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兴
爱黄陂土地 塑黄陂形象
——浅谈黄陂历代官员廉政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的儒家思想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代为官为宦者,特别珍惜廉政的名声。名贵千金,品重如山,不为铜臭毁了自己的前程玷染祖宗,影响后人。清廉为官、爱民如子等做人为官清廉文化,在黄陂这块土地上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成为黄陂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本文就从就从黄陂历代为官者清廉自守的感人故事入手,阐释在黄陂为官者清廉爱民的五种境界。
一、抱守清贫是一种境界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古代的读书人都是通过科举走上入仕的道路。十年寒窗苦,非今天所能体味。尤其是农家子弟,他们成长的艰辛和生活环境,很少出现蜕变。以清贫励志,成为人生轨迹的惯性,成为为官入仕的一种理想追求,创格古今完人的思想境界,是读书人做官的一种操守。
黄陂人黄霸在汉宣帝时担任颖川太守,已经是厅级官员了,仍过着俭朴的生活。每日粗茶淡饭,衣服破了补了又补。有一次,同僚来拜访他,看到桌子上放着稀粥和咸菜,笑赠雅号:“稀饭太守”。他说:稀饭为清心,咸菜不忘自己是苦根。后来,平反夏侯胜案有方,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平时在家,依旧穿着补丁的衣服。
袁式在晋时任武陵王咨参军,司徒崔浩每有草稿作出,经常拜访求救。见其居住的是土砖茅庐,柴门透风,屋顶漏雨,很是过意不去。每欲替他另盖新房,均被婉言谢绝。其廉洁奉公,保持本色,当时人都很敬重他。
宋淳佑年间,福建人缪旭在黄陂做县丞,平夷了匪患,客死在任上,无钱安葬,同僚们与乡绅纷纷捐款。当地农民主动请缨,扶棂让其魂归故土,一时让人感激零涕。
据盘龙城《刘氏宗谱》,明洪武二年 ,江西吉水人刘拱宸以贤才荐黄陂知县。在任七年,性廉洁,家无储蓄,以老乞退,贫不能归,遂安家于黄陂县西南。他便成了盘龙城地区刘氏宗亲始祖,刘老湾有一副对联:“吉水状元府,陂城知县家”。土民纪其善政,罗列了十二条,刻在石头上,以志不忘。
刘拱宸的五世孙刘璨,在天顺年间,由庠生膺荐为陕西督盐正史,这是富得流油的美差。可廉洁不名一钱。正德年间奏勘灾荒,以劳瘁卒,客葬在庆阳北门,可谓:“一门廉吏,五代清风”。
把守清贫需要讨出代价,包括家人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虽不乏这样的典型案例,但毕竟是凤毛麟角。正是这样的少数,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魂与脊梁。走出去的黄陂仕,走进来的外籍官员,成为黄陂古今的烫金名片,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与标杆。
二、看淡金钱是做人的本色,做官的底线
自古以来君子远财货,重义轻利,也是入仕的根本。用道德的良知来约束自己,用二程夫子的话说“絕人欲”在而自律。在金钱面前,考验着人性。如何战胜欲望与贪婪,需要有超常的自律和高尚的自我修养。做清官的同时,也需要贤内助的奉献与牺牲,成就丈夫的辉煌,家庭的荣耀。
刘拱宸担任黄陂县令期间,乡民郭俊英犁地意外获得了一大缸黄金,便以三斤十二两上进给他,却被正色谢绝。郭劝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冥冥中笑纳何妨”?刘说:“收你一文,我不值一文;收之片刻,却抱憾终生”。他的妻子知道,即行跪拜礼,以示祝贺。
据《黄陂县志》记载,周恒祺任漕运总督,督署主管财务的道员以30万两白银例行馈赠,他拒收,嘱存入库中,备作国用。他说:做官多年,官囊已够生活。财产愈多,愈易助长子孙墮落,有害无益。
黄陂蔡榨人徐国彬,在民国元年,曾任荆江堤工局经理,他力革旧习,改变堤瘦官肥的现象。十二年间,他拒收各种贿赂,拒领名类补贴,尽可能节省开支。做到款不虚糜,工归实用,堤身日臻巩固。从民国元年至民国四年,,他往返217里长堤达130次以上。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对险象环生的万城大堤,深入查勘,细心咨访。每届伏秋汛涨,没日没夜在大堤检查是否存在隐患,督促抢险。常常自掏腰包,招待工程技术人员。时人在二郎门与七里庙险要地段,为之立碑纪念,以后彰其负责,实现年年安澜的业绩。民国政府曾授予六等嘉禾章、二等河工奖章。
盘龙城人刘凤章为人正直,对钻营升官发财者深意痛绝。常谓此坏风俗、恶习惯,根深蒂固于人心,实为国家最可悲哀之事。他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黎元洪任民国总统聘为总统府咨议,恳辞不就。总统府照例每月发给薪俸300元大洋,亦坚持不收。这在今天很多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这正是贤人与凡人不同之处。贤者不受嗟来之食,也是精神情操优劣的分水岭。
抗日战争时期,研子杨保易湾走出的杨学诚,担任鄂中边区特委书记,押解两麻袋银元到边区。途径故里,回家看望母亲。当时农村正值春荒。弟弟见他回来,一触麻袋,大喜过望。他说“一个银元也不能动”,到屋里拜过母亲,说明情况。老娘深明大义,让他赶快走,等湾里人挖野菜回来,人多嘴杂,就麻烦了。他只得就地一拜,噙着泪水而去。
在金钱面前不动心,在巨额资金面前不动摇,超然物外,才算得真正的清官。唯有眼睛明、心灵清的人才能做到。文官不爱钱这个基本点守住,才能为百姓办事,逐步迈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
三、关心黎民疾苦,热心公益事业的官德
孟子的“民为上,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成为千百年来为官入仕的信念。忘我工作,献身于公职,热爱投身于公益事业,付诸行动,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芒。他们的名字,永远留在黄陂这片土地上,树立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前面所说的洪武二年黄陂陂知县刘拱宸,在当时文庙坍塌的时候,即率先捐出薪俸,同僚广文、周贤等人也相继合力襄助修复。在二程坊得其裔孙叫祖川的人,令其守护。作为一项惯了例,从自己的薪俸中拿出一部分办学堂,训课仕子,一时人文蔚起。
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人邵大业,在雍正癸丑中举为进士,出任黄陂知县。乾隆二年,黄陂大水冲堤,东寺畈、理林等处一片汪洋,民居大半被淹。邵大业登城四望,沉痛不已。他一面组织人抢救被淹的百姓,一面捐出自己的薪俸赈济灾民,使受灾地区重现生机。未雨绸缪,他还捐款修筑毛清河等堤1138丈,预防水灾袭击。当地老百姓为纪念邵大业,称为“邵公堤”,并立碑纪其功德。在黄陂任上,每积政德,乾隆皇帝曾称赞他“洁己爱民”。邵大业在黄陂任职期间,生有两个儿子 ,分别叫“大小黄陂”,可见他对黄陂有深厚的感情,将黄陂作为他的第二故乡。
浙江平湖(今钱塘县)人韩惟庸,嘉庆甲戊进士,任黄陂知县,主持修文庙,建立考棚。辛卯壬辰二年大水,灾民无家可归。韩即捐出薪俸,专设粥厂,按时分点,不让饿死人。因政绩累累,擢升武昌通判。子季海、季德协助父亲关心民瘼,多有建树,分别擢汉阳府经历、德安府通判。
黄陂人蔡完,嘉靖年间进士,初任兰溪令,以贤能体恤弱势群体而感人。他经常访贫问苦,深入农家,了解民情,倾听下面的声音。他总抱着一个怜悯,接济困难家庭。他有一个耆好,倡导捐资助学,用自己的薪俸,扶持农家子弟读书。每逢佳节,他送上慰问金到孤寡老人手上。调任时百姓请留,朝廷朝为御史,赫然闻名遐迩。死后家庭无积蓄,仅存匹绢,幸得同官相助,始得以入土为安。
以功勋卓著,被同治封为“振威将军”的山东总兵王正起,发迹后热爱家乡。他仗义疏财,慷慨解囊,捐田100担,成立“香芹局”,专为贫苦的仕子生员提供进州府、省城考试费用,还经常资助寒门学子攻读搏取功名。
辛亥首义元勋、曾担任过黄陂县长的潘正道,经常走访贫困山区,用家庭的祖业接济无依无靠的老人,送米送柴送油,让人感动不已。对那些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乡绅恶霸,给予严厉打击。让普通入能够扬眉吐气,有尊严的生活,传为美谈,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曾在黄陂担任过县长的先贤们,他们深深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人民。在先一个百姓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及时解除了脸上的愁云惨淡。这种古道热肠,得到的是人民的称赞,让后人高山仰止,比起那些贪官是天壤之别。
四、毛泽东时代的民主监督 严惩腐败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民主是反腐败倡廉的新路,“这条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他的这一观点,体现了辩证统一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时期内,黄陂贯彻毛泽东的指示和中央精神,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的“三反运动”。整肃吏治,严禁干部贪污受贿,雷厉风行力度空前未有。
建国初期,特别注重防渐杜微。一经发现,严惩不贷,黄陂某粮库负责人因私挪用了760斤粮食被检举,查账属实,判处死刑,召开公审大会枪决。这件事,在干部中震动很大。
严肃财经纪律、制度,堵塞个人情感关系漏洞。商业局有位女出纳,未经批准,私自借人400元,查出问题,开除公职,判处有期徒刑四年。这类案件,闹得满城风雨,让人不寒而栗。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干部驻队,在农民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按规定每餐付一角五分钱,四两粮票。桌子上不得有鸡蛋、鱼肉、豆腐之类的美味佳肴,否则,按价补偿,并通报批评。
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化肥都得凭票供应。群众找点关系达到自己的要求,便送点鸡蛋之类的物品表示谢意,办事者诚惶诚恐的付款。干部接受群众请吃,往往都要按餐饮标准悉数退赔。
小事儿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笔者听一位退休老干部回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位局级干部因带一袋红苕,搭乘汽车站便车,结果受到降级处分。有一位领导干部在食堂吃饭,炊事员在众目睽睽之下,多打了几片肉,他连忙说:“做不得,做不得”!赶紧退去。
时代列车的惯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初。时任武汉市副市长的辜胜祖,回到黄陂老家,村委会热情接待,他照例付给了160多元的招待费。
出于爱护,不让大家栽跟头。频繁的运动,把干部整怕了。一旦检举出来,将面临灭顶之灾,人人如履薄冰,谁敢越雷池半步?
五、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政治地标所诠释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执政党在三年自然灾害战胜困难的精神,在于艰苦奋斗、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增加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夯实与人民群众的基础,在关键时刻,患难见真情。1954年12月,朔风凛洌,一次降雪达80毫米,气温降至零下十二度。黄陂县党政领导连夜紧急动员,抽调干部276人,组成62个小组,分赴农村送粮、送柴、送衣被到村湾。组织应急建筑队、医疗队,帮助修房补漏,免费为农民巡回治病,安全过冬。这一年,没有冻死1人,没有饿死1人,使人民看到共产党执政的新气象。
共产党的干部,在危险时刻冲锋在前,率先垂范。1954年的特大洪水,县委委员、县人武部长王金昌,带领4000多名县区干部和群众,日夜鏖战在民生大堤。8月28日,外湖水位涨到29.56米,6级南风推波助澜。一个浪头袭来,堤坝多处立见一个大垱。300多米的长堤严重脱坡,堤身在颤抖,情况十分危急。王金昌不顾个人安危,首先跳下水中,干部与群众跟着跃入,肩并肩、手挽手,筑成一道道人墙。经过长时间拼搏,大堤转危为安。
洪涝约伴,竟然接踵而至。1955年6月下旬,特大山洪突袭,长轩岭水位达36.22米。王家河区委副书记李金焱没日没夜,顾不上吃饭,带领干部抢救落水群众。在抢救过程中,他头顶小孩,腰背老人,在齐腰深的水中转移受灾民。长时间的劳累,精疲力尽,当他救出最后一个人时,倒在水中,献出了宝贵生命,塑造了共产党基层干部的光辉形象。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到七十年代尾期,黄陂的干部,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经常驻队。上至县委书记,下至普通干部头戴凉帽壳,脚穿解放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晒得一身黑。长年累月在农村,了解社员生产生活情况,倾听农民呼声,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那时候,公社干部有一辆旧自行车公用,都已经是一种奢望了。就连县委班子成员,也只有一、两辆老式的吉普车,根据工作需要,临时调剂。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灌溉工程,是艰难岁月的代表作。1977年秋冬,在滠水西堤改造中,年近半百的县委书记李玉山,把行李搬到工地上,住在草棚中。率领干部群众披星载月、餐风宿露,日夜奋战达100余天。按设计标准完成了主体工程任务。创造了黄陂水利工程的奇迹,也创造了黄陂干部艰苦奋斗的天方夜谭!
从汉代的黄霸、唐代的木兰到宋代的二程,在黄陂这片这片人杰地灵的山川上,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刘拱宸、刘璨、周恒祺、徐国彬记录了本土人的清廉,树立了黄陂官场风清气正的典范;邵大业、韩惟庸、李玉山等虽非黄陂人,却在黄陂留下了“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囗碑”。
各代的《黄陂县志》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课,激励后人对照一下镜子,不留遗憾,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继承先辈们的光荣传统,红色印记的足迹,在道义与欲望的选择中,不要迷失自己。
爱黄陂土地,塑黄陂形象!翻过履历,未曾愧对祖先、愧对儿孙、愧对自己!就是平头百姓,烂泥糊不上墙,让人戮背脊骨还有迟到的忏悔吗?
(本文曾录入2011年12月中共黄陂区纪委、黄陂区监察局《廉政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2021年12月31日搬家时发现,在手机上重抄过程中,作了若干修改)
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到政府部门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著有《中华大家庭赋》全书182万字待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