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信记
铿锵泰西行
信义庄
儿时听叔叔讲,五十年代在省林校上学的时候,曾多次到泰西林场植树,并描述了那里的诸多诸多。当时就想,长大了,一定要到泰西林场走走。然阴错阳差,四十余年夙愿竟久未实现。
深夜,队长忽在群里放毒:明天走革命路,泰西观山阅水、看松赏石,8公里穿越。看到消息的那刻,心情异常激动,儿时的夙愿
晨起五点,迎着夏日的微风、朝阳,怀着朝拜的心情,开心地向集结地泰山西麓的樱桃园山庄奔去。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说来也怪,从济南到泰山的路上,蔚蓝的天空上,始终有一片羽毛状的白云相伴,让人心生喜悦。记得“祭孔大典”上有一段舞蹈,每个舞者均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而这“翟(di)”,就是由孔雀羽毛或雉鸡翎做成的,像极了这天上羽毛状的白云。今天,前去泰山,就让我执着这上天的羽毛,怀着祭孔一样虔诚的心情,来表达对泰山的敬仰吧。我想,假如孔子再世,也一定会如此的。
说到泰山,凡是中国人,没有陌生的,泰山以及泰山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机缘巧合,年轻时曾在山下求学,工作后几乎每年都要到泰山走走,对泰山自认为比一般人了解的更多,每每说到泰山,总是夸夸其谈。直到今年,直到遇到“帽檐”大哥,真正走进了泰山,关于“泰山”,再也不敢轻言妄语了,那“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成语,理解的也更深更透了。
车未停,“帽檐”大哥已经远远向我们招手了,那如佛般的笑容,在晨曦中,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暖人心扉
一、观山赏石
没有寒暄,彼此一个眼神和笑容就够了,跟着“帽檐”大哥,我们迅即向山中奔去。此时,时间恰好六点。
进山就是世外桃源。那寂静的松林,那人迹罕至的小路,那青草、野花的芬芳,那朦胧的雾霭,那悦耳的鸟鸣……,无不令人心旷神怡。
刚行不远,小路旁一块块奇形怪状的山石,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先是路边一块蟾蜍样的巨石,让大家啧啧称赞,随后,两块并列的黄色巨石,傲然挺立在路旁几棵松柏之间,令人忍不住驻足观赏。这巨石,远观,像一颗巨大的仙桃,似乎是专门为登山口渴的驴友准备的。近看,这仙桃却是截然分开的两半,中间的缝隙竟可容一人穿过,是谁这么大力气把桃子掰开了?问“帽檐”大哥,大哥笑而不语,一旁的队长,撑着登山杖,凝望着对面晨光下斑斓峻峭的山崖,淡淡说到:除了泰山神,还能有谁?
继续前行,小路沿山腰蜿蜒,忽上忽下,山风阵阵,青松相伴,十分惬意。忽然,路旁一块似刀劈过的巨石,引起了众驴友的好奇。我说:“帽檐”大哥,这石有名字吗?大哥说:这里常年人迹罕至的,地名都没有几个,石头那还有名?我说:没有正好,那我们就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关公“试刀石”吧。
拐过“试刀石”,小路开始爬升,天然的沙石路面,渐渐变成了层层的石阶。“帽檐”大哥说,有一年我来登山,就在此处,巧遇一只山羊刚生下三只小羊,那小羊大概是饿的吧,“哞哞”的直叫,心疼的我把身上所有能吃能喝的东西都留给了他们。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对“帽檐”大哥的回报。说话间,空中隐隐传来“哞哞”的羊叫声,就在我怀疑自己耳朵的时候,那“花婆婆”大声喊了起来,“快看、快看,对面山上的山羊”。循着“花婆婆”手指的方向,一番仔细的寻找,终于看见在对面陡峭的山崖上,竟有两只白色的山羊在潇洒漫步。这山羊该不是当年“帽檐”大哥救助的小羊吧?!求证“帽檐”大哥,大哥笑笑说:这是杨叔的羊,至少应该有血缘关系吧。
此处石阶,“之”字型盘旋而上,不规则的石阶之间杂草丛生,落叶满地,想必已经久未有人涉足了。“帽檐”大哥讲:这路,这些年除了“护林员”和采药的山民,几乎已经无人踏足。至于什么年代,“帽檐”大哥说:有人说是民国,有人说是56年毛主席发出“绿化祖国”后修的,我个人更倾向后一种说法。话音刚刚落下,队长就急急地说到:我说今天走革命路没错吧。闻听此言,我突然想到最近看过的一个资料,便调侃地说到:也未必,说不定这路是民国修的哪。这话虽说是调侃,但据资料记载,民国期间政府确实组织在泰山植过树,但是不是有这里就不得而知了。
民国年间,山东博山出过一个能人,此人叫高秉妨,有“民国财税神人”、“中国直接税之父”之称。据记载,1919年,高秉坊从金陵大学毕业后,即被任命为济南模范森林局局长。他在泰山北麓长城岭一带开辟林场,组织人员植树造林,因工作勤勉,注重民生,历城、泰安两县的农民,还联合为其建造了一座“造福无疆”的牌坊。但就是这样的人物,仅仅也就百年,牌坊早已荡然无存,名字更是很少有人提及了。
这段“革命路”,三十几米的路段,每级台阶,不是就山势凿刻而成,就是取自路边的天然石块,抑或是从路边的石壁上用钢钎和铁锤打下来的岩石铺就,不少石块上那钢钎的痕迹还清晰可见。踏在不规则的一阶阶石级上,拾级而上,心潮起伏,眼前不断幻化出那过往岁月里,前辈们不畏艰难、战天斗地植树造林的壮阔场景,那叮叮当当一锤一锤敲击钢钎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回响。
就要到坡顶了,路旁一块岩石上,用油漆写就的“叠岩”二字蓦然映入了眼帘,是啊,这周遭的山体,这眼前的台阶,不都是由一块块岩石叠就的吗?这葱郁的山林,这秀美的风光,不都是由一代代意志如岩石般坚强的前辈,无私拼搏换来的吗?“叠岩”二字虽略显潦草,字迹也已模糊,但却形象地诠释了周围的自然风光,以及一代代林业人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此情此景,不由使人想起了主席那“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至理名言。让我们致敬那些艰苦创业、无私拼搏、默默无闻的前辈们吧!
这样的景色,这样值得纪念的一个地方,怎能不合影留念?!“帽檐”大哥主动当起了摄影师,让大家沿台阶一字排开,开心地为大家留下了靓丽的倩影和美好的回忆。
说话间,队长招呼大家起身继续前行。“前面不远就是小黄山了,大家加油。”什么小黄山?来过数十次泰山,这还是头一次听说。泰山是历史文化名山,这些年总有人拿黄山与泰山相比,诟病泰山风光,令人气愤。如果泰山也有如黄山一般的风光,那些诟病之人,真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想到此,我急急地向队伍前面奔去。
继续前行十几米,路边突然出现了一大片奇形怪状的黄色巨石,“帽檐”大哥说:这里就是大家说的“小黄山”了。不就是一堆的怪石吗,何能称作“小黄山?”“帽檐”大哥大概看出了我的心思,忍不住轻轻说到:你再往前走几步看看。走几步就几步,不想,这一走,真是让我惊喜万分。这地方的风光实在太美了,与那黄山的景色真是有的一比。黄山以“奇松、怪石”而名,而这里“怪石”一点不比黄山逊色,整个一面山体简直就是一个微缩的怪石版黄山。你看那整面的山坡,一块块突出的石块,多像那雨后破土的春笋。那相依相偎的夫妻石;那腰插宝剑的仙人石;那驮经归来、仰首长啸的乌龟石;那烈日下一动不动的鳄鱼石;那法力无边的佛掌石;那珍罕的梦笔生花石……。如果有时间,你在此仔细的咂摸,相信一定会比我发现更多的美好。
盘桓良久,然终得离开,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队伍沿山崖右方小径,向沟底探去。
二、寻秘探幽
这沟底原本应是潺潺流水,可惜由于干旱,那“清泉石上流”的景观,今日注定是无法看到了。不能看,并不影响听,坐在沟底小憩,闭上眼睛,静静地捕捉那如琴似瑟般叮咚作响的流水声更是美妙;不能看,更不影响思,看这沟底郁郁葱葱茂密的植被,我知道,那流水正在这地下静静欢唱。
自下到沟底的刹那,我的身心就被绿色紧紧包围了。头顶是遮天蔽日的各色树木,脚下是插不下腿的植被,那本就少有人涉足的小路,几乎全被茂密的植被所掩盖。虽有“帽檐”大哥带路,一段时间,我们也还是在乱石间扭来扭去, 跳跃前行。抬眼望去,眼前全是绿色。那悬崖上垂下了无数根翠绿的葛根藤条;那高大的栎树被碧绿的青藤紧紧缠绕。这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除石上之外,几乎都生长了知名或不知名的植物。这些草木,没有抱怨,没有诋毁,在这人迹罕至的深沟里,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的博大胸怀,共生共荣,相携共进,令人羡慕、感慨。
“花婆婆”说:这里不就是电影“阿凡达”的外景地吗?“小燕”说:这是张家界的“十里画廊”;“大长腿” 说:这是秦岭大峡谷;那经多见广的“叶子”姐姐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的笑。去过川西,到过秦岭、张家界等等,看这崖壁上的青藤,枯木上的青苔,遮天蔽日的林木,我想说,这些是,又不是,这里就是泰山,就是泰山的巴山沟。待到有一天,我们大泰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开放的时候,这里必是游客云集之地。
“该拐弯去庞家村了”,队长大声地提醒“帽檐”大哥。“明白”,随之,在“帽檐”大哥的带领下,队伍停止了沟底的探索,折向右边山崖而去。
沿右侧山崖曲折前行五十米左右,队伍在深及腰际的杂草中摸索前行,很快就进入了一条窄窄的山沟。这条沟两侧虽是岩石,但沟内土质肥沃,植被比之刚才有过之而无不及。进入沟内,队伍紧贴沟左崖壁缓缓前行,茂密的植被让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紧紧相随。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样一条不起眼的沟里,我们竟遇到了森林里难得的“耶稣光”。这都已经九点,这是久未降雨的山林,这光竟久久持续,直到我们离开仍然不散。这是多大的缘分,多大的福分啊。喜欢摄影的“花婆婆”、“大长腿”等几位驴友,激动地声音发颤,不停地寻找着角度,又是拍,又是录,唯恐这难得一遇的美丽景色,从自己手中溜走。
饱览了森林秘境的风光,队伍沿左侧山崖小径,快速爬上了一处山坡,此处松林茂密,视野开阔,小路平坦,与那沟底密不透风的情况大不相同,大家紧绷的神经也随之放松了下来。来到一处似门状的两块巨石前,队长说:这里就是“庞家庄”庄口了,大家在此休息片刻,我们一会进村探秘。
带着期待,带着好奇,在“帽檐”大哥的带领下,我们迫不及待地向“庞家庄”走去。也就十几分钟的时间,在一处树木植被异常茂密的山坳,一座坍塌荒芜的院落前,队长淡淡地说到:庞家庄到了。站在荒芜的院落前,凝视着坍塌的房舍,枯萎腐朽的老树,我的心如针扎般疼痛,驴友们也都默默无语。“帽檐”大哥说:好多年,村里只有这一户人家,老人很少下山,只在购买食盐等生活必须品时,才偶尔下山;所有粮食、棉花都靠房后山坡上的几块薄地。前几年,老人去世后,孩子们谁也不愿到这偏远的山沟来,院落渐渐就坍塌荒芜了,也许再过几年,这“庞家庄”也就没人记起了。
有人曾在窗前看雪,有人曾在墙上晒春,有人曾在树下拾核桃,有人曾在岩上呼朋友。转眼间窗户破了,台阶散了,房屋坍塌了,核桃落地了,人不见了!只闻残风入院来,不见儿郎呼母声!想着,想着,不禁泪眼朦胧。
穿越柴门,队伍向山下奔去,走在崎岖不平的小路上,少了密林的遮盖,灼热的阳光让大家难以承受,纷纷加快了前行的步伐。突然,寂静的松林中传来了几声蝉鸣,听之,大家为之一振。队长说:这是今年听到的第一声蝉鸣。我说:这蝉最不喜欢松树了,如此海拔的松林里怎会有蝉鸣?莫非这附近有村庄。不远处的“帽檐”大哥回头插话到:真让你说对了,前面拐过这个山坡不远,就是“栗窝村”了。此时,恰有两只喜鹊飞临,站在路旁不远的一株构树上,对着我们“喳喳”鸣叫,“大长腿”笑着调侃到:村民派喜鹊接我们来了。
队伍开心地继续前行,路旁的松树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棵棵高大的栗子树、核桃树。有的栗子树枝干粗壮,树冠巨大,至少有百年以上,令人十分惊奇。在这样的树林里转来转去,二十几分钟过去了,别说村民,就是村庄的影子也没有见到,让人好生郁闷。来到一处土岗,只见几棵泰山松虬枝盘曲傲然挺立,在蓝天白云、青山峭壁的衬托下卓尔不群。看到的刹那,脑海里瞬间浮现出了那“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画面,忍不住快跑几步,一屁股坐在树下闭目畅想。我就是那松下的童子啊,师傅,我回来了,你在哪啊?
北面的山叫“雁回峰”,据说“大雁”都飞不过去。“帽檐”大哥的说话声把我拉回了现实,顺着“帽檐”大哥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座巍峨的山峰高高耸立,山腰处一块巨石,颇似黄山“飞来石”,山顶凸出的山体则像极了那得道的仙人,几缕白云萦绕其间,恍若仙境。这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啊,凡人焉能在此停留。想到此,起身离开,赶紧去寻找那凡人所在。
转过此处土岗,道路愈发的平坦,两旁的栗子树、核桃树更是高大茂密,但仍不见村庄的影子。突然一棵高大的核桃树下出现了一座石屋,抬眼前望,二十几米外还有一座石屋,难不成这就是村庄所在?忍不住就问“帽檐”大哥。“帽檐”大哥沉思片刻后说到:听老辈人讲,这地过去是有村庄的,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粗壮高大的栗子树、核桃树。此处之所以叫“栗窝”,就是因栗子树多而名。但从我记事起,这里就没有村庄了,这两处石屋,据我了解都是那羊倌小杨,为了秋天收栗子、核桃,方便临时存储所盖的。
离开“栗窝”,小路又变得崎岖不平,两旁树木也又换成了松柏、栎树等。“栗窝”虽然与“庞家庄”一样,没有见到一间完整的村舍,寻访到一个村民,但过往村民生活的印迹,仙境般美丽的风光却令人印象深刻,赏心悦目,耐人寻味。
从“栗窝”下行,松林中行走不到一刻钟,居高临下,远远望见下面山谷,悬崖旁的一块平地上,竟有一座像模像样的院落,相距不远,竟还建有一处别墅样的房舍。见状,一众驴友,个个迅速加快了前行的步伐。四个多小时过去了,终于要见到一点人间烟火了。
汗流浃背下到此处,只见院落靠山邻溪而居,避风聚气,真一处风水绝佳之地。沿着屋后山墙,转到院落前门位置,却见院落柴门腐朽 ,房舍门窗洞开,院内杂草丛生,院外的羊圈空空如也。今天这是怎么了?好不容易看到一处完整的院落,竟然也是没有丁点的烟火。“帽檐”大哥说:这里地处山腰,当地人称“腰边”,也有人谬称“窑边”。这处院落就是那羊倌小杨夫妇过去在山上落脚的地方,不知因何,这两年两人很少上山了,即使来,也极少在山上过夜。
这里没人,那前面的“别墅”总该有人吧!穿过院外一米多高的杂草,一行人向那别墅样的房子急急奔去。不想来到门前,却是“铁将军”把门。此时 “帽檐”大哥有些不好意思了,带着满脸歉意说到:这里是咱们泰西林场的一个护林站,平常一般都有人,今天真是不巧,有些遗憾了。
哈哈,这硕大的一片山林美景,就只有我们几个野驴欣赏,这浓浓的负氧离子仅有我们几个呼吸,想想这是多大的福分啊,还遗憾什么?!
既然“仙人”闭门谢客,我们也不便久留,已近中午,天气愈来愈热,抓紧早早下山方为上策。
“帽檐”大哥说:这里的秋景非常好看,离这不远,山上有大片的白桦林和数棵法国杨树,对了,还有这眼前高大的银杏和水杉,秋风吹过,或金黄、或艳红,五彩斑斓,煞是好看。让我们相约秋日,届时,邀上护林员,一起在此品茶、赏秋、侃大山。
急着下山,刚才真没注意房前的银杏、水杉,“帽檐”大哥一说,回头一看,这两棵树把我吓了一跳。这周边的松树、栗子、核桃等树,从树围、树干、树冠看,最多也就百年,但这两棵树,尤其那棵银杏,目测至少应在五百年以上,想来,这地方,有人居住的历史应该已经很久很久了。
离开“腰边”,继续下行,人一头又扎紧了绿色的海洋,那电影“阿凡达”中的场景再次出现,让众驴友喜出望外,心情爽朗。
贴着崖边小径小心下行,忽闻水声潺潺,这么高的地方怎会有流水?越过用几根松木搭做的木桥,只见路左沟底石壁缓坡之上,竟真的是清清溪水,让人顿感惊喜!更令人开心地是那溪流之间,竟有四、五只硕大的蝴蝶。这些蝴蝶的翅膀,酷似黑色的天鹅绒,其上镶嵌着金绿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耀着绿、蓝相间的金属光泽,熠熠生辉,荡人心魄,激动的“花婆婆”、“小燕”等几位女驴友哇哇直叫。这么漂亮的蝴蝶,是何方神圣?上网查,想不到这竟是蝴蝶家族的“花魁”,“皇后蝶”,又称“森林绿皇后”,与中华麝凤蝶并称为姊妹蝶,堪称世间极品。嘿嘿,今天一行人的机缘、福分真的是非同一般啊!
三、放歌时代
小路蜿蜒,刚才的下行忽然又变成了上行,这上上下下的痛与快乐,像极了烦恼而又幸福的人生。
从沟底转上一处崖坡,眼前豁然开朗,周遭山林一览无余,极目眺望,心旷神怡。从一堆奇形怪状的黄色岩石开始,眼前小径渐行渐宽,人工的痕迹也越来越浓。我想,一定是那传说中的革命路到了。
今天之所以有这次驴行,多半也是由这“革命路”缘起。
队长深夜放毒的时候,就神秘兮兮的放出了一张照片,那“革命路”的字样深深吸引了大家,今天,党的生日之际,走“革命路”更是颇有意义。
拐下怪石坡,眼前路面平坦宽阔,路为山腰劈山而建,长有三百余米,宽近一米五左右,路面皆为条石铺就。一面是峻峭的山崖,一面是几百米的深渊。青山滴翠,幽壑深谷,行走其上,超然世外般的感觉。
看这路的气势,我想队长的“革命路”照片一定就在附近。故此,从踏上这段路开始,我就一刻不停地拍照、录像,仔细搜索扫描着路上的每个角落,思索想象着当年筑路的场景。这路为何要在这山腰悬崖而建,是谁规划设计的线路?这脚下铺路的条石是就地取材吗?这些条石是用铁锤、钢钎从山崖上一块块打下来的吗?修路时父辈们是住山上还是山下,怎么吃饭喝水啊?
思索、拍照,拍照、思索,十几分钟就走完了这段峭壁之路。路上除了悬崖上一大片的“还魂草”,让我惊奇之外,并未看见任何“革命路”的字样。在路尽头下转到时候,路边一方岩石上“吸烟=犯罪”的四个红色大字,显然不是当年所为。也许那“革命路”还在下面吧!
顾不上汗流浃背,顾不上双腿发软,一心只想快快见到那“革命路”,急急地不顾一切的向前狂奔。驴友“叶子”大概看出了我的窘态,淡淡地说到:看地图,这里离我们早上出发点已经很近了,队长几个还没上来,我们原地休息会吧。
不到一刻钟的时间,队长、“阿赵”等几人远远走来,只见几人边走边说,兴高采烈,人人像捡了宝般兴奋。见此,我心中突然有了一丝不祥的预感,赶忙起身,大声询问,队长,看见“革命路”吗?队长诧异地问到:怎么,你们没看见?完了,又错过了!
不行,反正走的不远,我要返回去,我一定要亲手抚摸那“革命路”的字样,感受父辈们那无私奉献、不畏艰难、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想到此,我立马就想返回,“花婆婆”等几个驴友也跃跃欲试。队长见状,急忙制止。队长说:时间不早了,你们的体力还行吗?我把照片都拍了,一会发到群里,大家欣赏下照片,同样可以感受当年父辈的精神。如果大家想看,咱们金秋再约。队长的话一言九鼎,除了服从还是服从。
原来这“革命路”真就在刚才的那段路上,不知怎么,我竟有眼无珠,鬼使神差地没有看到。队长的照片,除了那“革命路”照片之外,还展示了另外从未见过的三张照片。一张是“毛主席万岁”;一张是“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还有一张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组刻石,如果从书法篆刻的角度来看,实在没有多少值得推荐的价值,但字里行间,所透出的那个时代“团结奋进、不畏艰难、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却是我们永远应该学习汲取的。致敬那个奋进的时代!致敬我们英雄的父辈吧!
钻山途中,时常会看到一些用黑色塑料膜覆盖的地面,最初十分的不解,后来问“帽檐”大哥方知究竟。原来这山林中的一些树木遭遇了病虫害,不得不伐掉,但其树根却无法一一挖出。为了防止病虫害的传播,林场职工只有用厚厚的黑色塑料膜予以覆盖。“帽檐”大哥说:没有一代代林场职工的精心养护,那有这泰西林场的郁郁葱葱。曾在林场工作刚刚退休的刘姐说,这片林海的养护很不容易,从最初光秃秃的荒山,变成现在林木茂盛、绿意盎然的林海,一代代林业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现在我们不少“工队”的职工,基本全年都是常驻山上,只是每月下山补充一次给养。山上的条件不用多说了,仅能耐得住寂寞这一条,许多年轻人就过不了关。
一路行走,一路欢歌,在致敬过往时代的同时,更应感恩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没有国家的和平安宁,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我们焉能在这绿色林海中观山赏石、寻秘探幽。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岂敢在这深山密林中自由畅行。一部手机,清晰地为我们指引着方向,自动记录着驴行的轨迹,监测着我们身体的状况。有了智能手机,驴行再无人背着沉重的相机,让每个人都成了摄影大师。看群里“大长腿”的作品,其夸张搞笑的片片,多像那哥伦比亚著名画家“费尔南多·博特罗”。我行走的背影,愣是让她拍出了屁股上结了一个大南瓜的样子;刘姐的腿长的有两米;“匡匡”的包大了两圈,鞋成了船;更搞笑的是“立奕”,咋就变成了阿拉伯酋长,让人忍不住看一遍笑一遍。
北大哲学系教授杨辛先生曾这样赞美泰山:“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让我们来日相约,再游泰山。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国泰民安。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