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华军旅朗诵诗选》
作者:陈昌华
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
谢东升 李晓军 谭 可 孟凡梅
徐建国 杨建松 范庆兰 刘青晓
韩 英 彩 衣 单重建 淼 淼
策划:陈昌华 杨建松 编辑:杨建松

【编者导语】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隆重推出《军旗飘飘》系列诗朗诵。本专辑由诗人陈昌华精选近年来他所创作的十五首诗歌,由谢东升、李晓军、谭可等著名朗诵艺术家领衔、全国八省市12位朗诵艺术家联袂演绎。炽热的情怀,激扬的文字,荡气回肠的吟诵,带.我们一起追寻人民军队浴血的足迹,一起缅怀革命先烈英雄的故事,铁血忠魂,战斗精神——需要我们代代相传大力弘扬!只有强军才有和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发出最后的吼声,前进前进前进!(编者杨建松)
特别提醒——播放某首朗诵音频时,请关闭文首背景音乐和其他音频条!
第一乐章 当红军的哥哥你在哪儿
1·《将军与小兵》 朗诵 谢东升
2·《永远的路标》 朗诵 李晓军
3·《北上无音讯》 朗诵 孟凡湄
第二乐章 血肉筑起的新长城
4·《刘老庄连》 朗诵 徐建国
5·《狼牙山五壮士》 朗诵 杨建松
6·《女儿的拥抱》 朗诵 范庆兰
第三乐章 向前向前向前
7·《军旗插上总统府》 朗诵 刘青晓
8·《为了新中国·冲啊》 朗诵 谢东升
9·《爹·闺女看你来了》 朗诵 韩英
第四乐章 谁是最可爱的人
10·《长津湖的冰雕》 朗诵 谢东升
11·《上甘岭的苹》果 朗诵 彩衣
12·《三个28岁的军人》 朗诵 单重建
第五乐章 血染的风采
13·《与战友干杯》 朗诵 李晓军
14·《那场一点也不风花雪月的恋情》 朗诵 杨建松
15·《最后的心意》 朗诵 谭可 淼淼

一、《将军与小兵》
朗诵:谢东升 音乐设计:君子伯牙
开国大将陈赓,给女儿讲过这么一个悲壮的故事……
身经百战的将军,见到过
无数的流血牺牲
戎马一生的将军,亲历过
太多的残酷场面
唯有草地上悲壮的一幕
给将军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每每讲起,将军就
痛哭失声,泪流满面
望不到边的草地
不知吞没了多少战友
危机四伏的沼泽
已经走了第四天
将军遇见了一位小兵
下马来到他的跟前
这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
没名没姓叫九斤半
为了埋葬死去的母亲
他把自己卖了
九斤半稻谷的价钱
红军路过解救了他
参加红军那天
他自己报名九斤半
九斤半,听着是那么辛酸
从此成为队伍最小的一员
将军见他坐着休息
就要用自己的马驮他一段
九斤半上气不接下气
扬着面黄饥瘦的小脸
他笑着说,我没事
团长,你不用管
马你还自己骑吧
我歇会再往前赶
无论将军怎么相劝
九斤半也不肯骑上马鞍
无奈之下将军掏出干粮袋
想匀给他一把青稞面
九斤半拍着自己的干粮袋
放心吧,我有吃的
那干粮袋看着鼓鼓囊囊
九斤半说得那样自然
你先走吧,团长
我等等后面的管理员
将军骑着马离开了小兵
嘴里还嘟囔了一句
这小鬼还真不简单
等将军骑马赶到了前方
突然发现了管理员
将军的心猛地抽紧
掉转马头拼命往回赶
晚了,一切都晚了
就在刚刚相遇的地方
九斤半已经气息奄奄
他根本再没力气站起来
就那么躺着仰面朝天
将军把他抱在怀里
大颗的泪珠砸在胸前
你怎么这样傻呵
你为什么把我欺骗
九斤半只说了一句话
团长,只要我能走
我还要当红军
就永远闭上了双眼
将军捶打着自己的脑袋
号啕大哭,泪洒荒原
将军打开九斤半的干粮袋
一块烧黑的牛骨在里面
上面还留着清晰的牙印
那是九斤半最后的晚餐
残阳如血,染红了草地
一块牛骨,默默无言
将军向小兵,敬上了
最后一个军礼
晚风飘荡着九斤半
最后的呼喊
几十年过去了,将军
还不能原谅自己
怎么就受了一个孩子的骗
但将军心里明白,九斤半
用最后的谎话,诠释了
一个小战士的忠诚
用一块牛骨,昭示了
至死不变的信念
铁流两万五千里
有多少像九斤半
一样的红军战士
把生的希望,留给了
生死与共的战友
把一腔热血,洒在了
祖国的万水千山

二、《永远的路标》
朗诵 李晓军
一一开国将军王平,讲过长征中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
风都不吹,云都不飘,
班佑河边静悄悄;
草都不动,鸟都不叫,
黃昏的夕阳正在燃烧。
大部队已经走出草地,
还有一个营的部队没到。
军团长彭德怀命令王平,
赶紧沿来路回去寻找。
王平带着警卫员来到河边,
几百个小战士在背靠背睡觉。
王平顿时勃然大怒,
冲着队伍大吼大叫。
沒有人理会,没有人应答,
一种不祥的预感在心里发毛。
无声无息的无边草地,
被死一般的寂静笼罩。
他们上前去推那些小战士,
推起一个倒下一个,
几百名小战士无一生还,
全部倒在大地的怀抱。
他们实在走不动了,
只能背靠背歇下脚。
饥寒交迫已到了生命极限,
这一坐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他们在小憩中闭上了眼睛,
再也听不到战友的呼叫。
结束了人体极限的折磨,
不再忍受垂死的煎熬。
他们还都是孩子,
都再不能发出欢笑。
他们都有父母双亲,
却再不能为二老尽孝。
泪水和河水在一起鸣咽,
万物和大地在一起哀悼,
风声和誓言在一起迴响,
晚霞和红星在一起闪耀。
什么叫矢志不移的忠诚?
什么是生死与共的写照?
他们站立着从未倒下的身躯,
他们竖起了永远前进的路标。
2017年10月29日

三、《北上无音讯》
诵读 孟凡梅
——江西于都红军后代合唱团的一位女团员,讲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爷爷兄弟四人,
全都当了红军。
当年参加长征,
一去再无音讯。
奶奶等待了一生,
哭瞎了一双眼睛。
直到建国之后,
终于盼来了光明。
乡里的邮递员送信,
送来了太久的苦等。
但信封里没有信件,
只有一本烈士证。
证上一片空白,
只有小爷爷的一个姓名。
备注一栏有五个字:
北上无音讯。
奶奶抚摸着烈士证,
轻轻把小爷爷询问:
你怎么撇下了他们,
独自一个人回村。
奶奶含辛茹苦,
独自拉扯着我们。
无论日子再艰难,
她都没怪爷爷狠心。
山上的杜鹃开了谢了,
奶奶夜里总留着门缝。
她怕爷爷找不到来路,
她怕爷爷回不了家门。
有时夜深人静的时候,
奶奶会摸摸那个小证。
爷爷倒在了哪条河流?
爷爷埋在了哪座山峰?
什么叫血流成河?
什么是九死一生?
问苍天苍天低头,
问大地大地无声。
奶奶过世留下嘱托,
要继续把爷爷找寻。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线,
孙女开始寻找爷爷的脚印。
终于在湘江岸边,
在红军烈士纪念碑的碑身,
她找到了小爷爷的名字,
他在此把最后一滴血流尽。
而在那座巨大的陵园,
无数的墓碑无名无姓。
孙女回到了奶奶的墓前,
向奶奶报告最后的追寻:
中央红军八万子弟兵啊,
走到延安只剩下八千人。
爷爷他们兄弟四人,
早跟七万多战友长眠为邻。
他们没有走到最后,
青山处处有他们的忠魂。
他们用自己生命的光辉,
点燃了共和国壮丽的黎明。
2016年10月20日

四、《刘老庄连》
诵读 徐建国
八十二名七尺男儿
八十二个生死弟兄
八十二把见红的刺刀
八十二条鲜活的生命
面对三千多只豺狼
面对三千多名敌人
四十对一的巨大悬殊
一对四十的狭路相逢
赵子龙大战长坂坡
鸡蛋敢把石头碰
杨家将血战金沙滩
岳家军精忠保国门
南昌起义传基因
红军长征留传统
钢筋铁骨竖屏障
血肉之躯筑长城
连长白恩才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军
指导员李云鹏是延安抗大的学生
新四军都是好样的
四连个个是强将精兵
死了也不当俘虏
活着绝不做孬种
老子生当做人杰
死了也要当鬼雄
炊事员也拿起了菜刀
司号员也端着枪冲锋
轻伤员都不下火线
重伤员都不哼一声
战斗一连持续了两天
打退了鬼子的五次冲锋
日军的炮火越来越猛
日军的反扑越来越凶
指导员的头部中弹
跌倒在地鲜血喷涌
他搖着右手不让管他
嘴唇咬破怒目圆睁
连长扔掉了驳壳枪
端起刺刀冲入敌阵
全连和鬼子贴身肉搏
天地无光山河悲恸
子弹打光了拼刺刀
刺刀捅弯了用枪托抡
枪托抡碎了用石头砸
石头砸完了用牙齿啃
最后一口气死不松手
鲜血流干了同归于尽
大哥英勇了小弟跟着上
前面倒下了后面继续拼
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不是你死就是我生
热血扑灭武士道气焰
生命铸就新四军军魂
暗无天日的肉搏战
夜幕也被血染红
500个日寇成了刀下鬼
82名勇士也全部献身
朱德总司令撰文嘉奖
“英雄壮举气贯长虹”
陈毅代军长盛赞四连
“惊天地而泣鬼神”
战后,新四军重建七旅四连
光荣番号代代传承
在建国70周年的阅兵式上
刘老庄连的军旗还在迎风飘动
以身殉国的82位烈士
只有17位留下了姓名
最终经过多年的寻找
也只找到了9位烈士以告英灵
如今,刘老庄连继往开来
它还在我们队伍的序列中
82位烈士的英勇悲壮
与日月同辉,跟山河永恒
2020年4月28日

五、《狼牙山五壮士》
朗诵 杨建松
他们五个人
不知是谁的儿子
谁的哥哥或者弟弟
他们像一只手
并拢了五指
握紧了一个拳头
老乡们在向下跑
他们在往上冲
面对数以千计的鬼子
他们清楚最后的命运
没有人下达命令
五个人保持着
一个队形
他们打尽了
最后一颗子弹
他们扔完了
最后一块石头
他们把枪砸烂
扔进了峡谷
他们一个接一个
跳下了崖顶
狼牙山垂下了头颅
悬崖松托起了英勇
班长和两个战友
粉身碎骨
剩下两个壮士
奇迹般生存
他们是每一个
父老乡亲的儿子
他们是每一个
兄弟姐妹的亲人
他们的纵身一跃
矗立起一道
血肉筑成的长城
站成了一座
让子孙后代
永远景仰的山峰
2018年11月8日

六、《女儿的拥抱》
朗诵 范庆兰
一一2005年8月15日,在建川抗日纪念馆刚刚落成的左权将军塑像前,左权将军殉国时才两岁的女儿左太北第一次拥抱了父亲……
紧贴着,紧贴着
爸爸的脸庞
依偎在,依偎在
爸爸的胸膛
爸爸,请让我
抱一抱您
抱一抱您的女儿
65年的日思夜想
妈妈告诉我
我刚刚出生100天
您从烽火连天的前线
赶回来把我们看望
在妈妈的抱怨下
你为我洗了
襁褓里的的尿布
在女儿的哭闹中
你喂我喝了
难得的一口米汤
妈妈流泪了
一半委屈一半心疼
许多年后,她还在
后悔自己不够坚强
身为妻子,她本应
多给您一点温存
作为战友,她理应
多给您一些体谅
您安排我们去了延安
便立即赶回了太行
那正是前方
最需要您的时候
军情十万火急
百团大战就要打响
作为指挥员,你有
义不容辞的天职
身为大丈夫,你有
赴汤蹈火的担当
女儿还那么小啊
我的才37岁的父亲
就为国捐躯血洒疆场
山花泣血,恨别你
未竞的壮志
太行垂泪,感时你
永别的悲壮
一夜白头的母亲
再等不到凱旋的壮士
日夜啼哭的女儿
再看不见父亲的模样
65个春秋寒暑
妈妈后悔,沒给您
多帶一件寒衣
沒和您再叙一句衷肠
65年前生离死别
女儿太小,沒有亲亲
您的天伦之乐,没能
趴趴您威武的肩膀
一生坚强的母亲
用您留给她的11封信
续写着青春的难忘
您记忆中幼小的女儿
靠一张最后的全家合影
走过了山高水长
爸爸,您可听到
父女分别65年后的呼唤
爸爸,您可看到
抗战胜利60年后的泪光
此时此刻,就让女儿
抱一抱您吧!抱一抱
您如太行一样的父愛
和一位将军永远火热
而溫暖的胸膛
2017年5月3日

七、《军旗插上总统府》
朗诵:刘青晓
岁月的风雨,吹不去
当年激战的硝烟
历史的烟云,仍激荡
那面军旗的飘扬
那位把军旗插上
总统府的英雄从哪里来
那群把历史改写的
战士们去向何方
井岗山的山峰说
我见过他,见过他
在山上山下的激战
湘江水的激流说
我见过他,见过他
鲜血染红了湘江
南泥湾的庄稼说
我见过他,见过他
披荆斩棘的垦荒
平型关的垛口说
我见过他,见过他
与鬼子的白刃格斗
狼牙山的崖顶说
我见过他,见过他
纵身一跃的悲壮
刘老庄的乡亲说
我见过他,见过他
血战到底的刚强
山海关的城门说
我见过他,见过他
南征北战的厮杀
孟良崮的岩石说
我见过他,见过他
拥抱红日的霞光
长江水的惊涛说
我见过他,见过他
跟百万雄师过大江
他从万水千山走来
踏遍了祖国的大地
他向枪林弹雨走去
肩负着民族的希望
无数的战友在身边倒下
身后的队伍却浩浩荡荡
向前向前向前,就这样
前进到了南京城下
冲啊冲啊冲啊,就这样
冲锋到了总统府上
扯下了青天白日旗
送走了蒋家王朝
最后的背影
插上了从南昌城
一路飘扬的军旗
迎来了喷礴而出的朝阳
一群普通战士的肖像
从此永远登上了
胜利的制高点
一支伟大军队的形象
从此永远定格在
军史最辉煌的篇章
2017年5月13日

八、《为了新中国,冲啊》
朗诵:谢东升 音乐设计:凯文
如果他还活着
一定是90多岁的高龄
他也会颐养天年
四世同堂,尽享天伦
但他却在不满19岁的1948年5月25日
用自己的粉身碎骨
站成了一座顶天立地的雕像
迎来了新中国东方欲晓的黎明
他留下的最后呐喊
“为了新中国,冲啊”
那声生命的最强音
震撼着世世代代
汇入了开国大典的礼炮轰鸣
图片
不要说他什么也没有留下
他留下了南征北战的屡立战功
三次大功,四次小功
一枚毛泽东奖章,三枚勇敢奖章
都是他出生入死的见证
他留下四虎子的乳名
可乡亲们再叫不回
那个13岁掩护区委书记的
抗日小英雄
他留下董春睿的原名
可爹和娘再听𣎴到
儿子的回应
他留下生生不息的存瑞中学
留下那篇世代传诵的课文
每一届毕业生都会
重温他的故事
每一条红领巾都永远
飘扬着他的青春
他留下代代相传的董存瑞班
每一代班长点名
全班战士都会齐声回答:到
老班长从来都没有离去
董存瑞永远还在队列中

九、《爹,闺女看你来了》
诵读和音乐设计:韩英
——74岁的王庆梅大娘,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安徽双堆集烈士陵园,找到了埋⻣父亲的地方。
静静地站在墓碑跟前
轻轻地抚摸着父亲的名字
74岁的女儿双腿跪下
一声呼喊穿过岁月的风霜
“爹!爹!闺女看你来了
你睁眼看看女儿的模样”
她把父母的遗像摆在墓前
和地下的父亲一叙衷肠
娘说你参军离家那天
你说打完仗就会回到家乡
可你一走再无音信
从此生死两茫茫
俺娘等你,盼你,一辈子也未改嫁
临终只留下一个愿望
“不管你爹埋在哪儿
我都想和你爹一起合葬”
女儿寻遍了父亲的足迹
走过了一路的山高水长
终于在淮海战役的烈士陵园
找到了父亲牺牲的地方
这么多年爹独自一人
你想不想女儿,想不想俺娘
你可知道俺娘和我
天天都在把你日思夜想
爹,我知道你爱闺女
也爱这个家爱俺娘
但为了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俺爹才把命搭上
女儿倒上了两杯清酒
陵园飘散着淡淡清香
一杯敬父亲,一杯敬母亲
女儿叫一声爹,又叫一声娘
女儿找你找得好苦
二老请把女儿原谅
今天咱们全家终于团圆
你们都可以把眼睛闭上
按照祖辈古老的风俗
女儿将一件寿衣一块红砖
放入母亲的墓中
把远去的父亲带回了家乡
九泉之下的俺娘安息了
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
今生不能白头偕老
来世还做夫妻一场
魂归故里的俺爹回来了
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
回到了永远爱他的
俺娘身旁
2022年3月22日

十、《长津湖的冰雕》
朗诵:谢东升
——志愿军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将军回国时,在鸭绿江边向长眠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的将士,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再看一眼三千里的江山
再望一望长津湖的方向
我的雄纠纠气昂昂的将士呢
我的跨过鸭绿江的弟兄呢
请原谅!我没能把你们
带回祖国,带回家乡
曾经身经百战的将军
低下头深深鞠了一躬
指挥千军万马的司令员
这一刻热泪盈眶
凯旋归来的每一个士兵
心中都在倒海翻江
是想起爬冰卧雪的日日夜夜
是想起狂轰滥炸的暗无天光
是想起美军王牌的不可一世
是想起血战到底的生死较量
是想起长津湖感天动地的冰雕
是想起九兵团军魂的铁血荣光
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
难以御寒的单薄冬装
冻僵的手指
拉不开手榴弹的铁环
刺骨的严寒
打不响哑火的步枪
增援的部队冲上了阵地
眼前是从未见过的悲惨景象
一个连一个连的血肉之躯
无一幸免全部冻死冻僵
他们还保持着冲锋的姿势
他们还坚守着冰封的山岗
1611756674688037633.jpg
战友们一个个嚎啕大哭
指挥员不敢相信自己的目光
几百尊冰雕无声无息
几百双眼睛还紧盯着前方
他们和大地融为了一体
他们的热血凝固了冰霜
长津湖的湖水冰封了呜咽
水门桥的桥头见证了悲壮
漫天雪花飘洒着泪花
天寒地冻铭刻着敬仰
站着,他们是不可逾越的防线
倒下,他们是顶天立地的屏障
这一仗,打掉了美军
陆战第一师的气焰
这一仗,打出了志愿军
九兵团军史的辉煌
这一仗,留下了战争史上
最惨烈的一幕
这一仗,留下了
司令员最沉痛的创伤
战争,从来就是这样残酷
英雄,从来也不应该遗忘
七十年前长津湖的冰雕
还矗立着一个民族的记忆
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军史
将铭刻着后人永世的难忘
2020年10月17日

十一、《上甘岭的苹果》
朗诵:彩衣
一部《上甘岭》的电影
流来了一条大河
一条志愿军的坑道
传递着一个苹果
这不是电影的蒙太奇
这是真实的战斗生活
从后方阵地到坑道口
只有500多米到1000多米的间隔
却被美军的飞机大炮
24小时全天侯封锁
每一米距离都密布着死亡
每一步足迹都浸透了血泊
上甘岭被削低了两米
坑道里日夜煎熬着焦渴
每一滴水分都被舔干
每一点牙膏都被吸吮
军政治部下达了命令
谁能送进坑道一筐苹果
谁就能把二等功获得
送弹药的运输员刘明生
神奇地帶进坑道一个苹果
他送给135团7连长张计法
连长把苹果递给步话员
步话员又送给了重伤者
一个苹果转了一圈
连长的泪水潮湿了眼窝
他带头轻轻咬了一口
战士们接着一个传一个
一个苹果传递了两圈
坑道里一片无言的沉默
一个苹果像一股清泉
滋润着每个战士的心窝
据说,后方筹集了几万斤苹果
送进坑道的就只有这一个
但志愿军坚守的上甘岭
却始终没被美军攻破
一个苹果的真实故事啊
传遍了我的祖国
2020年10月24日日

十二、《三个28岁的军人》
朗诵:单重建
——献给抗美援朝为国捐躯的杨根思 曹玉海 毛岸英
一个江苏一个山东一个湖南
相距甚远却又很近
一个连长一个营长一个翻译
没在一个部队当兵
却因命运的偶然和必然
结下了血浓于水的缘分
三个血气方刚的男子
三个同仇敌忔的军人
三根家中的顶梁柱
三枝血染的金达莱
三只折翼的和平鸽
三棵民族的万年青
他们没在同一年出生
却在1950和1951年先后牺牲
都是28岁的年龄
都在28岁时献身
一起跨过了鸭绿江
一起成为最可爱的人
杨根思从没谈过恋爱
只有战火薰染的青春
曹玉海已和未婚妻订婚
却毅然告别了心上人
只有毛岸英刚刚成家
却暪着妻子报名参军
无论是杨连长的三连
还是曹营长的一营
不管是开国领袖的长子
还是普通百姓的后生
为了祖国他们舍弃了一切
为了和平他们向死而生
来了,他们与阵地共存亡
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走了,他们和战友同生死
把自己最后一滴鲜血流尽
三个男子汉就这样前赴后继
三个大丈夫就这样
青史留名
曹玉海留下最后的嘱托
请未婚妻寻找新的幸福
杨根思抱着炸药包
和敌人一起同归于尽
毛岸英没留下一句话
就永远离开了最心爱的人
三个28岁的军人
倒在了保家卫国的
同一条战壕
三个爱过和没爱过的男人
留下了朝思暮盼的
无数双眼睛
28岁,并不是生命的永别
28岁,更不是青春的凋零
在抗美援朝70年后的今天
我们听到了听到了
风儿还在把他们的名字传送
2020年10月21日

十三、《与战友干杯》
朗诵 李晓军
清明,当年的老山主攻营营长臧雷,带着白酒和香烟,来看望牺牲的战友副教导员韦玉辉。
不是出征的誓师,
不是胜利的凱旋,
不是新兵的入伍,
不是老兵的复员。
相见,在冰冷的墓地,
重逢,在肃穆的陵园。
你在里面默默长眠,
我在外面大声呼唤。
我带来了你爱喝的白酒,
我点燃了你想抽的香烟。
不能碰杯我先干为敬,
我知道你的酒量闻名全团。
生前,你喜欢喝酒,
可家境贫困,日子艰难。
你把津贴全寄回家中,
用酒精兑水从不嫌难堪。
当兵的也要养家糊口,
这酒喝得真叫人心酸。
你却总是一干而净,
从来沒有半句怨言。
出征那天,你喝了口壮行的茅台,
你惊叹这酒真是好喝。
你还偷偷约定我,
打完仗要喝个底朝天。
战斗的残酷难以想像,
敌我双方短兵相见。
在攻占老山的冲锋路上,
你身负重伤,气息奄奄。
你躺在战友的怀里,
最后的请求时续时断。
请给我点一支烟,
这就是你最后的遗言。
你连一口都沒抽完,
就永远闭上了双眼。
那支香烟凝固成这座墓碑,
与牺牲的957位战友相邻为伴。
此时,我斟滿一杯深情,
此刻,我点燃一缕思念。
你就躺在那里不用起来,
尽管这不是你喝酒的习惯。
老山低下自已的山头,
静静的麻栗坡默默无言。
只有那淡淡的酒香,
和烟味一起在空气中弥漫……
2016年6月20日

十四、《那场一点也不风花雪月的恋情》
朗诵和音乐设计:杨建松
——军旅作家刘亚洲到老山前线采访时,记录了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大战的阴云笼罩着
这个老山脚下的山村
年轻的副连长接到了
未婚妻的绝交信
他当着全连官兵
宣读了来信
然后仰天一声冷笑
我不信老子会打光棍
仿佛是命中注定
房东家那个美丽的少妇
早就对他一见钟情
一个城里的干部子弟
一个普通的农村女性
还相隔着如山的军令
她每天给他做最好的东西吃
她每天给他烧洗脚水洗尘
她给他洗所有的衣服
她恨不得掏出一颗心
即便是当着丈夫的面
她也时常盯着她目不转睛
在这种攻势如潮面前
他的抵抗在一点点失灵
在攻击命令下达的当晚
他终于掉进了爱的陷阱
丈夫恼羞成怒告到部队
他背上了留党撤职的处分
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
他像疯了一样冲锋陷阵
面对敌人一个加强师的反攻
他拼杀到了最后一个人
对着报话机他高喊我走了
拉响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
前赴后继的战友摘下了钢盔
下令处分的营长热泪滚滚
当战友们为他
在麻栗坡立碑时
发现了那个披麻戴孝的少妇
也来给他最后送行
战友们还惊异地发现
他生前爱抽的过滤嘴香烟
密密麻麻插满了他的坟茔
少妇卖了家中仅有的耕牛
她想让他过过最后的烟瘾
记者从老山主峰下来之后
询问村长那个少妇的身份
村长说,她是
麻栗坡最美的女人
从那以后的每年清明
被降为排长的副连长坟前
都会闪动一个窈窕的身影
2018年11月19日

十五、《最后的心意》
诵读:谭可 淼淼 音乐编辑:淼淼
——1985年,在老山前线,年仅17岁的年轻士兵李庆轩为掩护战友牺牲。在清点烈士遗物的时候,战友们一个个都哭得像个孩子。
只有战前连队发的两包香烟
他不会抽烟一口没吸
还有六颗少有的巧克力糖
他也没舍得品尝难得的甜蜜
他用红纸包好,系上绳子
留下自己最后的心意
纸包上裹着一张小纸条
是他留在这个世界最后的笔迹
“谢谢你来收拾我的东西,请抽烟”
13个字,没有一个字豪言壮语
像是给战友们打个离别的招呼
又像是给战友们添了麻烦的口气
老班长抚摸着香烟和糖
还真想再一次塞到他的手里
战友们凝视着小纸条
都盼望这只是他的一次淘气
只有获救的王海洋心里明白
李庆轩再无可能归去来兮
短兵相接中王海洋身负重伤
李庆轩正在为他包扎伤口
凶恶的敌人投来一颗手雷
李庆轩奋不顾身扑上前去
他把王海洋压在自己身下
为了战友不惜粉身碎⻣捐躯
战友们惊叹他的壮举
更惊叹他战前的从容坚毅
这个把生死置度外的17岁少年
面对牺牲早就准备好前仆后继
两包香烟、六颗巧克力糖、13个字的遗书
这就是一个老山前线最小的烈士
留给战友们的最后的心意
2023年3月19日
如果他还活着
一定是90多岁的高龄
他也会颐养天年
四世同堂,尽享天伦
但他却在不满19岁的1948年5月25日
用自己的粉身碎骨
站成了一座顶天立地的雕像
迎来了新中国东方欲晓的黎明
他留下的最后呐喊
“为了新中国,冲啊”
那声生命的最强音
震撼着世世代代
汇入了开国大典的礼炮轰鸣
不要说他什么也没有留下
他留下了南征北战的屡立战功
三次大功,四次小功
一枚毛泽东奖章,三枚勇敢奖章
都是他出生入死的见证
他留下四虎子的乳名
可乡亲们再叫不回
那个13岁掩护区委书记的
抗日小英雄
他留下董春睿的原名
可爹和娘再听𣎴到
儿子的回应
他留下生生不息的存瑞中学
留下那篇世代传诵的课文
每一届毕业生都会
重温他的故事
每一条红领巾都永远
飘扬着他的青春
他留下代代相传的董存瑞班
每一代班长点名
全班战士都会齐声回答:到
老班长从来都没有离去
董存瑞永远还在队列中
2023年3月16日
作者陈昌华简介

作者: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历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宝安风》杂志社社长,深圳市企业报刊协会会长,现任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作品曾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青春》《牡丹》《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等。出版诗集《印象与烙印》《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常青藤》。副主编《九都诗踪——洛阳四十年诗歌选》,主编《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五集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18集电视剧《白居易》制片,打进好莱坞的第一部中国电影《砚床》制片主任。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秘书长。
朗诵团队(以诵文先后为序)

朗诵:谢东升,播音指导。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朗诵播音专家团专家,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副会长,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长,中国电视主持人三十年风云人物奖、金话筒百优奖得主。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团长。

朗诵:李晓军:洛阳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业务指导委员会原主任,资深播音员主持人。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朗诵艺术团洛阳团艺术总监多次担任洛阳市牡丹文化节和洛阳市重大活动的主持播音工作。2004年担任前中央军委主席阅兵现场解说。一位致力于朗诵、表演艺术的传播者。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副团长。

朗诵: 孟凡梅,洛阳人民广播电台国家一级播音员,1981年师承齐越教授,从事专业播音主持工作近四十年,作品6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三篇学术论文分别被选入中国传媒大学教材和播音学术专著。2017年受聘于洛阳师范学院新传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朗诵艺术与播音学。


朗诵: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深圳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副秘书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朗诵:韩英,辽宁省朗诵艺术协会监事,和平区戏剧家协会监事,沈铁艺术团演员,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指导教师。

朗诵:彩衣, 江苏省朗诵协会会员,南京市朗诵协会会员,南京秦淮朗诵艺术协会副主席,南京承颂朗诵团副团长,国家级认证朗诵专业教师,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指导教师。荣获首届全国中小学生课文朗诵大赛二等奖、第五届夏赛优秀奖。

朗诵:单重建,硕士,中华文化促进会朗专委理事 ,全悦深圳阅读会主席。资深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组织主持人,曾多次获得省市演讲大赛一等奖,《军礼》获得全民悦读全国朗诵大赛深圳赛区第一名,《英雄归来》获得全国朗诵大赛二等奖。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青少年播音主持测评师,具有国家语言类教师资格。

朗诵: 淼淼,现任深圳南山诵读会、深圳诵读会副秘书长。

朗诵 : 谭可,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主任播音员,双语节目主持人。全国金话筒百优节目主持人,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奖一等奖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大奖。全国多所大学播音主持客座教授,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副团长等。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