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董素印,江苏省射阳县人,大专文化,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市级网站特约编辑,从事新闻宣传、党委秘书、新闻采编、党史研究、政务服务等工作三十多年,近三百万字新闻、文学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各级媒体采用,百余篇(档)作品获省委宣传部、新华报业集团和江苏省广电总台等单位表彰,编辑的《射阳新闻》连续五年受省广电总局表彰,获评首届鹤乡文化英才,入选《中华文化人才库》。现供职于射阳县行政审批局。

夜宿苗寨“吊脚楼”
文/董素印(江苏射阳)

在多山、多瀑布、多峡谷、多溶洞、多溪流的贵州高原,有“地无三尺平”的说法。崎岖的地貌衍生了奇特的建筑:其后半部分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前半部分以木柱支撑,形成吊脚柱,当地人称之为“吊脚楼”,这是崎岖不平的贵州高原山区特有的古老而生态建筑形式,属于传统民居;吊脚楼分为半吊脚和全吊脚两种形式,一般有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
苗寨“吊脚楼”倚河而建。放眼望去,依山傍水,横穿苗寨的河叫做西江河,流经苗寨全境,是贵州省的主要河流之一,西江河以贵州省的西江县为源头,流经西江、贵定、绥阳、榕江、桐梓、罗甸、瓮安等地,最后流入黔东南苗族自治州的沙湾水库,是贵州省最大的河流,也是中国大陆最长的河流之一。西江河将千户苗寨一分为二,西江河两岸“吊脚楼”群鳞次栉比,层叠而上;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四面环山,重连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西江河岸是一片田园观光区,鳞次栉比的梯田和“吊脚楼”群与西江河这条环绕苗寨的“玉带”相辅相成,与河上的八座风雨桥遥相呼应,一同构成了千户苗寨的一幅美丽画卷。
苗寨“吊脚楼”别有风味。苗族吊脚楼上层工艺复杂,做工精细,下层随地而建,很不规则。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苗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依山而建,又连绵成片,气势磅礴宏伟,形成了最具特色的苗寨风格,背靠青山,脚踏玉带,一水环流的景色;是在山地条件下极具特色的创造,这些充满民族文化气息的传统建筑,为苗族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激情动力。苗族吊脚楼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苗寨“吊脚楼”夜色迷人。那天在赴千户苗寨的途中,听导游说今夜将在吊脚楼住宿,心里很是激动,因为早就听说过并向往着苗寨“吊脚楼”。大巴车环绕盘旋的山路,不知拐过多少个弯,绕过多少个山头,到了苗寨牌楼前已是掌灯时分,零零星星的灯光从远近的吊脚楼内放出,如散落天空的星际,将这处大山里的古老山寨映衬得绚烂多彩。进入山门,乘车约五分钟,来到了苗寨广场,跟随导游沿着西江河旁由一块块尺方左右绘制各种图案的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步行走向驻地。这是千户苗寨较为热闹的一条街。苗寨的餐饮酒吧、咖吧、夜排档、小吃、饭店和其他各类琳琅满目的商铺基本都集中在这条街上;西江河与古街并行穿寨而过,两边是棕黄色的木质吊脚楼,潺潺流水声与两岸吊脚楼里荡漾出的此起彼伏的阵阵芦笙和悠扬歌声,汇聚成欢乐的海洋。视野中华灯初上的苗寨,万家灯火开始从山下的店铺一路蔓延至山顶,一串从吊脚楼内摇曳的迷幻光柱,在西江河水的映衬下,生生将苗寨的夜晚妆扮出火树银花不夜天。漫步夜色古寨,吊脚楼间不时惊现飞阁重檐的鼓楼、气宇轩昂,攒尖、悬山、歇山楼顶,造型各异、层层叠叠,鼓楼杉木凿榫,瓦檐上的雕塑彩绘将自然造化描摹雕琢再现;古街两旁的吊脚楼玲珑古朴,被灯光勾勒,晕染得金光灿灿。间歇出现连接西江河两岸的风雨桥上,对对红男绿女幽会对歌,纳凉休闲,在桥下波光粼粼河水照射下,倒映着苗寨仲夏夜的怡然时光。
苗寨“吊脚楼”美食诱人。苗寨传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罗圈”的说法。尤其是美食酸汤鱼更是苗寨招牌名菜,难得到此一游,自然也得入乡随俗,从古街找到一家吊脚楼坐下,静静地品尝一下苗寨美食酸汤鱼的美味。这道闻名四方的名菜造型实在朴素,简单的小锅盛着红彤彤的汤汁在酒精小炉上炖着,新鲜的鱼肉在沸腾的红酸汤内翻滚,酸爽的香气瞬间扑面而来,鱼的鲜味顿时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充满整个房间,趁热夹起一块细嫩的酸汤鱼肉,蘸上一点特制的辣酱蘸料,细腻的鱼肉被浓郁的酸辣香味包裹着,迫不及待地一口吞下,从鼻尖到味蕾,先酸后麻再辣,以后每咬一口都能感受浓郁的汤汁,辣而不燥,反而混着酸爽的口感和些微的麻,所有的滋味在舌尖跳跃,贵阳特有的焦辣回味无穷,令人着迷。
观赏了夜景,品尝了美食,便回到下榻的“吊脚楼”休息,从夜色阑珊的古街的一个小巷左拐,拾级而上,大约走过三四排“吊脚楼”,便来到了我们的住所——一间并不起眼、但室内装潢十分精致的小屋。在车上就听导游说“吊脚楼”内的空间比较狭窄,进入房间后觉得的确如此:室内除了摆放一张我们预定的双人大床,其他设施虽然俱全,但空间的确很窄,处处只能走下一个人,就连洗澡间、卫生间、洗漱间,也只能同时容纳一人,没有任何余地。尽管如此,但夜宿“吊脚楼”总觉得别有风味。
有诗云:“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乡美尽收。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作梦也风流。”简单洗漱完毕,躲在舒适的床上体验着吊脚楼的风流,回味着苗寨的所见所闻,不禁觉得贵州千户苗寨就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其历史悠久、造型美观、结构独特,具有较高的民俗文物价值;难怪苗寨因而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当之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