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 以德立身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以“仁、礼” 为核心的仁爱思想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主张,并把它发展成为“仁政”学说。
综上两位儒家大师的思想主张共同之处无外乎“仁爱”两个字。仁爱之心即是人道精神。无论古今中外,对于任何人来讲,仁爱之心都不可或缺。生活中的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懂爱的人才更会懂得如何生活。
固然,这里所说的“爱”,绝不仅仅是指我们个人之间的小情小爱,它还包含着家国情怀的大爱。首先,我们要懂得爱自己爱家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然后层层拔高,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继而上升到爱祖国,爱人类。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学会修养自爱。爱人从爱己开始,没有什么比疼爱自己更有价值,没有什么比疼惜自己更有意义。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讲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修身即是自爱。修身是前提,没有修身的 基础,一切都无异于空中楼阁。
亦舒说: 自爱,沉稳,而后爱人。人生最高级的修行,从自爱开始,然后才能拥有爱人的能力,以及热爱生活的能力。自爱的人,需要格局,不会为他人的评价而活着,会实实在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本本分分做自己能做的事。唯修身才能立德,唯存仁爱之心,才有立德之本。
做好自己,把自己照顾好,才有能力去爱家人及他人。讲到仁爱之心,这里不妨引用古代的几个小故事,让我们懂得该如何爱父母家人。
第一个故事“恣蚊饱血”讲的是晋朝濮阳人吴猛,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扼虎救父”的传说讲的是晋朝人杨香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最终猛虎放下父亲跑掉了。
还有一个“哭竹生笋”的故事,三国时江夏人孟综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如此等等,示例繁多,在我国古老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孝心故事可谓是不胜枚举。
翻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的大中华从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孝心孝道、善心善念,传承千古,世世代代,不灭不休。孝行天下,大爱无疆。试想,一个不懂爱父母、不懂孝敬父母的人,除了自己,他(她)还能爱谁?这样缺乏道德水准的人势必被世人所不齿,也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前面说到几个孝心孝道的小故事,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几位骚人墨客、著名诗词大家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
唐代大文豪诗人白居易非常关注民生问题,非常体恤同情人民的疾苦。他在皇帝面前做谏官时,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写了大量讽谕诗揭露官僚势力残害人民的罪行。他写诗还力求让普通人民群众能看得懂。他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处,都力争多做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为此也深受人民的爱戴。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唐诗圣杜甫,忧郁激愤,为国谋划,为民呼号;有着赤诚爱国之心,有着深切的忧民之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还有身处茅屋的济世之情,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以敏锐的思维于盛世中洞悉到暗藏的隐患,便借用一篇篇诗作来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怀。
凡此种种,皆是仁爱之心的表现形式。虽然都是发生在远古时代,但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着深远意义的影响。“仁爱”拥有强大的力量,让人感觉到深入内心的温暖,避免摩擦,促进和谐。仁者爱人,倡导仁爱,推己及人,以德立身,愿我们世世代代将仁爱精神及高尚品德永远传承,并发扬光大。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