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世炎 潘安兴
信仰明灯与里程碑对接——万昭虚爱教爱民爱国的心路历程
在旧社会,不少穷人子弟为讨一条活路,选择了出家从教。万昭虚就是其中之一。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在黄陂长轩岭仙河东岸万家湾贫苦农民家庭。
来到这个家庭的他,先天不足,羸弱多病,三岁还不能走路。俗话说: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就近河边捞鱼捕虾补养一下,身体慢慢好转,迈出了第一步,家人皆大欢喜。
兵燹连年,灾荒不期而遇。屋漏偏逢连夜雨,家里的顶梁柱倾下,孑然一身。族长与湾里德高望重的叔伯长辈合议着:稍微长大一点,送到木兰山玉皇阁,住持是本家。
七岁那年,便被族长牵着小手,登上了木兰山的高峰玉皇阁。住持早有耳闻,一见这孩子,从眼神中就知非常聪明,当即收下纳为道童。
到了学龄阶段,住持作为本家人,格外关照。便把他送到山下张家冲读私塾。张老夫子随便问了几句,竟对答如流。口齿伶俐,很讨人喜欢。
入门发蒙,头脑灵活,接受能力特强。三年私塾,不仅能读写《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还跳级读写《幼学琼林》、《论语》、《孟子》、《幼学琼林》、《尺牍》等,粗通文墨,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每天上上下下借读,锻炼身体,茁壮成长起来,少年风姿乍现端霓。
在住持的精心栽培、循循诱导下,经常参加木兰山各种法会,熟悉了道教的法经法事法规。生活在木兰山这座天然医药宝库,求知若渴的他,缠着师兄们一起,足迹踏遍全山每一个角落,欣喜若狂地采集了满篓的新鲜药材,回观一个一个流程的加工制作为成品,以备不时之需。
他有一个长处,就是特别联人,特别贴心。无论高低贵贱,都平等对待。平时送米送油给当地穷人,不沾杯水,作揖告辞曰:无量天尊。当地百姓与教徒们都称他“万年青”。
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当家说,培训了一个新人,造就无量功德。
民国十四年,老当家退位,众望所归,他顺理成章接班为玉皇阁住持。
天变道也变在木兰山上演。每年元宵节舞龙灯、八月初一开山门、亮子会潮流般的朝山队伍从长轩岭过仙河登岸李家港,唢呐声、锣鼓声、鞭炮声不绝于耳。各路队伍不乏有农会组织成员,带来红色宣小册子,不经意中接触了新鲜出炉的美食,交流感受到命运的节点。
叶苦根也苦,不少“闹红”外围风云人物与他交上了朋友,高山流水知音,“靠谱”的秘密战线同盟。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他悟到了锤镰当家作主的时代即将到来。苦难的人生,当一回弄潮儿,走到前台亮相,就任长轩岭木兰农民协会秘书。罗家岗暴动,他踊跃上了火线,冲锋陷阵在惊心动魄的一幕。
“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日子,白色恐怖笼罩着荆楚大地,他返回了木兰山,重新当起道教主持。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黄麻起义失利,吴光浩带领支工农革命军来到木兰山。有红色基础,迅速联系上了,安排部队的住宿、饮食、医药,保障部队的后勤供给服务。动员道徒说,红军是好人,保护老百姓的队伍,一定要全面支持。大家领略了红军的本来,自觉自愿站岗放哨,一有风吹草动,及时反馈应对。
革命火种再次点燃。民国十六年(1927 年)12月底,从黄麻起义突围出来的72星宿,根据中共黄麻特委决定、中共湖北省委指示,向木兰山实行战略转移。到了木兰山,获得了万昭虚热情接待,周到细致的服务。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一日,在木兰山召开了干部会议,省委派刘镇一宣读了命令,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组建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任命吴光浩为军长,戴克敏为党代表,汪奠川为参谋长。决定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汪奠川、戴季英五人组成红七军党委,确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为保证这次会议顺利进行,万昭虚作了慎密布置,派遣各道众,关系亲密周围农民在各重要出入口设置暗哨,一有风吹草动,立马反馈给红七军指挥中心。
残酷的现实环境,红七军生存非常艰难。国民党嗅到了这支红色队伍在这里存在,多次派遣大规模的部队与地方民团武装,上山拉网式的围剿。
有一次,部队正在整训,突接万昭虚安置前沿探子飞报,一大队国民党军队带着重武器直奔山上而来。他急忙将红军伤病员,全体指挥人员,战斗人员转移到山洞隐藏起来。他背上药篓若无其事佯装路边釆药。片刻,敌人扑上来,询问红军在哪里?他南辕北辙从容手一指地说,只看见几个人从这边过去了。徐海东、陈再道、王树声、杜义德等开国将军曾经多次在他的掩护下脱险。
让红七军有千里眼、顺风耳。受地下党组织委托,建立了多处秘密交通站,使红七军能够获得地方党委的支持与支持。通过他的接头,中共黄陂县委书记吴光荣、陈金台配合红七军行动,提供部队的后勤保障服务,谱写军政、军民融合的新篇章。
在当时“通共”即有杀头之罪。有个徒弟惧怕连坐,招来横祸,即向地方警察当局告密。闻讯,即荷枪实弹上山,以“串匪通匪罪”逮捕,押解武汉行辕,在武昌集中营关押了一年多。中共内线想方设法营救,通,过佛道协会联名具保证实,获得了释放。为安全起见,蒙敝湖北城防与警方,辗转乘火车到信阳折返木兰山。全山佛道寺院道观信徒专门举行盛会,欢迎平安归来。
抗日战争爆发,新四军与日伪在木兰山一带展开了拉锯。他泾渭分明选边站,经济常往返长轩岭,与爱国乡绅彭海青取得联系,为新四军、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购买医药、食盐。冒险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新四军传送情报。
新中囯成立后,抗美援朝接踵而来。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热火朝天的捐献在城乡出现动人画面。他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陈疙滓”一箱现洋交给乡政府。张家冲上湾乡绅张海峰连说:“真没想到,不可思议”!
青壮年扫盲运动在乡村如火如荼。不当睁眼瞎,是他的切身感受。响应政府号召,配合中心工作,他腾出空间,请来张上湾张映文,办起了夜校,一大批土改干部分期培训,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之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毛泽东领导下中共产党开天辟地第一次。生活在农村,体会到“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摇三摇“的惊恐。开创先河,他首先深入全山寺院道观,动员道徒僧众三百多号人,建立了金兰农业生产合作社。乡干事张文波向县委汇报,新鲜事物,上到了湖北省委书记案头。毛泽东来湖北检察工作,王任重让黄陂县委副书记张怡如实况。毛泽东饶有兴致盎然,回京后,立即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关于农业合作化按语》云“黄陂有个木兰山……”
与人民共患难,是他的初衷。三年自然灾害面前,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带领名庙教友信众从事农业生产,自食其力,实现粮油蔬菜的自给。富余部分,分享给周边农民。每遇青黄不接的春荒,他还让庙里煮粥施舍给附近乡亲们。
信仰明灯里程碑对接,坐标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赞许与肯定。1954年当选为黄陂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首届黄陂政协委员。1957年,出席北京首届全国道教代表大会,当选为理事,受到了董必武的亲切接见。1959年当选为武汉道教协会会长,同年,当选为湖北省政协委员。
八十一岁那年,在武昌莲溪寺羽化,走完了道纳七十四载的旅程。
在他身上,找到了爱民爱教爱国的聚焦点,紧跟着时代,相信共产党为什么能?道教信仰与红色信仰融合得天衣无缝。
“人间正道是沧桑”,任何时候,坚守始终不渝,修身这样的境界,才是真人,才是真水。
真人无邪,永葆童心世界;真水无香,沁入心脾。
公元2023年6月25日(癸卯五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