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7回 观敌料阵明时事
运筹帷幄布战局
北满地下组织领导人从苏联回来,还是从冰上的原道返回三家窝棚的。在他们去苏联期间,日本驻太平沟的驻军军官藤川一雄带着日本宪兵,在太平沟共产党地下组织出现的叛徒刘财的带路下,使三家窝棚和另外一个地下联络点均遭到破坏,致使和刘财有联系的五名地下党员不幸被捕,他们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保护了其他交通站和地下党员。叛徒不久就被抗联找到并被击毙,得到了应有的可耻下场。
北满地下组织领导人回到重建的三家窝棚交通站后,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最新指示和苏联共产党的信息,就是要广泛发动群众,在白色恐怖垂死挣扎的时期,既要避免损失,又要扩大影响和扩充队伍。他最后激动地说,法西斯已经是兔子尾巴--长不了啦,大家要有信心,用最大的热情和实际行动去迎接即将到来的曙光。
到会的都是太平沟和上级派来接首长的地下党负责人,他们是崔玉佩、蒯荣华、邱洪起、付国才、冯凌云、赵省厚和抗联的特遣副支队长山龙等八人。每个人领了任务后就分别消失在夜幕中。
领导把山龙留下,交给他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把兴山要塞的图纸弄出来以便在进攻时做参考。因为日本关东军的17个要塞的结构都是大同小异,只是要塞的地点和大小不同而已。
这次也是樱桃通过山龙把兴山要塞草图送出去的。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地方武装和抗日联军积极做好反攻准备的同时,世界的形势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和北朝鲜等地的日本关东军,是日本当时最精锐的部队,素有“皇军之花”之称号。1945年8月9日,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引起的大火还在广岛熊熊燃烧的时候,苏联军队即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日本关东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关东军抵挡不住苏军强大的攻势,十余天后,号称有百万之众的日本关东军不得不停止抵抗,东北全线边境随之解放,远东战役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此役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
斯大林对日作战的决心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经下定了。1941年4月,当横扫欧洲的法西斯德军准备挥师东进的时候,斯大林已经开始考虑与日本的关系问题了。斯大林看到,与德国的交战恐怕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避免陷入德、日两线作战的漩涡。对苏联来说,其远东地区至关重要,只有稳住东线,才能无后顾之忧,全力在西线对付德军。
此时的日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欧洲战事正酣,世界的热点都集中在那里,美丽富饶的南太平洋地区出现了“真空”,于是它改变了原定北进的计划,而转向南进太平洋。如此这般,由于各自利益的使然,首先日本主动提出与苏联修好,随之双方一拍即合。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在莫斯科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规定,如果苏德发生战争,日本要保持中立;如果发生日美战争,苏联也不介入。然而,条约从来都是为战争和各自利益服务的。为了需要,可以缔结条约,一样也可以废除条约。随着苏德战场苏军进入反攻,斯大林开始考虑在什么时机废除与日本之间的条约了。
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提出了有条件参加对日作战的问题。在其要求得到罗斯福、丘吉尔的基本认可后,斯大林答应在欧战结束半年后参加对日作战。未等欧战结束,斯大林就指示统帅部着手研究对日作战问题。苏军统帅部首先考虑的是,一定找准日军战争体系中最要害部位。据此提出了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直接进攻日本本土。如果进攻得手,就能够一举摧毁日军的整个体系。因为本土是它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但是,考虑到日本是个远离大陆的岛国,苏军又缺乏大规模登陆作战的经验。因此,这个方案被否定。
第二种方案是对驻中国关内的日军实施主要突击。但考虑到日军兵力比较分散,不易达成大规模的歼灭战。这个方案也被否定。
第三种方案。鉴于中国东北地区和北朝鲜地区驻有大量日军精锐部队关东军,而这一地区在地理上被苏、蒙所包围,可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实施向心突击,迅速全歼关东军;日军将会失去陆军主力,再不能进行大规模的陆上战争,迫使日本早日无条件投降。斯大林最终批准了歼灭关东军的作战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