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留痕
文/冯积岐
前几天,省作家协会征集照片,我翻动了千余张照片,从中选出了几张,给了作家协会。这五张照片,拍摄于1988年夏天。也是在伏天里,西北大学中文系主任刘建军和蒙万夫老师,领着我和作家吴克敬、陈乃霞去宝鸡市采访,时任宝鸡市洗衣机厂的厂办主任纪德焕请我们去钓鱼台游玩,厂办的工作人员用相机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
那时候,钓鱼台有一处瀑布,瀑布虽然不是气势磅礴,咄咄逼人,奔腾飞溅的模样,也算壮观。蒙万夫老师要从瀑布下穿行而过,我看几眼像太阳光一样的瀑布,正在迟疑,蒙老师已钻进了瀑布,我们几个跟随其后,逗瀑布而玩。
第2张照片,就是穿过瀑布以后拍摄的。刘老师和蒙老师将淋湿的衣服提在了手里。我们几个,全被瀑布淋透了。我体验了一次水披雨打的惊慌与痛快。蒙老师敢于人先的勇气,使我钦佩。时光将我的滿头乌发染成了皓首白霜,35年一晃而过。留在了相纸上,留在记忆中的有痛楚,也有欣慰。我欣慰的是,在人生艰辛的路上,遇到了刘老师、蒙老师这样的好老师。
我记得,我第一次见到蒙老师,是在西北大学,正好赶上饭点,他问我吃过了没有。我真言,沒有吃。他直捷地把我领到学生食堂,给我买了一斤水饺。他蹲在一张凳子上,看着我吃完了水饺。当时,作为一个很穷的农民,我对一顿饭也是很在意的。当然,我和蒙老师不只是一顿饭的交情。
第二年(1989年)春天,年仅49岁的蒙老师突然去世了。这使他的学生他的家人他的朋友们十分伤痛。如今,刘建军老师也已作古。这些帮助过我的好人,留在相纸上,留在我的心里。
我是西北大学中文系第二届作家班的学生。1988年初春,在省作家协会《延河》杂志任编辑的徐岳老师和西大作家班一届的吴克敬,分别给我写信,叫我报考二届作家班,肖云儒老师给我寄了一张报考表。我那时候在岐山县北郭乡政府广播站,消息闭塞,如果不是老师朋友告知我,也许,我和西北大学会擦肩而过的。
相传,姜子牙在钓魚台钓魚是倒钓。照片中,吴克敬在姜子牙钓鱼的地方,模仿姜子牙钓鱼,随行的洗衣机厂的工作人员拍下了这个镜头。在我艰辛的人生中,得到了不少老师朋友的帮助,那怕给我打过一个很关键的电话,写过一封关键的信,推荐过一次稿件,我也不会忘记的。说实话,我也不遗余力地帮助过不少人。我当然希望他们能记住我。但我绝不是为了他们记住我而帮助的。我什么也不为,我给他们推荐作品,修改作品,只是因为文学把我们连结在一起。也有些人,很快地与我疏远了,傍上了他(她)自以为是有用的“老师”。这也很正常,水向低处流,人向高处走。我甘愿做上马石。如姜子牙钓鱼,愿上者上,不愿上者,去球。我已成为老朽一个,苟延残喘,已经帮不了任何人,远离我,是明智的选择。如今,人和人的交往,大都不是价值判断,而是利益判断。所谓的仁义之志,只是在印刷品中,那些狼心狗肺者,在现实生活中。
作者简介:
冯积岐,1983年发表小说,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当代》《人民文学》《上海文学》等数十种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300多部,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杂志选载,出版长篇小说《村子》《逃离》等14部。曾担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创作组组长,作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