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迁徙松茂茶马古道变迁(17/17)
左显成(四川)
松茂茶马古道第一集散地古老灌县
灌县这个地方所处的位置,为岷江出峡口之一,又是成都平原起点,更是岷江江源水灾多发的地区,人们从山区走出来在这里定居,选择的是导江地方,为起居治水地方。大禹组织人员开通了从岷江到沱江的分流道,使得成都沼泽地变为陆地,人们居住拓展空间,成为五谷丰登地方,为古蜀发展创造了条件。明代以前,人们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正源,沿江上下、南来北往,导江铺就成为水陆枢纽,衍生出多个驿站、商旅服务和集市贸易,逐渐成为集镇。
正源之道,特别热闹。岷江水流及到这里,离导江不远处灌口镇,但没有危及到导江,为开拓打下了良好基础。水陆枢纽之地,必经要道,下连成都,上通松茂必经地,其他也有很多条道路,经人们开拓以认识,这才使人们离不开的道路。
商贸商厦,物流集散地,有必经之道而产生。水陆交通要塞,导江地,后移至到现今都江堰(灌县)灌口镇。就成了各种物资交流中心,方圆几十里内非他莫属。
这条历时千载的商贸通衢、军事要道和民族文化长廊。松茂古道在秦汉时期尚无名字,在两晋时期人们叫它“汶山道”、“岷山道”、剑南道、西山道、威保大道、冉駹古道,威汶道、成绵龙茂道、灌松古道等,因古时汶、岷相通,该道为民间开辟。冉駹古道,西北高原的阿坝州汶川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被古羌人踩出一条毛路,昔称冉駹古道,后历经人工拓建,就成了驿道、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灌县止于松潘,全长约350公里。
南朝与西域的往来,主要是从益州(今四川成都)北上龙涸(今四川松潘),经青海湖旁吐谷浑都城,再向西经柴达木盆地,然后北上敦煌,或更向西越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唐宋以后该道的名称又有“西山道”、“西路”、“灌松古道”;岷山道,又名河南道。河南是指南北朝时期的河南国,即吐谷浑。最险道,克枯栈道位于汶川县城西北约3公里,地处杂谷脑河左岸悬崖陡壁地段,走向近南北,基岩裸露,植被稀少,地势险要,海拔高度1400米左右。克枯栈道始建于汉代,历代维修,现存为清代扩建后屡经修缮,现残存一条长158米、宽0.4~2米不等的栈道,距河面高10~20米。此栈道沿河岸岸壁开凿,陡险处,崖壁上凿孔打木桩,铺圆木,再用石块砌筑路基,上铺石板,为古代由岷江上游西行通西部各部落的交通要道,清代称“威保大路”。
岷山道从成都平原出发,沿岷江河谷而上,经茂州(今茂县)至松州(今松潘),这段正好与松茂古道重合。
到松州之后,分两路,一路沿松(州)洮(州)路,西北出黄胜关,沿今若尔盖县东部包座河谷北上至甘肃境内,经迭部县(叠州)至临潭县(洮州),或向西与唐蕃古道相接,这条道在唐代为川茶输藏的茶马古道干道。而另一路,从松州北上翻甘松岭(弓杠岭),经扶州(今九寨沟县)进入甘肃南部。
西域的吐谷浑、柔然、白题、滑国等与中原王朝遣使往来,也多是从岷山道至成都,然后再沿长江到达中原等地。如《南史》中便有“时西北边远有白题及滑国遣使岷山道入贡”。
到晚唐时期,绢马贸易逐渐被茶马贸易所取代,岷山道驮背上的物质才由蜀锦变成了茶。
从古蜀移民迁徙道,到导江灌口集散地,从养蚕,丝绸之路,经过的人多,日益增长物资需求增大,从简单交易,狩猎与食物物换,到多种等价交易,形成了蚕丝、丝绸交易,山货与谷物,以及石制品,青铜金银交易。这里形成陆地口岸,穿梭人群增多,街道店铺密集。以及社会变迁,人类之间为了争夺控制权争斗战争,形成调兵遣将,道路修缮和改道,战争军需物质供给,形成集散地,成为主要集散地。
茶马互市,唐人封寅《闻见录》中记载“往年回纥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这为茶马互市皱形,逐渐形成一种常太,才现政府的政策。唐代导江县(都江堰市)西北的蚕崖关,就设立了茶叶市场,才将蚕崖关改为为“茶关”。导江县(现聚源镇)又专门设“博马场”,这样就形成了以灌县(都江堰市)区域的贸易中心。古人这样描绘:“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从川西缘边藏族商人每年市马可得二十万斤茶叶”。
北宋开国之初,由于与少数民族关系紧张,曾经严禁茶叶输往边地。“祖宗时,禁采边地卖茶极严,自张松大驰永康之禁,因此,诸番尽食永康之茶”。在宋初统治者把茶叶作为对少数民族施压的一种手段。宋代的永康就是现在的灌县,张松大弛永康茶之禁,灌县的茶叶,开始成为川西北兄弟民族饮用的来源之一。北宋初灌县的茶叶很多,不仅有许多专业茶园,还有不少官营茶园,如青城茶场、味江寨场、导江县场、永康军茶场、蒲村茶场等,其产量可使“诸番尽食”。管理茶场的官员和头马的管员,各属一司,互不相辖。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神宗赵填,听从了群牧判官郭茂恂的建议,并将茶业买马并为一司,专司以茶易马,定为茶马司,永康军没设置茶马司,但设了管理员,称为员司。
元符末(公元1101年)程之邵以蜀产之茶与川青高原的少数民族进行交易,没用多长时间,便获得战马万匹。北宋之末,战乱频发,战马损失极为严重。程之邵控制有兄弟民族“食肉饮酪”需求,主张严禁茶买卖,以茶博马,果然收到了良好效果。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从关帅古之请,令四川宣抚史支茶博马。绍兴五年,已经在永康所属威,茂诸州设置茶场马场”。
宋代支撑茶马互市的茶叶,一部份依靠官营茶场的“官茶”,大部份依赖对民间的“税敛”和采购,主管茶马互市的茶马司,也担起负责民间茶叶的统购。元、明茶禁略有所放开,茶马互市不完全限于官方,也允许商人贩边茶易马,但也受一定的限制,不能随意买和卖。
清初仍沿旧制,置茶马司,以茶博马。到雍正时,情况有所变异,除以茶博马外,并在益、文、黎、雅、茂、永康军均设马场,招徕番马,用银钱布帛来换马。也允许少数民族以银钱和其它土产来换茶和买茶,茶禁又进一步开放。
据彭州知府吕陶在《净德集》中记载:“本州导江县(今都江堰市河东地区)蒲村、堋口、小唐兴、木头等镇各准茶场。司指挥尽数收买茶货入官并已施行,民之大弊大率均一。惟导江县一处尤为切害。盖缘本处是西山八州、军隘口,自来通放部落入城博易买卖,其蕃部(少数民族各部)别无现钱交易,只将到椒、蜡、草药之类于铺户处换易茶货归去吃用,谓之茶米。或有疾病用此疗治,旦暮不可暂阙……交子(四川官用纸币)所支既多钱陌又须亏折……永康军煕宁九年(1076),买获并税过客人茶货共132万余斤,比(煕宁)八年计亏9万余斤,比(煕宁)七年亏26万余斤,盖有亏以此,推之,则失䧟税赋诚有其渐。”吕陶向朝廷送的奏章中,讲述榷茶制的弊端和茶马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但,从中可以读到几条信息:一是导江县内有蒲村、堋口、小唐兴、木头等镇各准茶场,能自己生产茶,由官方收买;二是导江县地处川西北少数民族出入汉区的的关口,来自少数民族进城进行茶马交易固定场所之一,茶马交易最为活跃。三是川西北牧区少数民族将茶称为茶米,对茶的依赖性很强,占据了牧民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四是在永康军(辖地约同于今都江堰市)交易上交茶税的茶叶数量巨大,煕宁九年为132万斤,七年为158万斤。每年有如此大宗茶叶从永康军送往川西北地区;同时,有大批马匹、牦牛和药材等从边外进入永康军,发往成都。
灌县(都江堰市)西北边地少数民族接壤聚集地,茶、马交易,番人将牲畜、皮货、山药(鹿茸、麝香、贝母、虫草、鸦片)、山货(虎、豹、獐、鹿等野生动物皮毛,花椒、蘑菇、苹果、核桃、胡豆等)用马驮运到灌县,换回盐巴、粮食和茶叶、烟叶、布匹、铁器,瓷器、五金等的交换,多在每年秋、冬进行。最初,少数羌藏民族,多结伙成帮,驮运山货药材、皮毛等只能在指定的西门外风栖窝一带驻扎,然后进行茶货交易,后来随着民间商贸的兴起,商人们在灌县(都江堰)城关设立了骡马栈、货栈、交易的方式也有了变化,少数民族的马帮驮队也能进入城区,销售量增加许多,动辄就是数百担茶。从此,一条由以茶博马开始的商道,转化为一条具有各民族互通有无,促进民族友谊和经济发展茶马古道,形成了两条“茶马古道”:一条是起点为有“小成都”之称的灌灌县(都江堰市),从玉垒关经龙溪娘子往草地松藩全长近700里的“松茂古道”。而另一条则是以青城山下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太平古镇为起点,经青城后山泰安寺,翻越大火地,再由水磨通往威州(即今天的汶川)、茂县、松州(即今天的松潘)、大小金川的茶马古道。
清末明初,作为茶马古道进入藏羌地区水陆交通枢纽的灌县(都江堰市)城仍然是繁华异常热闹非凡。城里仅经营“边茶”(亦称“马茶”)的商家就有“何记丰盛分号”、“严记义合全号”、“马记本立生号”,继有“聚盛源号”,时称四大茶号。民国初期经营尤盛,后历经战乱灾害,渐趋衰落。民国25年(1936年)后,川帮继起,走松茂茶马古道的有裕国祥、利民、祥福、康民、庆福等茶号,走理县小路的有恒丰、德厚长、昌隆永、辰丰云等。边茶销量在5000担(1担400斤)上下,最高年近10000担。
民国时期,经营细茶的有大同春、大同庆、复兴、清和、雷远记等茶号,年销售量在1400担左右。
灌县境内不仅集散地,还是茶的生产基地,生产三种茶:方包茶,圆包茶,砖茶。
方包茶:生产茶的有蒲阳镇的玉顺久记、玉川唐记、吉安苟记三家茶房,向峨的苟银章茶房、任家茶房,中兴上元宫的裕兴和茶房,白沙韩家坝郑姓、石厂湾丁姓、河街子贾姓、沙湾董姓等。每年春季由茶园管园师向园户包园采购。摘春茶后,及割下茶杆,晾晒初干,成捆堆放。也有用火炕烘干,其品质居上。至秋冬之交,雇工采制、炒筑成包,然后向县城茶号运售,其包茶园遍及灌县产茶各乡及彭县的一些茶乡。同时,马立本号在龙溪设有宽大厂房,自有茶山,采制伏季炕茶,制成本号名牌方茶。丰盛号、义合号也在龙溪租有房地,包园采制,分别打印专门牌号,而善庆园、龙头山、苟吉安,其价高于一般方包茶六成以上。1939年设立,1944年停产的“中国茶叶公司灌县实验茶厂”年加工边茶8000担,多数就是方包茶。
圆包茶:又名木鱼子茶。所用茶杆较方包茶更为粗老。主产地在安县、曲山、平武等县。灌县曾有短期制造,至民国二十九年停产。
砖茶:始见于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郭继藩为茶谱跋语“青城之为产茶区······阶平唐君永泰创制雷鸣砖茶,他人不能为,即为之亦不肖”的记载。
民国三十年(1941年)中茶公司技师邱瑞菊来灌县始试制黑砖茶销苏,旋以运输困难停制。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山西人王虎山和周姓茶商在灌县北门外试制茯砖茶成功,打官商“马兴盛”牌号。复兴茶号及灌阳苟、贾、唐诸家茶房亦曾制造,岁约1000担。
灌县(今都江堰市)除了制茶,还收集来自绵阳安州、什邡、彭州,南自崇州、大邑、邛崃等地的边茶,销往茂县、松藩和理县、金川等地集散,并从陇右都护府(今河西走廊)销往西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边茶,为“西路边茶”。灌茂松古道长期为沟通内地与边区的商贸做出贡献,宋代川茶年产达3000万斤,主要是由南路茶马古道雅安和西路茶马古道灌县输入边区的。
民国版《灌县志》载:“清时,边茶于夏初采伐,名刀子茶,邑境岁约千余包,余由邛、蒲、崇、彭等处采买,岁约2-3万包,行销松(藩)、理(县)、茂(县)、懋(功,今小金县)诸夷境,约值30余万元。其初无专商,清雍正间,始奏准立为两岸,较南岸(打箭炉一带)少而茶品过之。先承办者皆邑人,有何、董、贾、苟、余、王诸姓,各有引章。后渐租出,嘉庆间,陕人焦氏租引,开设信兴公。至光绪十八年(1892)歇业。转租与鼎立元,至光绪二十九年倒闭,由裕国祥承继。今已由灌移住松潘,与其地之聚盛源及二三小号,均系川帮,在灌城开引设号者。咸、同间先后有何丰盛、严义合、马本立三家茶引,清时由户部给。民国由财政厅给,不设专商”。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来灌县考察的英国摄影家伊莎贝拉·伯德女士,在她后来的专著《扬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区》一文中说,当时,灌县约有22000人,并不是一个富庶的城市,郊外富人的私宅不多,主要产业是草鞋制作,船可以从灌县、成都或江口到达长江。但它却是一个异常热闹的城市,作为与北方藏族的一大贸易中心,在冬天达到高潮,多达500人的藏民牵着牦牛,在城墙外扎营。藏民以羊毛、毛皮、皮革、麝香、鹿角、大黄和许多其他药品交换茶叶、黄铜器、少量的丝绸和布……她认为:“它是中国地理位置最佳的城市。”
清末民初,灌县、汶川、茂县和松潘四县,从事驮运牲口有1200头之多,每天有400多头牲口和庞大的背夫队伍行进在这条古道上。
灌县人王元辉在他的《九十回顾》中,对松茂古道有这样的描述:“一群一群的牦牛,一串一串的骡马,一批一批的背者、挑者、抬者……不断地在这条弯弯的小道上来来往往(牦牛有来无往),相当拥挤”。灌县城区内外店铺林立、繁荣兴旺、商贾往来、不绝于斯。
灌县这个地方,就成“搬不空的灌县,填不满的松潘”。可以这样说,松茂茶马古道,最为彰显,热闹非凡,商贸的繁荣。
2023年7月22日星期六都江堰
作者:
左显成(1947.6— ),男,资中县人。1964年参加水电建筑施工,1978年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地下建筑毕业,在水电十局教授级高工退休职工,现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自费出版有长篇小说《我要成家》,《浓浓校园情》业已完成长篇小说《大山深情》和《花蕊夫人》等作品。还写有诗歌和散文作品,发表在《西南作家》杂志、《中国诗歌网》、《人民网社区论坛》、《当代文学艺术网》、《四川文学网》、《麻辣社区四川论坛》、《美篇》。编著的《人民心中毛泽东》。
通联:都江堰市外北街408号, 邮编:611830. 电话18200569415,电话微信。QQ号593505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