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先生的小菜园
文/海梦
先生是去年12月15号回到他的故乡的,主要是想看一看家中80多岁的老母亲,当时顶着新冠的压力,飞到了他的久别故土川蜀大地,我们夫妻两地遥遥相望至今已经半年有余了。
本计划让先生在他的老家住个十天半月,过完年就返回。可一想到,孤孤单单的老母亲,我年迈的婆婆,就有些不忍心让他离开了。我在家里,从二月份盼到三月份,从三月份盼到四月份,每回他想订返回机票时,我都挡住他了,还是希望他多陪陪老人家,和老人在一起的时光并不多啊。我们可以牺牲点时间给老人找回那种安全感,找回那份心灵的安顿和慰藉。

我先生是一个只知道上班,不会做任何家务事的人,所有的家庭的后勤工作,我一个人都包了。每当他下班的时候,只要到家就可以吃上热气腾腾的七碟八碗的饭菜,我们彼此都活在幸福的城堡里。因为三年疫情,心里特别挂记他家乡的老母亲,尤其疫情对老年人的冲击,让人想一想都有点不寒而栗。可怜的老妈妈,一个人住在那故乡的小山洼,不知怎么捱过疫情期间所带来的恐惧,无助和失落。所以我们毅然决然的决定,必须去陪伴老妈妈。因为我的身体对外地气候不适应,就由他一个人代表我们的家庭去陪伴老母亲吧。

现在我的先生,因为心疼自己的老妈妈,已经学会做饭了,每天通过网络上我这来拜师学艺,然后调着花样给老人做饭。就在今天,突然发来了他种的小园子的视频,这真是意外的震惊和欣喜。
那小园子的绿呀,简直是流着水,滴着油,当我看到这青葱叠翠的菜蔬,内心是无比的喜悦。结满四季豆的秧苗已爬满了高高的豆角架,油油亮亮的紫黑色的茄子,像个憨态可掬的娃娃,弯弯长长的辣椒,烁动在这夏天的风里,南瓜藤染绿了小漫坡,花朵招来小蜜蜂,嗡嗡低语。丝瓜,黄瓜,豇豆,粘玉米,各站各的高地,这一派勃勃生机的绿啊!怎能不让人沉醉流连痴迷!忽然想起了陶渊明里的诗句: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好一派田园景象,我仿佛嗅到了那片红壤的大地,散发着泥土田园的气息。也忽然想起了吴伯箫的《菜园小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芯,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喜欢那“沧浪之水,可以濯我缨,”喜欢那“沧浪之水,可以濯我足”,喜欢那份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与所有的困难做斗争的激情和勇气。感受到那个年代里敢叫日月换青天的斗志和豪情!

他们母子俩,已经有十天半个月不用买菜了,各种各样的菜都比我们东北提前成熟,本来南方的菜品也比我们北方的丰富多了,这样的满足辛劳惬意和幸福,真的让人羡慕!后来又收到了先生的两个小视频:我看到玉米在蹿缨,蜂房里的黄蜂在酿蜜,栅栏里的鸡在鸣啼,圈里的猪在打着呼噜,小园里的清塘像面镜子,鸭鹅在池塘里玩耍嬉戏,菜地里的蛐蛐在私语,似乎听到那远方的风声,在夏天的爱里酣畅淋漓……
我调侃先生,最好是在田间地头,月朗星稀的时候,拿来茶盏,吟诵大江东去、望中犹记,或者为母亲讲述一个又一个多年在外辛苦创业的故事,或是展转的生命所留下的每一段传奇。

现在已经是六月份了,再过一阵子,南方的高温天气,我的先生肯定会受不了的,记得去年的温度高达40几度,真的不知道我家的这八十多岁的婆婆,是怎么顽强的支撑下来的,还记得曾经为婆婆写过的诗《一首诗,写给我孤单的婆婆》,《春天里的婆婆》,现在还记忆犹新:春天里的婆婆
文/海梦
在那遥远的异乡的村落,
住着我步履蹒跚的婆婆。
山道弯弯 ,小巷深深……
每日都有婆婆,
用孱弱的生命托起的寻常烟火。

沟渠边的半亩方塘;
青柳旁的鸡鸭猪鹅;
还有老宅基上的草草木木;
还有那绕过村头的蜿蜒小河,
那是婆婆每日活在世上的念想,
这里停留着婆婆生生不息的劳作。
一条方巾围了又裹,
深深的皱纹爬满了苍凉的老额。
青筋暴露的双手,
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
扯着藤蔓,数着星星, 托着月升和日落。
哦,春天里的婆婆,
您是一团永不服输的熊熊烈火。
竹子开花了,
那老枝上抒发着新叶。
橘园丰腴了,
那生命已结出累累的硕果。
在这个春天,
遥远的南方住着我孤单的婆婆。

她是我们子女的精神指引,
她成了我们心头的牵挂和崇拜,
她是世上最坚强和执着的母亲呀!
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母亲的背影,
驮起了江南大地上,一份盎然的春色。
2023、3、16日上午10:08分(为四川年迈的婆婆而作,婆婆已经八十多了)
南方的老人真的很苦,尤其在农村老人一辈子都在辛辛苦苦的劳作,先生的小菜园给了我太多的感触,可这仅仅是一种对母亲在乡村生活的一种体验,而母亲这漫长的一生所包含的深爱却是我们用多少的真情也无法丈量,为伟大而沉甸甸的母爱称奇叫好!
2023、6、7日中午11:21叙述完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