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或者发躁
——第二届东楚禅诗创作研讨笔会的笔记
陈永祥
1.
去慈光精舍的路上,阳光普照。要是抬眼望,一弯弧度的七种颜色远在天边,早就画好了。
在慈光精舍里,读诗,斟茶,抚琴,我们都说,要有一场雨,缓缓地下就绝配了。
说了三遍。第三遍,雨就落了下来,刚开始小声,等琴声急速,雨也跟着急速。

2.
雨更大了。
惦念着的那尾木鱼,被两根线索牵挂在屋檐下。线索来回动,木鱼不动,风也更大了些,木鱼还不动。
最多头尾动,保持一个方向。
3.
读禅诗要静心,要调整好气息,甚至在读之前走下台阶,握一把长帚,清扫庭院,洒几滴清水。
读禅诗最好穿布衣。
4.
就像诗歌是被发现一样,禅也存在被发现的机缘。禅停在那里,不是等,发现和不被发现它都在那里,与禅本身无关。
发现禅,有突然和缓慢,两种方式的时间和速度本质上是一样的。
突然有了一种悲哀,因为发现者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替代物,一个替禅自己想要表达的载体而已。

5.
几年前,读到诗人胡晓光的一首诗,内容还记得,写的是两头鲸快要相撞时,又突然相互避让……是哲理诗?抑或是禅诗?难分难解。
哲理诗让人停顿,禅诗则显悠长,呼出了一口气,又吸纳了一口。
其实人家两头鲸在水里早就“禅”了,因此我以为晓光兄的这首又是禅诗,不停地悠长,都悠长好几年了。
6.
禅是诗歌里的一份子,被人为掰扯了出来,叫禅诗。被掰扯出来的禅诗有了局限,被绑了一根绳索。在禅诗里又兴起了流派,是第二根绳索。估计还有第三根、第四根早摆那儿了。
最后光剩下了一堆绳索。
7.
显化寺在山顶上,山脚下是三里畈温泉宾馆,早上去自助餐厅吃早餐,端着食物落坐后,向旁边餐位一瞟,那人早已离去,被用过的碗筷,码放整齐,都那么安静,那么干净。
偌大的餐厅被塞满了,这只碗那么空。
8.
读禅诗或写禅诗,我觉得也是从人群中慢下来的一种方式。我慢下来后,还要吃饭喝酒,还要快跑。因为快跑,显得我的慢特别有意义。反之亦然。
是沉静?还是发躁?多数的日子我选择了后者,后者也去选择我,这多少有点莫名其妙。

9.
谁都会想到,
在显化寺,这只猫为什么能睡得如此安心。
10.
鱼,是鱼。
在水里叫鱼,游到岸上还叫鱼,它可以是鱼,也可以不是鱼。
鱼可以是水,游来游去,把自己游成了水的形状,它认为自己不是鱼。游到岸上的鱼,更是这样想,它觉得自己是浪,脊背被阳光反射的波光。
就像雨不是水,水不是雨,雨可以是水 ,水也可以是雨。
11.
禅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聚合体,大而圆润,但它又可以是分散和细微的,这时用肉眼看不见。如果世上万物,包括人类都是被设计好了的话,惟有禅不能被设计。
禅隐于万物之中,又显于万物之上,可以是禅,也可以不是禅。
12.
电梯里有一面镜子,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大爷第一次乘电梯时,第一次看见了自己。出电梯时他说,他已把自己整个人留在了电梯里。
多好啊!但听起来还是有点瘆人。
13.
写禅诗,题目要是冠以“夜宿某某寺”,几乎都会有禅意。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第二届禅诗创作研讨笔会群
作者简介:

陈永祥,居黄石,居无锡,来去匆匆,过客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