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顶山寻访记
于成水
近年来,寻访古村、古树、古峪已经成为闲暇生活的一部分,又逢假日,好友相约,去西八井寻访。
从明水出发,一刻钟的时间,就到达了阎家峪村,绕过那棵古槐树,继续向南,就开始进山了。山路依山傍溪修建,随着山势变化逐渐蜿蜒起来,在峰回路转间,发现不远处有一片茂密的柏树林,在树林的掩映下隐约可见有处古朴的建筑。同行的林中客急忙招呼下车观看,于是把车停到路旁。
走近一看是座石阁,石阁东依几丈高的石崖,西临山溪,北边不远处有一面影壁,眼前的石门为单壁全石结构,左右筑有副墙,门面开阔,拱顶镶嵌石匾,上书“福德门”三字。问路过的村民,这是啥庄?说:“东八井,介绍说门洞上面原建有文昌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被毁”话语中流露出惋惜隐痛之情。
转到福德门正面看,东边副墙上镶嵌石碑一方,文曰:“盖闻天地结聚,本系自然,虽山村难尽。合宜因其地全其天,人事之修补,要不可不讲焉。今吾东八井河流直泻,实少遮拦。有景照海等议,于庄北侧创立文昌阁,兼修影壁,用壮山郭之色,兼蓄河流之势,以为一邨屏障,亦于古大观也。大清光绪十四年孟春阖庄立石。”在石碑左上角另有刻字:“此閣前后,皆系官树,谁如拴牲口,搬菜枝,罚钱若干。”碑文内容体现出庄人非常重视公益事业、文明教化和强烈地生态保护意识。
北面的影壁与阁门应是一体的建筑,影壁底座用大方石垒筑 ,两边用小方子石镶边,顶端盖薄板石为檐头,白灰泥心,估计在建筑之初,壁心前后应绘有文字或图画。从碑文的记载时间推算,此两处建筑距今已有136年了。旁边十几棵一人合抱的柏树,粗细一致,可以看出自栽种至今未遭人为破坏,否则,如有补植会大小不一的,估计树龄可能要超过建筑物的年龄。
走到石崖上边察看,南面的山勢与此地连为一体,村庄被一条南北走向的山峪分开,民居沿山峪两旁错落有致地顺势而建。白云映衬下房舍、石阁、影壁、溪流,山郭紧错,岚光变幻,云气离合,在眼前勾勒出一幅浑然天成的立体山水画,同行的好友不住的啧啧称道:此真乃一处天人合一的绝好宝地!
在观看的同时,细心的林中客拿出随身携带的速写本画了起来,不一会石门、影壁、黄犬跃然纸上。一路过的大嫂,处于好奇,或是山里人好客的本性使然,主动靠近和我们闲聊了起来,不等我们开口,就打开了话匣子,顺手从竹篮里拿出刚摘的菜瓜,边给我们看边说:“从地瓜地里刚回来,今年雨水挺多,啥庄稼都长的挺好。”同行的老李随口问道:“谷子咋样?”大嫂说:“俺庄的小米最好,都种稚谷,稚谷粒大、实澄、鲜亮、发黄,熬出的米汤,表面有一层浓稠的米油,口感香甜。晚谷半粒多,颜色发白,熬饭后米汤稀,口感不好。去年收的小米留下自己喝的,剩下的6元一斤闺女都给卖了。今天闺女回来,俺给她摊下了79个煎饼还炸了花椒鱼。”
听着大嫂娓娓道来,老李频频点头。看到我们羡慕的眼神,大嫂好像又想起了什么,低头从篮子里摸出黄澄澄的煎饼,非要我们品尝,临别还答应今年下来新小米要给我们留一些。望着她远去的背影,回味她刚才那朴实善良的话语,感悟到这位大嫂对山居生活充满着热爱,并且怀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好心态,她是一个快乐的人。反观今天住在城里的我们,衣食无忧,与这位在地里“刨食”的大嫂相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
上车后,沿路前行,周边的景色让人目不暇接,一打听错过了去西八经的路口,索性继续往南走吧。在路的尽头“九顶山生态园”的招牌映入眼帘,停车来到大门口,一位身穿迷彩服,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大叔走了过来。他介绍说,生态园正在建设中,请注意环境卫生,不许抽烟,注意防火。谢过大叔,我们径直走进生态园。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进入了山峪,山脚下有一座小塘坝正在施工中,山峪两边灌木丛生,有多处一人高的挡土石堰,傍石堰零零星星建有几栋白墙红顶的小房子,半米高的栅栏围成一个小院,栅栏上爬满了豆角秧,院内植有花草树木,摆有石桌、石凳供人歇息。雨后的小院,翠绿环抱,蝴蝶翩翩,鸟声啾啾,环顾四周,到处呈现出一派安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场景。
我们继续向山顶攀登,想去拜谒一下传说中的产子寺。在当地人眼里,这座海拔近833米的高山充满了传奇色彩。在西南山腰开阔处藏有一座寺庙,内供观音菩萨,当地村民说叫产子寺。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时,有一皇妃产子于此,故建寺以纪之。传说虽然有待考证,但当我们走近寺庙,发现周边山朗石秀,异鸟成群,乔木、灌木、草本、地衣层次分明。从对山体以及植被的保护看,应该是当地村民敬仰和朝圣的地方。
寻访之日恰逢泉水盛势,滴水泉、领子泉、龙凤泉等相继开泉,不太宽阔的导水渠,被山泉水挤的满满荡荡的,山助水势,水壮山色,清冽的山泉水一会儿绕石回旋,一会儿树旁徘徊,叮叮咚咚弹奏着欢快的乐曲。我们沿溪踏韵而上,快接近山顶时,渐入佳境,树木也显得高大起来,一只正在觅食的灰色小松鼠,突然跃上树枝,探头探脑,看看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后,瞬间逃逸。这时耳畔不时传来从未听过的鸟鸣声,虽然全身已被汗水浸透,可内心的清爽惬意溢于言表。
山顶信步,神周八极,纵观我们章丘的山从南边一路走来,它带来了东岳的幽谷飘逸和满坡松香,伴着锦屏山苍凉的钟声,胡山与摩诃峰对首闺语已越亿年,可以自豪的说,章丘的每座山,都蕴藏着生机和灵气,每座山都是一册厚厚的史书,这里曾有为了追求美好生活勇敢走出大山去创业的儿女们的忧愁以及那位“妃子”寄托在“产子寺”的情愁,这里也曾流淌着她们回眸后泪水涟涟的牵挂,现如今已化作了汩汩溪流融化着她们的乡愁!
不知不觉正午已过,肚子开始咕噜叫了。载着满满的兴致,我们下山觅食,途径山中的院落,碰巧一位大婶端着一笼热腾腾的蒸包走过,我们试探着问“大婶,能否卖几个给我们?”大婶爽快的答应了,领我们来到院中的办公房。原来承包生态园的主人正要用餐,他们夫妇热情的招待我们进屋,给我们每人倒了一杯自制的丹参蒲公英茶水,喝过茶后顿感心胸气爽,头脑也清凉起来,又招呼我们一起吃饭。虽然饥肠辘辘,还是有点不好意思,可难抵主人的诚恳相劝,就拿起蒸包大口吃起来。
女主人说:“韭菜是自己园里种的放心吃就行。”并招呼男主人打开刚安装好的草坪音乐让我们欣赏,顿时轻松曼妙的乐曲回荡在整个山峪。伴着优美的音乐,女主人饶有兴致地谈起承包山林的经过。原来他们老家是滨州的,去年才接管过来,约定在承租期内保证不破坏九顶山原生态的基础上,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园,承诺优先解决本村的富余劳动力在园区就业,顺便通过“互联网+”帮助村民打开农产品的销路。
闲谈中,看出主人的善良精明和智慧。饭后,男主人又兴致勃勃地领我们参观了一堵千年古堰,还饶有兴趣的介绍起堰下两株碗口粗的“杞骨树”,据当地村民说此树“百兽不侵”,男主人曾请村民牵来牛羊验证,向树边牵引,距树三米左右,无论怎样哄赶,就是不敢往前走了,说来此树确实神奇。
据说山东仅此两株,树龄还有待考证。面对杞骨树,高人自有高语,同行的好友若有所思的说道:“既然这树百兽不侵,也可谓百毒不侵,它名叫杞骨树,那谐音还可以叫‘祈福树’!祈什么福呢?就是祈祷亲人百病不侵,幸福平安!祈祷山下的村庄年年风调雨顺,村民早日脱贫致富!这样一来,从村口‘福德门’到园区的‘祈福树’,这段路可以视为一条步步登高的‘幸福路’了,这门、这树可就不是普通的门和树了,而是被文化滋润,能够给人们带来美好向往与寄托的‘幸福门’、‘吉祥树’了,若把它们作为整个园区文化中轴线起点、终点进一步打造,整个园区自然就有了灵气,有了灵魂,有了支撑”。这醍醐灌酊之语,男主人听得若有所悟,面露喜色,随互加微信,约定若有闲暇定会再次拜访。
此行虽然没有到达目的地西八井村,由寻村之旅变成了寻山之旅,但是,沿途邂逅的景物、事物、人物确使我们感到耳目一新。正如刘心武先生所言:“提倡用心去游。所谓用心,不是劳心的意思,与工作中的那种用心是两回事,指的是要在有一搭没一搭的轻松旅游中,善于对所遇到的景物、事物、人物中的一些细节上,擦出心灵的火花,使心有所悟后,而生出大快乐来。如果旅游一番,心无所悟,那真遗憾”。
可以说,今天我们用心去游了。
您看是这样吧!
注:1999年出版的《章丘市地名志》记载:九顶山位于市境东南部,阎家峪东南8公里。海拔833.5米,面积2.5平方公里。原名莲花山。九个山头被一条大岭联结成一体,故名九顶山。《章丘县志。山水考》记载:“莲花山在县治(旧章丘)南八十里。陟山四望,如九芙蓉直穷天际。”原来山下古村系明代建村,以水井取名,上边的叫上井子,下边的叫下井子。附近的九顶山形如八字。清末遂以方位和山势改名东八井。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