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写父亲
贡国良
2023.7.19
上网课时,有机会接触到中国当代油画家罗中立先生所画的惊世之作《父亲》,深有感触,萌生了提笔写父亲的念头。
我的父亲叫贡锁保,出生于1926年9月9日,农历八月初三。生前是陵口集镇上小有名气的轧面师傅。他刚过花甲之年,就因病早早地离开了我们,他的音容笑貌成了我们心中的永恒记忆。
父亲个子不高,块头不大,看上去很精神,也很精干。 父亲由于轧面长期低头劳作,看上去有点驼背。父亲慈祥而又坚毅的脸庞上,镶嵌着着一双朴实的眼睛。额头上几道浅浅的皱纹,记录了持家负重的人生。父亲生前生活节俭,衣着简朴,临终前穿的最好的一件衣服,还是我在南京读大学时,给他买的黑色的呢子中山装。
父亲深受面粉粉末的侵害,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天气一冷,就会诱发“嗳呵嗳呵”地咳嗽。父亲揉面长时间受食碱水的侵蚀,双手手掌皲裂,十根手指毛糙的活像十把小锉刀一般。父亲为了维持家小生计,含辛茹苦,任凭病痛折磨,默默承受从不言表。
我父亲的父亲叫贡书寿,生前在陵口集镇开了一家字号为“贡源兴”的店铺,靠做面食和兼做篾匠养家糊口。因奶奶病故和离异等原因,爷爷先后娶妻四位,其间和两位奶奶一共生育了8个子女,其中5男,3女。由于家境贫寒加之爷爷重男轻女思想封建,爷爷只在身边留下了5个儿子,把3个姑妈从小就分别送给人家当押子女。我的父亲排行老三,上面有贡锁火和贡锁荣两个哥哥,下面有贡锁仁和贡锁富两个弟弟。我父亲下面还有三个妹妹(我的姑妈),大姑妈叫马来娣(随人家改了姓名),二姑妈叫贡小女,小姑妈叫贡二妹。迫于生机,我的5个叔伯父辈中,只有大伯伯、大叔叔和小叔叔念过书,我的父亲和儿伯伯,还有三个从小就送人当押子女的姑妈都没有上过学。二伯伯和父亲没有读书的原因,主要是读过几年私塾书的大伯伯早年参加新四军,因家里缺乏人手,爷爷只好硬生生地扣住父亲和二伯伯充当了在家种地的劳动力。
解放前,父亲14岁就被爷爷送到无锡拜师学艺当学徒,年轻时还逃避过国民党抓壮丁。解放后,曾经在丹阳钢铁厂干过保卫工作,后来到陵口火车站当过苦力装卸工,还在生产队务过农,最后一直在陵口商业系统从事轧面工作。
父亲性格开朗,为人随和,即便是在家庭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也喜欢跟熟人说笑聊天。父亲业余爱好广泛,他喜欢看大戏,喜欢听书,喜欢打篮球,喜欢游泳,还喜欢钓鱼改善家庭伙食。父亲爱喝点小酒,时常还哼哼二黄小调……
父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是他善于开动脑筋。他不仅是务农的一把好手,犁田、插秧、搓绳等技术活样样精通。而且还是操持家务的能手,蒸馒头、包馄饨、炒菜肴件件娴熟。父亲为了摆脱揉面的繁重体力活,还自行设计发明了半自动揉面机,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父亲看到我们兄弟三个逐渐长大,通过老房子置换,向亲朋好友借钱举债,70年代初就新盖了三间瓦房和一间养猪羊养蛋鸡的厢房。父亲在瓦房的大门上方设计加盖了水泥雨棚,在陵口集镇引起了小小轰动。一时间,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父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是他深深懂得识字读书对孩子前途的重要性。母亲长期生病,难以参加生产队劳动,我们年岁幼小,全家五口人的生活给养,全靠父亲一个人的艰辛劳动来支撑。我们上小学时,家里穷的连书学费都交不起 ,哪里还有钱去购买课外书籍 。正值我们兄弟三人上小学时,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到处搞起了“破四旧”。红卫兵通过抄家,收取了不少所谓“封资修”旧书 ,统统集中到陵口茶馆店,放入老虎灶当柴火焚烧。父亲感觉太可惜,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于是冒着政治风险,私底下偷偷藏起了好多小人书和大本图书。趁夜晚四下无人时,悄悄地夹在衣兜里带回家中。我们从父亲冒险“偷”回来的书中,获取了不少课外知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父亲虽然大字不识几个,肚子里却装着好多农谚和俗语,经常为我们“授课”,讲述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再三叮嘱我们,爸爸妈妈之所以这么辛苦,都是因为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不管家里遇到多大困难,大人们都会努力克服。你们在学校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父亲的嘱托,对我们的成长起到了细雨润禾的催化作用。
父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很有头脑,教子有方。老人家自始至终抓住我这个长子不放松。到陵口小学上一年级时,”父亲亲自送我到学校报名。我考上省丹中,父亲又亲自送我到丹阳,在大姑妈家里见到了阔别十年之久,从上海特地赶回来的“长婆奶奶”(爷爷在世时娶的最后一位奶奶。这位奶奶带我陪护我到4岁,爷爷离世后改嫁到上海)。我考到南京农业大学,父亲还亲自送我到上南京的陵口火车站。父亲对我喋喋不休的教诲,总是不断重复这样一句口头禅:你是长子,要为两个弟弟做榜样。使我从小就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父亲的引领下,两个弟弟无论是在学校读书、还是长大后进入社会,为人处世的表现也都很不错。父亲的言教身传,深刻地影响了我们这一代。又通过我们影响了我们的下一代。
日后,我们兄弟三个都没有辜负老人家的殷切希望。我考为国家干部,考入南京农业大学,担任了乡局级领导;大弟弟读完高中,参加过农业学大寨工作组,进乡镇企业当过车间主任,后来辞职,自己开办工厂当起了老板;小弟弟参军后考入石家庄陆军学校,转业到地方后担任了师范大学的处级领导。
目前,年迈九旬的母亲身体还算硬朗。孙子辈们也都挺有出息,有的读到大学毕业,有的还读到了研究生毕业,现在已分别在上海、杭州、无锡、丹阳等地安居乐业。曾孙子辈们有的刚刚出生,有的已经读到初中。
我们将牢记父亲:从小就要“识字,识事,识人,识势”的谆谆教诲,把父亲言传身教的优良品格和崇高精神,一代代传承发扬光大下去……
敬爱的父亲,为操持五口之家的生计耗尽了毕生心血,您的恩情,孩儿们将永远铭记。您若在天有灵,就保佑阖家幸福安康吧!如果有来生,下辈子我们还做您的儿子。
虔诚祈愿老父亲天堂安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