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荣辱篇》(9)
原文: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乱得乱也。君子非得势以临之,则无由得开内焉。
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礼义?安知辞让?安知廉耻、隅积?亦呥呥(rán rán,安然自得的样子)而噍(jiào,同“嚼”)、乡乡而饱已矣。
人无师、无法,则其心正其口腹也。今使人生而未尝睹刍豢稻粱也,惟菽藿糟糠之为睹,则以至足为在此也;俄而粲然有秉刍豢稻粱而至者,则瞲(xuè,害怕地看)然视之曰:“此何怪也?”彼臭之而无嗛(xián,同“衔”)于鼻,尝之而甘于口,食之而安于体,则莫不弃此而取彼矣。
今以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以相藩饰,以相安固邪?以夫桀、跖之道?是其为相县(通“悬”,悬殊)也,几直夫刍豢稻粱之县糟糠尔哉,然而人众为此而寡为彼,何也?曰:陋也。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
故曰: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xuān,聪明)之,鈆(yán,通“沿”)之重之,则夫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僴(xiàn,胸襟开阔)也,愚者俄且知也。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
翻译:
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来就是小人,如果没有老师教导、没有法度约束,就只会看到财利罢了。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来就是小人,如果遇到了混乱的社会、接触了不良的习俗,这样,就会在卑鄙的基础上更加卑鄙、在昏乱的基础上更加昏乱。君子如果不能得到权力来管理他们,那就没有办法打开他们的心窍来教育他们。
现在这些人的嘴巴和肠胃,哪里懂得什么礼节道义?哪里懂得什么推辞谦让?哪里懂得什么廉洁和羞耻、他人和国家?只知道安然自得地嚼着食物,品尝着食物的香味吃饱肚子罢了。
人如果没有老师教导、没有法度约束,那么他们的心灵也就完全和他们的嘴巴肠胃一样只知吃喝了。假如人出生以后从来没有看见过鸡鸭鱼肉等肉食和大米小米等细粮,只见过豆叶之类的蔬菜和糟糠之类的粗食,那就会认为最好的食物就是这些东西了。但如果有人拿着肉食和细粮来到跟前,他就会瞪着眼惊奇地看着这些食物说:“这是什么奇怪东西呀?” 他闻闻,没有什么不好的味道;尝一尝,感到很香甜;吃了它,身体感到很舒服,那就没有谁不抛弃这些豆叶糟糠之类的粗食而求取那肉食细粮了。
现在是用先王的办法和仁义之道,来维护人们合群居住、来帮助人们得到安养、来保障人们得到服饰、来帮助人们得到安全和稳定呢,还是用那夏桀、盗跖的办法?这两种办法的悬殊是非常大的,它们难道只是那肉食细粮和豆叶糟糠的差别吗?然而人们竭力搞夏桀和盗跖的那一套,而很少去搞圣明的先王那一套,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浅陋无知啊。浅陋无知,实在是天下人的通病,是人们的大灾大难啊。
所以说:讲究仁德的人喜欢把道理讲给别人听、做榜样给别人看。把道理讲给他们听,做榜样给他们看,使他们顺从,使他们明智,使他们遵循仁义之道,经过反复讲述,那些闭塞的人很快就会开窍,孤陋寡闻的人很快就会眼界开阔,愚蠢的人很快就会聪明起来。这些事情如果做不到,那么商汤王、周武王这样的贤君在位又有什么好处?夏桀、商纣王这样的暴君处在君位又有什么坏处呢?商汤、周武王在,天下随之而安定;夏桀、商纣王在,天下便跟着混乱。出现这样的情况,难道不是因为人的本性本来就是既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么?
秋雨堂浅见:
本节的立论依据就是荀子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他认为人天生就是“小人”,贪图财利和口腹之欲是人的本性。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导和法律的约束,会更加卑鄙和昏乱。缺乏教育,人就不懂得礼节道义,不懂得推辞谦让,不懂得什么是廉洁和羞耻,只会像低等动物一样设法填饱肚子,追求口腹之欲。
在这里荀子极力推崇商汤王和周武王以仁义之道治天下的理念,认为商汤、周武的治国之道是人们群居安宁丰衣足食的保障。那些背弃商汤、周武的治国之道而以桀、纣的方法治理国家的人,真是太浅陋无知了,这样只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祸患和灾难。
荀子提倡和鼓励那些讲究仁德的君子要不遗余力地反复向人们宣传礼义道德,并做出榜样,使人们顺从正道,变得明智起来、有见识起来、心胸开阔起来。如果不能改变人自私狭隘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本性,再圣明的天子也没有办法使这个社会好起来。
概括地说,荀子本节的主要观点是:人性本恶,需要有道的君子以圣明的先王之道不断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并做出榜样,克服人性之恶,培养起良好的品德。虽然这种良好的意愿实行起来难度很大,但儒家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永不言弃的精神令人崇敬。
2023.7.20.
杭州虎跑寺石雕(韩美林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