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子 路 (2)
举才容易识才难
朋友们好!
欢迎莅临梦良讲堂,我们继续一起学习中国人的“圣经”《论语》。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三篇《子路》第2章冉雍问政:
【原文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仲弓即冉雍。他做了鲁国权臣季氏家的总管后,就来向孔子请教,如何当好这个“总管”。这里的“政”,是有特定针对性的,就是如何做好季氏家的政务。在西周分封制政体下,所谓卿大夫的“家”是指世袭贵族的宗族体系。每个卿大夫的宗族内部都有严密的宗法政权组织机构,卿大夫作为世袭爵位是这个政权体系中的最高首领,可以根据需要,在宗族内部设置办事机构和相应职位,招募和任用社会上人员担任其宗族内部官职,管理宗族内部事务,这就是“家臣”。家臣中担任总管职务的官吏叫“宰”,是家臣的最高职务,总理家族对内对外一切事务。
家臣制度是西周社会宗亲分封政治形态的一大特色,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到春秋时,随着天下大乱,周王室的王权和各诸侯国君的君权神圣不可动摇的局面被打破,各诸侯国内部卿大夫之间争权夺霸的斗争也愈演愈烈,权贵卿大夫为应对这残酷的政治斗争,都会通过充实家臣,招募各种人才,为壮大本家族的势力和巩固其在宗族内部的统治地位服务。这种斗争的结果是各诸侯国大都出现君权旁落,卿权强盛,“政出家门”的现象,使“家臣”,这个本来服务于卿大夫家族内部的特殊群体,逐渐演变成一支对各诸侯国政治形势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力量,这就为士族阶层登上社会政治舞台提供了机会。因此,我们在《论语》中常会看到孔子的弟子做权贵的家臣,在权贵家中担任某种职务。其实,在春秋时,对“士”而言,无论是被诸侯用还是被权贵卿大夫用,事君事卿都一样是“出仕”,只不过是服务的对象不同罢了。
仲弓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当好季氏家这个总管,孔子给了他三条原则,一是“先有司”。“有司”就是负责具体事务的各个职能部门。“先有司”直译就是凡事先让具体分管的职能部门去办理。其核心意思是告诉仲弓,要充分发挥属下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分清责权,建章立制,让属下各司其职,各履其责,不可越俎代庖,更不可“言出法随”,干扰属下正常履职。
二是“赦小过”。“赦”是宽容、免除的意思。“赦小过”就是对属下在办事过程中出现的小过失、小错误不追究、不计较的意思。告诫仲弓,作为领导人,要有容人之过的胸怀和器量,允许属下犯错误,在小节小过上不要过分计较和追究,为属下创造轻松愉快的工作坏境,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属下的才智,大胆履职,更能凝聚人心,树立威信。这种待人宽厚的修养,是仁道的体现,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名相名将大凡都具有“容人之过”的度量,因此,在他们身边,总能凝聚一批贤能志士,齐心协力成就一番事业。
三是“举贤才”,把有才干的人选拔出来,委以重任。
对于这三条原则中的前两条,仲弓似乎能够完全接受并在实践中能够做到,但对于第三条“举贤才”却似乎感到很难,原因是“才难识”,因此,他紧接着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焉知贤才而举之?”——在众多的属下中,怎么知道谁是贤才而选拔重用呢?孔子给出的答案是:你将你所了解的人推举出来,你所不了解的人,别人难道还会舍弃不用吗?!意思是,只要你建立起了“举贤才”这样的用人机制和良好氛围,你不仅能选拔重用你所发现的人才,你的属下也会向你推举重用其所发现的人才,你身边的人才就不会被埋没。

“焉知贤才而举之?”这确实是一个困扰古今几千年的重大历史课题!孔子对仲弓的回答其实只是给出了“举贤才”的办法——层层推举身边的人才,至于“焉知贤才”,孔子并没有明确答案,似乎是靠居上位的人通过对一个人的日常表现的观察来判断。这种“伯乐相马”式的“识才”方法,难免受个人好恶的影响和被考察者表象的蒙骗,很难做到客观、公允,使真正有才干的人脱颖而出,势必造成人才的埋没和用人失察!所以,唐代的韩愈就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千古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