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丽萍 诵读:秀丽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每当唱起这首儿歌,我都会想起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个放牛娃,一个遗腹子。没有了精神支柱的奶奶,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六月中旬的一天,早产下不足月的父亲,随她的丈夫去了……
小小的父亲被百家人你一口他一口的养着,好的时候,偷偷把他抱进地主家的羊圈,挤一点羊奶给他喝,冬天冷了,就和羊挤在一起暖和,也没有衣服穿。刚会走路就学会了放羊,再大一点能记路了,地主就让他放牛,饿了就摘一些树上的野果吃,困了,就在牛背上打个盹儿,一年四季披着个蓑,他没有家……

有一天村头来了一支部队,与别的部队不一样,他就带着牛群跟着这个队伍走,队伍停下来,他也停下来,队伍开饭了,他就远远的看着,咽着口水,一阵阵的香味扑鼻,一定很好吃,他慢慢的靠近。队伍里有一个人注意了他,“喂,小鬼,你叫什么名字啊?快过来”,父亲看着这一群人没有恶意,胆子渐渐的大了起来,说“我没有名字,人家都叫我放牛娃”。“你几岁啦?吃饭时间为什么不回家吃饭呀”,“我没有家……”这个人把他抱了起来,盛了一碗饭给他吃,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流下了眼泪。
后来知道这个人就是这支部队的首长。是一支抗日的队伍,从此我的父亲就留在了这支队伍里,给部队站岗放哨,成了这位首长的小小通讯员。这支部队就成了他的家,首长成了他的爸爸,天天带着他打游击,进扫盲班学习,讲抗日救国的道理,让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