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齿间流淌出的文化
侯家赋
推磨,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出生的人是再熟悉不过了。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但当年弯腰弓背,手握磨辊、凸肚用力、使劲前拱的情形还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现在,每当提起或回想起当年推磨的情景和过程,很多人是厌恶至极,甚至有的咬牙切齿,怨恨连篇。可是,对于推磨,我却情有独钟。十几年的磨道生涯,无法统计转了多少圈,只知道转了十几年。
我的老家是原济南市平阴县旧县乡王古店村(1996年划归东平 )。从我记事的时候,我家就在坐南朝北的三间南屋里支着两盘磨:一盘是磨面粉用的“旱磨”;另一盘是磨煎饼糊用的"水磨”。两盘磨,是泰山的大青石做成,质地坚硬,是老爷爷用六斗红高粱换来的。石磨支在屋里,即使刮风下雨天,也能照样推磨。差不多每天都有街坊邻居到我家推面粉或煎饼糊,我家可热闹了。
我家平时不推磨。推磨的时间都是在星期六的晚上或者星期天一大早 ,因为这两天,在外地工作的的爷爷和教学的父亲回家,有了壮劳力,才推磨。再说,奶奶也怕影响叔叔和我哥俩学习,所以,我家平时不推磨。
石磨的上层有两个磨锥子,推磨的人分成两组,通常是我和爷爷、叔叔为一组,叔叔在最前边,爷爷居中,我在最后,是因为我年龄小,个子矮,跟不上趟,还好磕头打盹,避免掉磨辊;另一组是父亲、母亲和哥哥,当然,也是父亲在最前面,哥哥在最后边。推旱磨时,奶奶在簸箩里箩面;推水磨,就是奶奶手执一把大铁勺,有节奏、均匀地向磨眼里添粮食。就这样,一家人分工明确,有条不紊的围着石磨忙活着------。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一进磨道,拿起磨辊,不是磕头打盹,就是头胀眼晕,手中的磨辊,经常掉落在磨盘上。奶奶为了活跃气氛,就建议我们唱歌、讲故事、猜谜语等等。伴随着石磨的团团转动,粮食缓缓淌进磨眼,磨齿之间就源源不断地淌出了面粉、面糊和各种各样的文化:
下面,我就集撷一些故事,说说我家的磨齿里流出的各类文化:
之一、爷爷给我们讲故事
每次推磨过程的开头,就是爷爷给我们讲故事。爷爷读过私塾,天文、历史、地理、古今中外发生的大事知道的很多、很多,脑海里记忆的故事也特别多。建国初期,爷爷又在县里交通局当干部,所以讲故事很有艺术,每个故事都会牵动着你的心,让你百听不烦,铭记在心。我至今还记得爷爷给我们讲的那些神话故事。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等。除了这些神话故事,爷爷还给我们讲《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武松醉打蒋门神”;《三国演义》里的“赵云大战长坂坡”、“关公过五关斩六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大闹天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
爷爷不仅给我们讲神话故事,最多的还是为我们现代英烈、先辈们的故事:像《林海雪原》里的杨子荣,《铁道游击队》的刘洪、《高玉宝》里面的“半夜鸡叫”“我要读书”;还有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小英雄雨来、焦裕禄、雷锋等等。爷爷讲的非常细致、动听,引人入胜,深深打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为我们全家每个人都驱走了劳累和睏意,更不觉得推磨枯燥无味、劳累至极。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文,每次作文,老师都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宣读,就是得益于爷爷给我讲的这些古今中外的故事。现在,爷爷讲的这些故事,我还铭记在心中。这些故事,我至今能讲的头头是道,并且经常讲给我的孙女听。 只不过是我讲故事,不是在磨道里,而是在城市家里的客厅里、书房里。
之 二、奶奶讲孝道故事
我奶奶虽然是小脚的家庭妇女,却称得上是“大家闺秀,书香门第”,老舅爷爷(奶奶的父亲)是位教书先生,从小就教奶奶识字。奶奶冰雪聪明,秀外慧中。八岁时,就能写文作诗,只不过是老舅爷爷封建思想太严重,不允许奶奶出门上学、做事,奶奶只好在家里“自学成才”。《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启蒙名篇,奶奶都背的滚瓜烂熟;《二十四孝》《千字文》都能讲的头头是道。
爷爷讲完故事,接下来就是奶奶开始讲《二十四孝》。奶奶的记性真好,每个孝道故事里面发生的年代、人物、故事情节买都讲得准确无误,不差分毫。像《老莱娱亲》《子路负米》《鹿乳奉亲》《亲尝汤药》《卧冰求鲤》等孝道故事,我至今铭记在心。
在奶奶的孝道影响和带动下,我家几代人都传承着良好的家风、家规、家训和孝道。从我奶奶说起,我家四代人都是众口皆碑的孝老、敬老模范。我奶奶一辈子是公认的好婆婆和“好当家”;我母亲今年已经91岁了,在奶奶的带动和影响下,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尊老爱幼,操持家务,是十里八乡公认的好媳妇、好婆婆、好当家。《中国老年报》《山东老年》《农村大众报》《中国妇女报》《齐鲁晚报》等多家媒体,都以《一颗敬老慈善心 成就健康长寿人》为题,对她进行了报道;我家多次被多家单位评为“五好家庭”“敬老爱老模范家庭”和“乡村振兴示范家庭”。这就是我家磨齿里流出的文化底蕴所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结果。
之 三、父亲教我们背诗词
奶奶讲完孝道故事,接下来就轮到父亲了。作为当教师的父亲,对古今中外的诗歌、词赋、文学名篇记忆的很多、很多。他就在磨道里教哥哥和我背诵诗歌、词赋。每次推磨至少背诵三首古诗和两首现代诗。《唐诗三百首》《宋辞精选》等等,我能吟诵好几百首,至今不忘。
到了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期,兴起了学习《毛主席诗词》的热潮。父亲就不教我们背诵古代诗歌、词赋了,改为学习、背诵《毛主席诗词》。我们深为毛主席那慷慨豪迈、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豪迈诗篇所吸引、所折服。《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沁园春·长沙》《七律·送瘟神》等近30首诗词,直到今天,我还能一字不差的背诵下来。现在,我哥哥是山东省济南市诗词协会理事,我也是平阴县彩虹诗社、峥嵘诗社的会员,就是得益于父亲在磨道里教我们学习、背诵诗歌分不开的。
之 四、叔叔领们唱歌曲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叔叔在平阴二中(东阿高中)学习,还是学校学生会的组织委员,他的组织和号召能力很强。叔叔喜欢唱革命歌曲。于是,在父亲领我们学习、背诵完诗词后,叔叔就教我们学唱革命歌曲。叔叔领唱的歌曲多事歌颂毛主席、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像《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红色歌曲,我都是跟着叔叔学会唱的。
叔叔领我们唱歌,有时还是带表演的。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推水磨煎饼糊时,叔叔领我们唱起了《北京的金山上》。叔叔心潮激动,眉色飞舞,一边高声唱着,一边还打着手势表演,忘记了自己在推磨,手中的磨辊一下子滑落在水磨的磨盘上。叔叔赶紧伸手去扶磨辊。谁料,磨辊溅起的煎饼糊立刻蹦到了叔叔脸上,给叔叔画了个“大花脸”,引得我们几个哈哈大笑,把劳累和困倦,都丢在了脑后,也把我家推磨的文化气氛和情绪推向了高潮。
之五、母亲给我们猜谜语
我母亲识字不多,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可母亲记忆力特别好。姥爷是位民间艺人,喜欢说书唱戏、猜谜语等。于是,母亲就跟着姥爷学习猜谜语,姥爷也非常支持母亲学习谜语。等到母亲18岁出嫁,母亲就熟练掌握了猜谜面和谜底的要领和技巧。只要看到或想到一样东西、一种事物,母亲就能很快地说出谜面和谜底。
记得我9岁那年的春节前的一次推煎饼糊时,母亲出了四个谜面和谜底:(1)两层石头一座山,上活下死两层盘。如果有人来拉它,它就急的团团转:谜底:石磨;(2)生来一个圈,还长麻子脸;样子不好看,能帮做针线。(谜底:顶针);(3)即有铁,也有铜,即有木头,还有绳;谜底:杆秤:(4)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扯破。谜底:大蒜。
等谜底揭晓后,我爷爷对这次猜谜语作了点评和总结。他说:月英(我母亲的名字)这次猜的谜语特别好,对我很有启发,对孩子也很有教育意义。石磨代表了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我们要学习和发扬石磨的这种精神:顶针虽然长得不好看,可做针线活离不开它。这叫天生我才必有用;杆秤是公平的,更代表着人心。做人就要像杆称一样,出于公心,不偏不倚:大蒜象征着一个家庭,相互团结,相互抱团,才会有力量,家和万事兴。爷爷的点评和总结得到了全家人的一致认可和赞成。
之六、我和哥哥比学习
我和哥哥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都是在动乱年代度过的。那时,学校不能正常上课,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我哥俩基本上没有真才实学,写出的文章不是语法错误,就是修辞不准。看到这种状况,父亲就利用星期六推磨的机会,给我哥俩“补课”。父亲从汉语拼音教起,汉语语法知识、如何修辞、如何造句、如何使用同义词、反义词、如何划分主、谓、宾、定、状、补等等。经过父亲半年多的“补课”,我和哥哥的作文才逐步规范,语文中常犯的一些错误逐步改正。在推磨的过程中,父亲经常给我们说一些句子,让我哥俩划分出句子成分,使我俩的语文成绩提高很快。我和哥哥还展开了比赛:看谁年年能能评为三好学生,领的奖状最多;看谁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最好。得到爷爷、奶奶、父母的大力支持。
为了让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语文成绩,父亲建议我哥俩学习汉语成语。这一建议大大提高了我和哥哥的学习积极性。那时,《汉语成语小词典》非常短缺。记得上小学五年级时,我们的班主任魏老师,有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我就向魏老师借了那本《汉语成语小词典》,利用课余时间,早起晚睡。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把《汉语成语小词典》里四千多条成语全部抄写了一遍,包括释义、典故、来源、用法等,共计4大本。现在,我写文章,选用词语能够得心应手,就是得益于当年推磨时,磨齿间流出的文化底蕴。我们哥俩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和认识:在校学习一星期,还不如在家推磨一晚上学的东西多呢。
等到我家每一位成员都在磨道里展示完风彩和技能,要磨得粮食也磨的差不多了。这时,奶奶就宣布推磨结束。随之,我家磨道里的文化大宴,也告一段落。可磨道里文化大宴、磨齿间流出的文化底蕴的喜悦,会久久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靠推磨吃饭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可我家推磨的情形、磨齿间流出的文化底蕴以及让我获得的收益,令我终生不能忘怀!
作者简介:侯家赋,男,现年66岁,济南市平阴县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现为平阴县老干部联络员、济南市、平阴县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每年在国家、省、市、县新闻媒体发表散文、诗歌、回忆录上百篇。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