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乃群:河北邯郸人,现为河北九如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邯郸市平调落子研究会会长。
2009年被邯郸市委、市政府授予“支持邯郸文化突出贡献奖”;2009年12月,被河北省文化厅授予“梨园知音”荣誉称号;2010年5月作为文化部特邀嘉宾出席了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企业家,为了拯救和保护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家乡戏——平调落子,毅然投资十多亿,甚至不惜倾家荡产!他是什么样的人?

的确,在很多人看来,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企业家,却在操办着一件与他的身份和职业毫不相干的事情:自筹资金十多亿,不求任何回报,为了全面拯救和保护已经濒临灭绝的家乡戏——平调落子。说起来,这个故事真是神话般奇异,却又石头般真实!
太行山连绵千里,纵贯北国,号称“中华之脊”。
浩瀚的大山褶皱里,馒头状高高低低的山岭和蜂窝状深深浅浅的山坳,宛若只只温厚的佛掌,抚佑着祖祖辈辈的山民,连同他们的苦难和梦想,发酵成熟了神秘玄微的山区文化。武安县位于冀、豫、晋三省交汇区,富含铁矿,商贸发达。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里,山民们在祭祀、敬神和婚丧仪式上顺口咏唱,抒发哀乐之情。口耳相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腔调,这就是平调落子的前身了。
据专家考证,平调落子起源于明末清初。准确地说,平调和落子是两个不同的剧种,前者属于梆子腔系,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角色行当齐全,尤以红生、小生、旦、大脸为主角的大戏居多。后者原名莲花落,由民间流行的“花唱”演变而来,板式有慢板、高腔、娃了、悲腔、迷子等,极具口爵化说唱特点,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和生活动作融于戏中,载歌载舞,幽默风趣,最易表演家庭琐事和男女爱情的小戏。由于同根同源,多年来亦同班同台演出,所以统称为武安平调落子。
数百年来,武安平调落子在这个三省交界的特殊地域顽强地繁衍着,经过无数代民间艺人的总结和升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拥有了300多个保留剧目。
一个地级市诞生一个剧种已经实属不易,而作为县级市的武安竟然拥有两个,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特别是其主要乐器二弦、轧琴,还有“换眼球”、“换髯”、“耍牙”等绝技更是独一无一。建国之后,梅兰芳、曹禺等戏剧大师曾多次专程前来考察学习。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更是数度调看剧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1948年,郭乃群出生在武安县洪山村的一个梨园世家,父亲是平调红生,母亲是落子小旦。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夫妻两人为主角组成的“洪生平调落子剧团”游唱三省,尤以父亲郭小生最为驰名,人称“郭大旗”。
父母多么希望他能继承衣钵啊,可郭乃群天生喑哑,五音不全。虽然没能走上演艺之路,但平调落子优美的旋律却深深地嵌刻在了他的心壁上。
“文革”的风暴骤然而至,家里珍藏的戏服被烧毁,锣鼓被砸烂。平调落子像一个精致的青花瓷器,碎裂了,深埋在寂寞的大地里。
接踵而来的是商品经济时代,所有的锣鼓为经济而鸣。传统的戏剧在边缘化,绝大多数剧团解散了……
几十年过去了,身怀绝技的老演员相继谢世,一个个传统剧目失传了。平调落子,渐渐成为大山稀薄的记忆。
1995年,郭乃群父亲去世。临终时,老人把自己凭记忆抄写下来的几个失传的剧本交给他,并嘱咐用一套戏剧衣冠和乐器为自己陪葬。
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是目前仅存的平调落子国家专业院团,汇聚了该剧种各类顶尖人才,但自从走向市场后,难以为继。往日声名赫赫的艺术家为了生存,不得不到葬礼上唱丧歌,去家宴上唱堂会。虽然平调落子己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演出市场仍然几近于零。
2007年12月,剧团准备排演一台筹划多年的新剧《黄粱梦》,因为缺少30万资金而无奈,听说郭乃群的故事后,便来请求赞助。谈起剧团的窘况,团长贾平安不禁潸然泪下。
郭乃群怦然心动,心底猛然升腾起一种垂天挂地的悲壮。他想起了童年时铿铿锵锵的盛况,想起了父亲临终前淋淋漓漓的泪眼,想起了平调落子将要在这个时代断绝的悲惨现实。但是,如何拯救这个剧种呢?如果仅靠日前这样小打小闹,根本改变不了命运。必须依靠专业演员,大手笔、大制作、大震撼,才能打出去。京剧原来不是地方戏吗?豫剧、评剧、黄梅戏不也都是地方戏吗?正是有了代表性的精品大剧,才具有了全国影响。
只是他仍然没有想到,一切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九如实业、洪生梨园、靠山酒店、乃群山庄、乃群收藏馆、平调洛子博物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真实故事将陆续展开,记录他的精彩人生,展现他的艺术梦想……


郭乃群的发展目标:
打造北方最大的私人文博收藏展示体验中心:集文博、非遗、田园、农耕、山水、旅居、乐园、康养、教育于一体。

图文//明军 审核//超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