒属凤香型大曲酒,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而各不出头,酸而不涩,苦而不黏,香不刺鼻,辣不呛喉,饮后回甘、味久弥芳。三分酿,七分藏。讲解员娓娓说道,刚酿好的原浆酒,口味比较“烈”,风味也不够协调,需经至少3年的密闭储藏后,风味才能得到改善,口感也会更加醇厚柔和。而琼浆美酒的“修炼”之路上,储藏容器尤为关键。推开锈迹斑驳的大门,走进西凤大酒海。木架上一排排整齐的酒海映入眼帘。藤条编制的酒坛子形状,红绸扎口,每个上面用菱形红纸写着繁体“凤”字散发出混着淡淡蜜香的馥郁酒香。白居易在《就花枝》曾赞:“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这座酒海库就是凤香型美酒的“独家秘籍”。西凤酒海是屹立着的“活文物”,有清代的、民国的、解放后的,里面装满的窖藏美酒,保持滴酒不漏,其制作更是一项目技术活,仅裱糊酒海就需要65层左右。三张麻苟纸为一层,必须保证严丝合缝。一层自然风干以后才能糊下一层。而编制的荆条则生长在秦岭北麓海拔2000米以上,将精挑细选的野生荆条晾至半干,编成高约3米、直径约2.5米的圆柱状外框,用豆腐填充间隙,再以血料、蛋清等作为黏合剂,用麻苟纸对内壁裱糊,最后涂上蜂蜡、熟菜籽油,一个酒海才算做好。制作一个容量5吨的酒海,大约需要300公斤荆条、3万多张麻苟纸、400多公斤黏合剂,花费至少一年的时间。酒是陈的香。由天然物质制作而成的酒海,在美酒与大自然的深度“对话”中,其特殊制作工艺,呈现出“装酒滴酒不漏,装水挥失殆尽”的神奇现象。酒海存量大,酒耗小,利于酒的熟化,更适于长期贮存。作为世界酿酒行业传统储存单体最大的容器,其在“遇水则漏、遇酒则香”中,也真正实现了西凤酒品质的二次升级。时光变迁,香飘千年!时至今日,一杯产自于凤翔的美酒佳酿,使得凤翔形成了“无酒不成席”的酒习俗和文化,并影响和塑造了凤翔人热情奔放、豪爽侠义的性情。午餐时,我对中国红•红西凤有了更深的理解。朋友一句“喝西凤酒,和而不同的味道,和而不同的品位,敬和而不同的你”拉开了酒席的序幕。一如“划拳”铜雕中,两个光头的中年关中男子伸指头划拳,面前放着两只大酒碗。这种粗犷豪放“干喝”,把凤翔人的善饮、豪饮表现得淋漓尽致。
传承经典,当红不让。一杯杯浓郁醇香,无疑是凤翔人的伴手礼。“望星空、凤鸣声、探照灯、挂金钟”在西风酒独有的酒令中,便有了文化加持的滋味。
作者简介:

张良,笔名行云水,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现供职于某行政单位,业余时间酷爱拙笔耕耘,喜爱篮球、游泳、亲近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