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酒
张迪华
先说两句:父亲是搬运工。从十岁起,学校一放假,我便和父亲一起出车。注意,这里的出车,指的是架子车,也有叫板车的,现在很难见到了。父亲駕轅,我挂坡儿(在板车一侧挂一根绳子拉着助力)。暑假正值炎夏,弯腰撅屁股,从老东车站拉到耐火厂,一路上汗花朵朵,绽放在滚烫的柏油路上,那真叫一个苦,真叫一个累。辛苦一天,归家的途中,父亲总要找个小店,要上一盘花生米,喝上三两一毛烧(红薯酿制的白干酒)解乏。可能是看我眼馋,更多是对我的怜爱,父亲有时会让我端杯子尝一口。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和酒有了缘。
俗话说:酒壮怂人胆。我之所以喜欢喝酒,与我之前性格过于内向有关。我在人前的表现,往往腼腆过甚,一向少言寡语,一旦非让我说话,先红了脸,嗫嗫嚅嚅,说不成句,草草了事。那些不了解我的人,一定会认为我是个笨人,怂人。其实我也算得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但就是缺乏自信,不敢在人前表现,怕丢人。可是如果坐下来喝酒,随着一杯杯酒的进肚,我的话会越来越多,说话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猜拳行令中的成语诗句接龙等花样,很少输酒,于是自信满满,倒成了场上的活跃分子。哦,那时我才明白,喝酒可以展示我的才华,露露能呀!于是,喜欢喝酒。
喜欢喝酒的人哪有不醉酒的?但我不是那种贪杯、见酒必醉的人。如果从十岁算起,六十多年来,我大约醉过三十次左右。是大醉,醉的难受的那种。至于兴奋、话多、爱表现,那叫微醺,酒喝到这个时候散场,恰到好处。我那三十多次醉酒的缘由和过程就不再坦白交代了吧,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说实话,如果朋友们宴聚而不斗酒,醉酒的事大概率不会发生。一旦斗起酒来,在不甘示弱的猜拳行令斗嘴逞强中,不知不觉便喝大了。当然,也有不斗酒而醉酒的,那就是在有求于人的时候,请人家喝酒,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挚厚道爽气,不知不觉或是有意为之地灌醉了自己。我大概有那么一两次,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丢人。

没有谁会觉得喝醉酒是舒服的,特别是大醉,醉的人事不知、翻肠倒肚,恨不得把苦胆都吐出来。这时候往往会恨起酒来,发誓以后再不喝酒了。有一次我把哥们送出大门口,自己一屁股坐在门框上起不来了。等老婆把我扶进屋里,我迷瞪的酒眼一翻,看到柜子上一溜摆放的七瓶川曲,居然一一拿下摔碎在屋里。那时候居住条件差,小小的里外蜗居,半个月酒气不散。说是再不喝酒了,但没过几天,有哥们儿一约,屁颠屁颠又去了。我还算是个有记性的人,非特殊情况,喝美就行了,不再贪杯。醉酒的滋味真不好受啊!
随着年岁的增长,喝得酩酊大醉的次数已经很少见了。这也是最近十来年众多朋友们喜欢和我饮酒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喜欢喝酒,也喜欢斗酒,有我在,酒场不会冷场。但我不主张斗狠酒。斗酒可以,猜拳行令,谈笑风生,高潮迭起,看看都喝高兴了,我便建议择日再喝。可能是我年岁长些,又有点小名望,大家也都给我面子,见好就收。道理明摆着,谁喝醉了,一桌人都不好受。如此这般,酒场有我在,大家便乐意相聚,说我酒场主持把握得好,快乐。还有朋友把“著名酒场节目主持人”的封号加到我头上,我倒乐意接受。

说到快乐,我真切认识到快乐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快乐了,心情舒畅了,免疫力大幅提高,身体出现毛病的几率便会大大减少,所以我常讲,快乐是第一位的。有人抬杠:没有健康哪来的快乐?我说是的,但是健康的人不一定快乐,而快乐的人一定健康。对方默然。于是在酒场上,有人上劲要斗狠酒,我便大讲快乐是第一位的道理:喝酒当然是为了快乐,但是喝醉了还快乐吗?我们是尽欢而散的好呢,还是不欢而散的好?答案再明确不过。不过偶尔,偶尔,偶尔,也会碰到不给面子胡搅蛮缠不肯散场的新朋友,那就悉听尊便。我年纪大了,血压也高,先行告辞了,对不起。
经验告诉我,喜欢喝酒的人朋友多。都说嘛:酒,越喝越厚道;牌,越打越薄气。有时一桌客人,不一定都认识。开喝之前,恭敬谦让,彬彬有礼。酒过三巡,拘谨之气全消,都成了熟人。再接着喝,便都成了朋友哥们儿,看谁比谁豪爽,包括为数不多的女性朋友。一场酒喝下来,又会结识几位新朋友。结识的新朋友不一定都靠谱,但随着酒场交往次数的增多,朋友一定是越来越多,总有一些人会成为靠谱的好朋友。

酒这个东西究竟是好还是坏?我以为肯定是个好东西,不然何以成为权贵豪门的宴会必须?成为文人雅士的共同嗜好?一瓶珍藏的好酒,身价动辄成千上万呢!可为什么从古至今总有人说它的坏话呢?皆是因为饮酒无度造成的恶果所致。大醉之后,不省人事,要办的大事耽误了;丧失理性,因为一点口角大打出手,伤了友情,甚至出了人命;酒精中毒,轻则大伤元气,重则抢救无效而亡,如此等等,全都怪罪到酒上了。好冤枉!诚如金钱,竟被人说成万恶之源。金钱有什么善恶?不过是善人善用恶人恶用罢了。
关于酒,我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给你听:我和我现在的夫人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初次见面的时候,是在秋风习习的洛水之畔。没想到她居然带了酒菜具备的晚餐过来。她说,一是不想让我破费还浪费时间,二是如此这般岂不显得有几分浪漫?三呢,还可以显摆显摆她的厨艺。呵呵,还真是一举三得呀!就这样,在洛神曾经出没的水边秋晚,我们俩将一瓶张弓大曲干完,说了一大堆美好的憧憬。一顿浪漫的晚餐,便让我与她牵手至今,走过了33年的苦辣酸甜。

想必你听说过这么一句话: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越喝越年轻是夸张了,但好酒都是用纯粮精心酿造的,说它是粮食精应该是有道理的。至于越喝越年轻,那怎么可能?但我身边爱喝酒的人,大都是乐观健康的,看上去与实际年龄相比,是要年轻一点。我坚信,适度饮酒,对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书法界有一位享有盛誉的老朋友,大我八岁,已届耄耋之年。我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喝酒到现在,宴席上只要我俩在场,就一定会比划比划手指头(猜拳),谁都说他哪像八十岁的人!我还有一位小我十岁的著名画家朋友,应酬多,几乎天天有邀约饮酒。他的酒量大,很少有人敢与他拼酒。我想可能是遗传基因的作用,因为他的母亲96岁去世的那天,中午还喝了二两五粮液。有点不同的是,她老人家今天在桌子上似乎坐得久了点。当孩子们走过去看她时,她已经不动声色地驾鹤西去了。造化,造化啊!
最后,说一说酒对文学艺术创作有什么作用。谁都知道“李白斗酒诗百篇”,于是众口一词:喝酒有利于文学艺术创作。其实不然。就我这个好酒者以为,适量饮酒达至微醺状态,此刻脑神经极为活跃,思绪奔涌,灵感骤然而至,这时无论书画写文章,都会比平时来劲,效果往往出人意外的好。可是一旦饮酒过量,别说创作,不让人讨厌就不错了。那些总是酗酒的人,记忆力极速衰退,又怎么会拿出什么像样的作品呢?
好了,不再饶舌。最后想请不喜欢甚至讨厌酒的人,谅解。
2023.1.20初稿于西澳洲珀斯
2023.2.2定稿于西澳洲珀斯
2023.5发表于第五期《牡丹》杂志
张迪华,男,1950年3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南部县,1957年迁居河南省洛阳市至今。1988年从企业党委宣传部调至《洛阳经济报》社,从记者一直干到编委委员、总编辑助理。1997年3月,应亚洲世界国际集团之邀,赴菲律宾采风、创作并办展。1998年2月20日,由《菲华时报》主办,“张迪华中国书画展”在菲律宾晋江同乡总会隆重开幕,中国驻菲律宾大使、文化参赞,菲律宾总统、参众两院议长以及十六位侨领及各界人士近千人出席了开幕式。2000年北京画院研修生毕业。现为中国艺术学会常务委员;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画院画家;河南省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杂文学会会员;洛阳市书画家协会终身艺术顾问;洛阳市写作学会名誉副会长;洛阳彩墨书画院艺术顾问;菲律宾中国艺术中心特聘书画家;全日本中国艺术家联盟特约作家;西澳洲中国东方文化艺术协会艺术顾问。截止目前,已发表文学作品160多万字,书画艺术评论六十余篇,其中《笔墨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百无禁忌说白石》等在书画界引起共鸣和巨大反响。举办个人书画展12次。国内外众多美术馆、博物馆和政界、商界要人均有收藏他的书画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