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敬中国老兵篇】
朗诵者

朗诵者简介:李莉,网名:茉莉芬芳,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理事 ,声动淮安阅读会总艺术顾问;资深播音、主持、编辑、记者,在省市级广播电视台工作四十一年,任新闻部副主任,负责主持人节目的编导策划,职称主任编辑。荣获中国记协颁发资深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和证章、淮安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作品多次荣获中央、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党百年大庆荣获“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
军 装
——纪念入伍六十周年
我从小就崇拜军人,向往军营,深爱那身军装。为的是保卫亲爱的祖国和可爱的家乡。刚当兵,身材瘦,军装显得肥大,穿在身上虽不合身,仍使我浑身充满了力量。带着军徽配上鲜红的领章,更使我豪气万丈!手握钢枪,我为祖国守海防。冬天,砸开河面冰层,冒着刺骨的寒风,清洗那青春的脸庞。白天,迎着茫茫的海雾,训练在演兵场。晚上,盖着四斤重的小黄被,温暖我们劳累一天的心房。深夜,我们手握钢枪,巡逻在万里海防。

我家的皮箱里面,珍藏着一套65式军装。那是七年服役期间,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套军装。因为它陪伴着我,南下三千里,奔赴那烽火连天的战场。她既是我的“防弹衣”,又是我冲锋陷阵的力量!军装上面的破洞,那是肌肉和炮火的碰撞。军装上面的斑斑汗渍,那是激情澎湃而闪耀的光芒!军装虽已玻旧,配戴在上面的领章依然鲜红。我无比珍爱她,因而将她永久珍藏。平时舍不得拿出来“献宝”,直到“六月六晒龙衣”的好日子,才拿出来让她见见阳光。每年“晒龙衣”的时候,老婆都会说“这套军装太旧了”。可是没有了这套军装,我的军旅生涯将无实物印证而暗淡无光。

退役到了地方,我依依不舍的脱下军装。清洗干净,將她特别珍藏。在新的岗位,虽然不穿军装,骨子里,却依然是军人的模样。穿着普通的衣裳,奋战在建设祖国的新战场。
当年那个青壮小伙,现在己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爷爷。遇战友,叙友情,互表衷肠!忆军营,想当年“65式”军装,心潮澎湃,无比激荡。
人的一生中如果有幸穿过军装,骨子里永远透着军人模样而无比荣光。看现在,我们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兴旺!展未来,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光芒!这一切都离不开广大热血青年穿上军装!
二0二三年庆八一建军节写于淮安

作者简介:戴官宝,1958年工作。1962年当兵,1969年退役。曾在王营织布厂、公安局、公路管理处等工作过,今年八十岁。
曾经有一种军衣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穿一件“国防绿”军装是一种时尚。
被人们称之为“国防绿”,
那一款的制式中,
还有首长穿的“将校呢”。
那时候的青年男女,
穿上身后显得特别神气。
为那个特殊的年代,
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印记。

穿着一身军服,
目光里饱含着勇敢坚毅。
一套军服在身,
精神抖擞得哪里都敢去。
那时候,
如果你能穿上一件军衣,
就证明,
部队里多少有点儿关系。
那时的街头,
是灰色和蓝色的海洋,
穿军衣的人,
是人海中绿色的涟漪。
那年代正渐行渐远,
那情结却难以远离。
军人就是心中的偶像,
烙印已经深铸在心里。

今天的社会,
人们的穿着打扮,
追求着随意,
追求着风格别具。
曾经的绿色,
见证着一种经历,
经历过的人,
记忆一辈子清晰。

作者简介: 任学路,资深记者、编辑,现任职北京旗袍文化研究会宣传部长。曾在《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羊城晚报》等二百多家报纸、杂志刊发过大量新闻稿件和书画评论、文艺评论、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诗歌作品经常被微友配乐朗诵、登台表演并有作品获奖。“中国诗歌网”注册诗人、多家微信平台特约编辑、作者、顾问,北旗宏声朗诵社艺术总监、有个人诗选《生命的交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