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鲁台前思燕伋
文/杨舟平
癸卯年仲夏一个凉爽的周末中午,我们一行人来到位于陕西千阳县城西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燕伋望鲁台。
燕伋(前541年-前476年),字子思,秦地千阳燕家山(今陕西千阳县水沟村)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燕伋一生三次赴鲁从师孔子,学成返乡后在渔阳(今千阳县城西关裴家台)设坛教书18年,积极传授孔子学说。在千阳设教的18年间,燕伋念念不忘恩师孔子,每日去塾坛崖顶遥望鲁国,感念师恩。为寄托思师情怀,燕汲每次用衣襟撩土垫足,引颈远眺,日积月累,竟形成了高十余米,底径三十余米的土台,史称燕伋望鲁台。
燕伋辞世后历代朝廷对其大加封赠:唐玄宗封渔阳伯,宋真宗封千源侯,明朝追称“先贤燕子”。走进望鲁台景区,首先看到的是燕伋的雕像,高大睿智。拾级而上,燕伋祠大殿映入眼帘,最后才是被后人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的燕伋望鲁台。
站在荒草萋萋,恍若土冢一样的望鲁台前,我感慨万千!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此时,我仿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先贤燕汲的爱师之切,尊师之举!偌大一个土台,燕汲是怎样独自一人不管春夏秋冬而周而复始,撩土而筑,登高望师?这是一种怎样的追师情怀?自古有亲情、爱情、友情等等,为亲情、爱情、友情赴汤蹈火,感天动地的动人故事一幕幕、一处处,数不胜数,但像燕汲这样为报答师恩,师生之情而令人动容者,恐为数不多。此刻,我才真正体味到余秋雨先生这句话的内涵。
思考一,远赴求学靠毅力。时间回溯到战国时期,秦国和鲁国相隔四千里之遥,2500多年前的出行环境和交通条件可想而知,那是多么的恶劣与艰险!燕汲千里单行,以步当车;荒郊野外,山林水泽,崎岖路况上甚至有猛兽出没,险象环生的旅途,时时威胁着路人安全。燕伋明知途中的千难万险,却义无反顾,奋然前行,这是何等坚定的信念,何等顽强的毅力!
思考二,设坛授教靠淡泊。燕伋前两次赴鲁归来后,按说在鲁学习共计八年,在当时已是一个大学问家了,在学而优则仕、唯才是举的秦国谋一官半职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他却在家乡设坛办学,弃官从教,广收门徒,传播儒学,甘愿清贫,而且一干就是十八年。十八年啊,古代人均寿命才不足四十岁,年逾五旬就属高寿。十八年间,燕汲为秦陇川宁等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助推了当地教育、经济、文化的发展。燕伋是西北大地上孔子的唯一贤徒,他开秦地设坛教书之先河。
思考三,撩土筑台靠虔诚。燕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八年来每天襟土筑台不止,遥望鲁国,很有点愚公移山精神。如不是为孔子之子孔鯉奔丧,他还会继续做下去。这是一件多么枯燥繁琐的重复劳动,燕伋却乐此不疲。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他这么做?中国人讲五伦,天地君师亲,还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燕伋望鲁思师、念师、感师、敬师之举,不仅仅是对老师孔子本身的崇敬,而且是对前人积累起来知识的崇敬,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崇敬,已超出了“师恩”的界限,燕汲此举是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敬仰。特别是他第三次赴鲁吊唁,怕老师孔子丧子痛切,身体难以支撑,他便终日陪伴老师,不忍离去,直到孔子去世。之后,他又守孝三年。三年后回乡翌年便逝,永远追师远去。这又是何等的尊师壮举,真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望鲁台是尊师台,感恩台、虔诚台。从另一侧面,可见秦人的重情、忠义、守信、执着、求知之品格,从古至今,薪火相传。
思考四,路不拾遗靠德行。相传,前501年,孔子受燕汲邀请准备到秦国讲学。去秦途中,孔子发现一捆书丢失,他正想打发子路去找,但没想到已被细心的燕伋早早捡了回来,孔子对燕汲大加赞赏,子路由此心生嫉妒。一次出行,燕伋落后,子路故意把一锭银子丢在路上,并竖“天赐燕伋一锭银”字牌,意在考验燕伋德行。燕伋看到银子后并未去捡,只在牌子后面写了“横财不发有德之人”。子路被燕伋的德行所震撼,他向燕伋竖起了大拇指。孔子得知此事后对燕伋说:“秦有汝足已,无需老朽!”说完打道回府,从此便有了“孔子西行不到秦”之说。
这就是先贤燕汲的故事,圣贤燕汲其人其事!仰望望鲁台,我的心情依然不能平静:望鲁台,台不高,凝聚崇信美德;景不奇,独具尊师特色;形不大,蕴育毓秀之气;名不显,通贯古今域外!
望鲁台,值得大书特书的“中华尊师第一台”!
2023年7月19日
作者简介: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法官文联理事,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省国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首届中国丝路散文奖、第三届“六维”宝鸡作家协会散文集奖得主,《今日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一城烟雨》等。作品多篇入选省级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读文章。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海外文摘》《人民司法·天平月刊》《中国妇女》《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杂文报》《宝鸡日报》《散文选刊》《延河》《美文》《秦岭文学》《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5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