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过留痕 点石成金
一一读欧阳苏勤老师《洞门口
的天空》散文集有感
赵 聪
从普瑞花园小区东门保安手中接过欧阳苏勤老师的书,书是装在一个公文袋大信封里面,封面上写着我的楼栋房号和我的名字,如此郑重其事,如此尊重别人,让我十分感动,我将公文袋双手捧在怀中。进得房间,即刻打开室内大灯,让房间灯火通明,我觉得拆开公文袋包装是件很神圣的事情,如同过往年代拆开书信封口时那样,小心翼翼地拆去外包装。在光亮的直射下,一本封面朴实无华、设计简洁大气、很有厚度的蓝色天空点缀着白云和小船的《洞门口的天空》便呈现在眼前,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再次感到这部作品沉甸甸的重量,这是作者多年生活的沉淀,是他千百次艰辛伏案工作的硕果。送给我,是对我的一种信任,我为此深感荣幸。这以后,我一直将书放置床头,认真学习。

我与苏勤老师此前并不相识,也无渊缘。我们的相识只是因了我的大学同学张美乐的热心引荐。记得我发了几篇拙作请教于美乐同学,她便谈起宣传部的同事苏勤老师且赞不绝口,并发了苏勤老师几篇文章给我欣赏。我一看,立刻被其中的故事感染了,被文字的质朴纯真打动了,便向美乐同学索要了苏勤老师的联系方式,随即加了苏勤老师的微信,于是我们成了微信朋友。尽管当时我有点唐突冒昧,有点无礼,但今日想来,这确实是明智之举,让我有幸读到苏勤老师的许多文章,有了一个向苏勤老师学习的机会。今天又收到了苏勤老师送给我的一份大礼:他的已付梓成书的《洞门口的天空》。

《洞门口的天空》作者欧阳苏勤老师近照
《洞门口的天空》共分七辑91篇一附篇。七辑为:小镇纪事、岁月留影、青春梦痕、民俗拾掇、乡关情思、古寺余音、边走边唱,共91篇散文,附小说《梨花窝里的喜事》一篇。
第一辑《小镇记事》中,慈化小镇是作者的故乡,镇上"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街,中间是被无数独轮车碾轧出一条深深的凹槽,两边是大大小小的店铺,一道蜿蜒起伏的城墙高高耸立,把小镇紧箍。东南西北四座破败的城楼门洞,人们进出往来,奔波忙碌。那时的小镇,虽则贫困,但人们善良勤劳,乐观向上,满满的人情味。"石板街、城门、门洞、乡人,这些开篇关键词立刻给全书定了基调,给了读者一个作者故乡的清晰模样:古朴老旧的小镇,勤劳善良的人们。作者便生于斯,并在此度过了并不美好但却快乐无忧的童年少年时代。

作者对慈化老街充满着满满的爱意和回忆:上街里恰、中街里买、下街里打铁金金铲。慈化饭店掌勺是吴老太,慈化饭馆掌勺的老师胡子……无不一一形象生动地展现给了读者。
《南门有爱》篇:南门摇篮井,井缝中白蛇,南门之外观音阁,观音阁前水口山,水口山中旧碾坊……。作者儿时不慎失足溺水,被老师救起。大爱无疆,大恩无为报。
《岁月留影》一辑中,《外公的长征》、《外婆的讲传》、《母亲的除夕》、《阳校长的鱼》,幽默生动中诉说着祖辈父辈生活之艰辛和努力。其中不乏搞笑的桥段:阳校长的鱼,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再而复失,遗忘之后,干塘时又被乡亲捞出归还给阳校长……文章洋溢着浓浓的亲情爱情友情。连同母亲的形象铸成永不褪色的记忆!在后来的奋斗历程中,作者牢记祖辈父辈们的教诲,实现了对长辈们的承诺!
苏勤老师作品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呈多元化现象。
《童年的游戏》中列举的如捉迷藏、跳绳、跳皮筋、拍纸、斗草、打陀螺、跳房子等,这些也都是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令我又勾起了其他的儿时游戏,如踩高跷、穿木屐、打康乐球、拍纸片……让白发苍苍的我又回到了童年时光。

《三条鱼》一文中,童年时的作者最激动的事莫过于抓鱼。1965年五个小伙伴一起在近乎干涸的小溪玩耍。偏偏从不敢下水抓鱼的观秀抓住了一条近三斤重的大草鱼,让其他几个会抓鱼的小伙伴们惊诧得百思不得其解;几年后的一天,作者和几个小伙伴在水塘里游泳,上岸后发现水里有条鱼,便与焦面跳下水争夺那条鱼,不敌焦面,输了,作者懊丧上岸,结果焦面回家将他获胜抓到的鱼一分为二,给了作者一半,这是第二条鱼;第三条鱼的故事发生在1966年,小伙伴们在收割后的稻田抓鱼,小彭姑娘突然发现一只大脚鱼,惊吓到大叫,其他小伙伴也不敢上前。中街的罗大伯冲上去抓住了大脚鱼。但令人想不到的事情是,他把脚鱼放进了小彭姑娘的鱼篓里。三条鱼三个大爱,爱已深扎于作者之心。
知青岁月里除了艰苦的劳动外,还有不少令人捧腹大笑的桥段:《"来路不明"的鸭子》,鸡窝里来路不明的鸭子,最终被知青们不问来路地制作成了难得吃到的美食。易书记明明知道,却没有去追究;《仲夏夜的"卧唱会"》,是知青年代的"如歌如泣"!
童年时代的火笼是作者《留在心底的温暖》。火笼在那个没有空调、没有取暖设备、没有地暖时代里,是最最原始而又给农村人带来温暖且不要交电费的"取暖器"。阴冷潮湿、寒气逼人的赣西南冬天,火笼是农家的必备之物,一入深秋,火笼便闪亮登场。小学生上学带着,老人走路提着,客人来了先送上一个火笼,再递上一碗热茶。火笼可以暖被窝,让人一夜不觉冷,火笼可以烤尿片,替代了阳光。大家一起围坐在大火箱里,上面再盖上一床被子,不让热气外泄,不管是闲聊还是吃饭,是再温馨不过的事情了。在过去了的岁月里,在阴雨严寒的冬日里,火笼温暖了那一代人。

苏勤老师将过往农村生活基本写了个遍:《老家的四香》里熏香、油香、醋香、酱香,尤其是熏肉熏鱼熏豆干熏血粑熏内脏,甚至薰螺丝薰泥鳅……看得人口水直流。《一碗腊肉过碗沿》中歌谣:"一碗麻糍压七层,一碗腊肉盖碗沿。一碗鸡肉酸辣甜,一只鱼吉吃几年。"记录了农家过年菜肴之丰盛和待客之热情。《得闲喝口蕃薯酒》,在作者心里,"家乡的蕃薯酒是一抹淡淡的的愁"。在那喝不起米酿的好酒的年代,只能靠"一只蕃薯半年粮"的自家地里的红薯吊酒了。"中午晚上,劳动回来,两个小菜,一碗蕃薯酒,既解渴又消除了一身的疲惫。"平时,遇到亲朋好友,三句话没说完,一把拉住:"走,到家里喝一口蕃薯酒去!"蕃薯酒成了那一特定时代里乡民的解乏买醉待客的最好饮料。《盐菜钵里香喷喷》,作者"老家一带,流传着一个独特的古老风俗一一‘送盐菜钵’"。嫁出去的女儿怀孕了,要送盐菜钵;生孩子了,要送盐菜钵;平日里待客、过年时饭桌上都少不了一样盐菜钵。香喷喷的盐菜钵里,满是过年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过去的味道。
作者在散文里记录了许许多多故乡的回忆,内中穿插了苏勤老师自己的个人经历,完成了他人生几件大事:1961年仰山庙里入学启蒙幼年上小学;1971年,作者"用一根小扁担,一头挑着一床棉被,另一头挑着一个小木箱和一个书包,在外婆慈祥的目光里,离开老家,去十里外的慈化中学读书。";在全家下放四年后,刚返城镇,1974作者又临"回炉",插队当知青,成了一名放牛官,养着一头不大不小、瘦骨嶙峋病恹恹的牛,还要兼顾着去修水库。可紧张的双抢过去,因天热无人照顾,牛竟然热死了,这让养牛的作者难过自责不已;之后,作者到慈化中学任教,并经考试取得了民办教师资格证书;转眼间又赶上了78年恢复高考,以高分考入江西财经大学,毕业留校任教;继而调入江西省委宣传部。一路靠自身努力奋斗去改变命运,实现了父辈们朴素的期望:走出小镇,去大地方生活。这足以让他不愧故土,不愧族人。

慈化古镇航拍照
苏勤老师在《自序》中说:“小时候,坐在老家院场上,仰望夜空,总是尽情的想象着山外面的世界。现在,置身于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中,我常常想着的却是老家那一片天空。”这句话勾起了读者的同感,无论我们离开故土多远,哪怕天涯海角,心中放不下的还是那故乡的天空、天空中的云彩;心中放不下的还是故乡的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和令人一喝就醉的自酿美酒;心中放不下的还是故乡的亲人、童年伙伴;放不下的还是故乡的山山水水和永不老去的回忆……
记忆中那些远去的旧乡村,那中间嵌着凹槽的青石板路,那破损的老城墙和东西南北的城门洞,那曾经人们穿梭往来热闹非凡的南门,那家人们简单纯粹的关心、小伙伴们的摸鱼捉虾……这些儿时的回忆,这些让人心生愉悦却怅然若失的点滴,我们终将失去。就像 《回不去的石板街》中所述:"父亲回去后不久,突然写信告诉我,老街的房子开始改造了,青石板街道也改成水泥路了。语气有点兴奋,也有些伤感。”父亲的信让作者不知兴奋还是伤感:"城市化的涟漪,一波连着一波,逐渐渗透到偏远的故乡,新街不断吞噬着周边的土地,老街一直拆拆建建。或许,过不了几年,仅存的一点痕迹都找不到了。这还是梦里坚守的故乡吗?""那一条在记忆中不断修葺的青石板街,竟离我们越来越远,再也回不去了。"是真真的不舍, 又是切切的无奈。作者希望赶在一切消失之前,再多记录一点。这些村落终将改变,甚或谢幕,但愿千百年后,我们还能凭着这份对故乡对往事细致入微的记录,仍能和过去促膝长谈,不仅为自己,也为后辈留下一些过往故乡的痕迹。
作者一路走来,正如前辈所愿,作者不仅走出故乡,走到了城里,并且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在日日平常的生活里《边走边唱》;在深圳的莲花山瞻仰一代改开伟人邓公塑像;在《乒乒乓乓里享受》运动的快乐;平日里躺在沙发里《边看手机边看电视》;偶尔《垂钓偷得一日夏》,过着《日子串串过》的闲暇时光。
……
《洞门口的天空》一书是真正的美文,轻松、自然、朴实、生动、有趣,给人呈现出真实的、生活化了的夺目文采和寓理于中的心灵启迪。

这部散文集《洞门口的天空》,一边眷恋,一边逃离。但凡过往之事,他都留下了文字的痕迹,思想的闪光。在见诸笔端之时,作者有着点石成金的能力,可见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勤奋、毅力和超乎想象的写作能力。
我一直在想,作者何来这些灵感?何来这些俯拾可见的神来之笔呢?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曾经,诗人艾青在诗句里写下自己对土地深深的眷恋。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就像一颗颗种子种在作者心里,故乡是根基,是乡愁,是坚实厚墙,承载着稳当和踏实。往事字字回忆,事事动人心扉,表达了一位走出故土的儿子对故乡的深情与热爱,字里行间里流露出来的乡愁让读者为之心动!只有爱自己的父母、家人、爱养育我们成长的故土的人,才能爱自己的祖国,才能有一颗强大的赤子之心,才能将故乡点点滴滴的回忆化作芳菲文字尽情飘洒出来。
苏勤老师的这种风过留痕、点石成金、俯拾皆成文、寻踪可成篇的能力,源于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博览群书的兴趣爱好,勤于思考和笔耕不缀。广泛的兴趣爱好也使作者下笔之后能触类旁通、左右逢源。读者在苏勤老师的作品中,总能找到自己活动的身影和自己喜爱的东西,总能将自己和书中的内容、文字拉得很近。作者的文字具有一般其他作品少有的亲和力,读了就爱上这些文字。
苏勤老师腹有诗书 ,又世事洞明,人情炼达,所以落笔即文章。每篇散文都有超强的感染力,因此无论是叙事还是赞人,文字都渗进蜜,缀着花,让人倍感亲切和舒服。
心歌留痕,深情弥漫。《洞门口的天空》里既飘洒着文字的芬芳,更有亲情、爱情、友情、世情在字里行间流淌……
2023年6月24日写于南昌

作者简介:赵聪,祖籍江苏连云港,现住江西南昌。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后任省级出版部门编辑十余年,高级职称。曾在国家级及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文学作品30余篇。现任网络纯文学平台《知秋文学》都市头条、《知秋文学社》公众号主编。
~~🌾~🌾~🌾~🌾~🌾~~
《洞门口的天空》及作者简介
《洞门口的天空》为个人散文集,内容大都是关于故乡的一些回忆,分为:小镇纪事、岁月留影、青春梦痕、民俗拾掇、乡关情思、古寺余音、边走边唱七个部分。笔下之景磅礴清丽,所思也入木三分。作者立足于大地,饱蘸历史浓墨,借故乡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秘境,寓人文情怀和历史终极追问于叙事与思辨之中,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
《洞门口的天空》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作者欧阳苏勤,1955年出生,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人。1973年于慈化中学毕业,下乡当过知青,任过民办教师。1978年考入江西财经大学贸易经济专业。1982年毕业留校工作。1985年调入江西省委宣传部工作。2015年退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