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白马扬蹄甩鬃,“咴咴咴”,一声长嘶,驻立于清易镇庙坡一座农院门口。
少校下马进院。二三十位患者有序候诊于诊桌两侧,中间一行,四五空位。先生正襟端坐于诊桌前,正为一位患者把脉。
少校左手拍拍胸左短剑,右手拍拍胸右短枪,声含命令似的说:“清云寨军需官军务在身,请先生方便。”眼斜一下先生,一屁股压在正中一排首位。
先生左手捋一下银须,冷冷道:“诏亭祖训:凡来就诊者,官民一律排号,贫富一视同仁。此中空坐,乃为危急老幼孕所留。”
一团居高临下的傲气,杀气,腾上少校额端,正欲发作,忽见两只喜鹊从院空掠过,冲着少校数声欢叫。
“吾观贵人青春英俊,神满气厚,且面黄如蒸粟,暗含紫气,有将军之相,还望贵人亦有将军之量。”
“抬手不打笑脸人。”少校傲杀之气,顿消一半。欲以退后,放不下枪剑架子。
“贵人入院,即有喜鹊报喜。还望后坐,以览今日家书。”
那年代,豫西一带不少“朝为匪,暮为兵”的杂牌武装。清云寨刘部本为占山为王的一股悍匪,刚被上峰收编,刘部借机火并几座山头,扩为一旅。豫陕边界数支武装见此眼红,久有吞刘旅之意。正因寨内战云密布,少校数次告假来此看病,直拖至今晨,旅座才批。今晨出寨门时,碰见同乡通信兵,送他一封家书,他告诉同乡,今天来清易镇看病,如有军情,但望速告。遂将家书塞进怀内。因见通信兵面色惶惶,直奔旅司令部,一路心神不宁,早忘家书之事……
少校心中一惊,先生望其气色,借喜鹊报喜之俗,便知自己怀有家书。心中对先生便有了一分敬畏。遂退出院内,拆开家书……
二
少校再次入院,先生已诊完。唯有一对白发夫妇,带三位青壮,正为先生恭送一块“岐黄再世”的谢恩匾。
其中一位青壮指着白发夫妇,问:“先生,他家孙子患积滞,先后吃俺仨几十服药,历近年把,险些丢命;仅吃你三服药,三天即癒?俺仨找到‘同仁协’药坊,看了您开的药方,和俺仨开的一样,方同药同,疗效差天差地,何也?”
少校一听,也觉诧异。
先生抚抚银须,呵呵笑道:“为医讲究君臣佐使。敢问三位老弟,用啥药引子?”
三位青壮想着自己用的“药引子”,怯不开口。一位反问:“先生用何药引子?”
“百年灶心土。”
常用药引子多为大枣、生姜、甘草……哪有百年灶心土?!三位青壮张大了嘴。
先生笑问:“三位老弟可知此儿因何而积滞?”
三人哑言。
“此儿当在一岁左右,夜偎娘怀,子时,其母暴病骤亡,此儿仍在吃奶,此奶入肚,结成阴滞,致孩子下元沉没,五脏不润……”
“就是,就是。俺孙子今已三岁,儿媳已死了快两年了。”白发夫妇泪答。
“老弟,”先生看着三位青壮,娓娓而言:“用药如用兵,药方如排布三军,药引子如向导带路,纵三军再勇,向偏路错,何言取胜?”
三位青壮频频点头。
“咱百姓户家做饭的煤火灶膛,其灶心土,白天经煤柴烈焰爆烧,夜间封闭经温火炕烤,百岁日月,土含恒阳,以此恒阳克彼子夜阴滞,药引子引药力直插病灶,何滞不除?”
三位青壮,击节叫好。
少校心中,对先生又增三分敬畏。
送走谢恩一行,先生边为少校品脉,边道:“贵人青春得志,手握重权,然随心纵欲,导致阴虚。虚火上攻,龈脓齿松;虚火下行,入厕有难言之隐……”
少校拉住先生的手,连连点头。
先生虽年过八旬,听力极神。忽然,西南方隐隐传来一阵枪鸣炮轰,先生抬首凝望,双眉紧皱。少校亦为之一震。
瞬即,先生草成一笺,装入信封。递与少校,说:“你骑马到村口等我。我去药坊为你取药。此笺当遇到找你之人方拆。我半个时辰到,一为贵人送药,二为贵人贺喜!”
少校再惊!心中对先生又多了三分敬畏。
三
先生提药赶到村口时,少校牵马立于清易镇村校门外一棵老槐树下。忽见一缕黄尘伴着一匹快马,看见立于树下的少校,通信兵越鞍而下,三言两语,少校大惊失色。急拆药笺,上书:“贵人午时初,当有覆寨之厄。”
一见先生,少校敬畏之心,再增三分。迎前一步,口气甚为谦和:“老人家,即知我今有此厄,何来贺喜?”
先生先把药包递与少校。一退十步,说:“远处看,你人与马皆立于大树之下,此应《周易》第四十六封‘升卦’之象。‘升卦’为地上生木,升德为吉。贵人天生半贵之相,且相由心生,德升相变,先天之相+后天升德之相=全贵之相。今日你正得升德机遇……。”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正值音乐课,村校校园,响起一阵高亢激昂的抗日战歌。
先生手指着清易镇校门口大书的“拯救中华,桑梓当先”的校训,声音哽咽道:“清云寨今被仇家攻陷,贵人因祸得机。何为?日寇蹄踏卢沟桥,我区区清易镇乡民,乃知积资办校,为拯救中华育人,为抗日救国造势。贵人身为军人,天生将军之相,何不乘此良机,回召旧部,自训一军,杀奔抗日前线!一洗为匪人生之耻,二来抗日救国,乃人生升德之壮举,以此成你全贵之相,落得抗日将军英名,岂不是喜?!”
少校三惊:家书乃三弟所寄,二弟、三弟均已奔赴延安,信中劝已自训一师,抗日救国……先生仁心,竟和两弟相同。
少校招呼通信兵上马。马上,怀着满满十分敬畏之情,对着战歌嘹亮的村校,对着先生,一个敬礼:“先生不愧医易一体的名医。以医,医我体肤之疾;以易,医我命势之疾。抗战胜利日, 鄙人当前来,报先生双医重恩!”
两匹马荡开黄尘,向西南飞去……
尾声
日寇投降的当年冬天。拂晓,三匹快马龙卷风似的旋到先生墓前。
“先生,半贵之人今以全贵之相前来还愿。”
将军带两个卫兵下马,摆上供品,袅袅祭烟里,对着墓碑,深深三躬。
“先生,如您在天之灵看到今日,还望显灵。”
“喳喳喳,嘻喳喳,”似乎还是当年那两只喜鹊,远远飞来,在先生坟墓上空,欢叫数声,剪翅转身,向朝霞初绽的东方飞去……

作者简介:杨西京,曾用名杨西景。从军十九载,地方工作十六年。一直热爱业余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河洛谣》、中篇小说《啄命图》等,出版诗集《竹林之歌》(和郝光兴合著),中篇小说集《归田不解甲》(和侯发山合著)。曾获第二届《奔流》文学奖,2019一2020年度《海外文摘》双年度文学奖,2021年度中国散人年度一等奖,2022年度“十佳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