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之托重如山
——李白《草堂集》出笼记
文/韩联社
01
唐朝上元二年(761),大诗人李白辞别金陵(今江苏南京市),辗转前往当涂(今安徽当涂县),投奔在那里当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应当说,这次辞别金陵,诗人是满怀惆怅的。此前,他经历了人生中一段剧烈动荡的岁月,波峰浪谷,涛飞云走,整得这位以豪放闻名天下的大才子也惶恐不安起来。而他的生命漩流,早就与中唐动荡不安的政治角斗汇流在一起了。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身兼范阳(今河北涿州)、平卢(今辽宁朝阳)、河东(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的一代枭雄安禄山,与其部将史思明沆瀣一气,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率麾下15万人杀奔东都洛阳。这次大动乱,成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捩点。此前,大唐王朝历经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逐步进入了唐玄宗“开元盛世”的辉煌富丽、繁华绚烂。“安史之乱”犹如强烈地震,帝国之基嘎嘎作响,皇帝宝座吱吱晃摇,惶遽无措的玄宗皇帝仓皇南逃,逃至陕西省兴平附近的马嵬驿时,岂料御林军发动哗变,玄宗宠臣杨国忠被杀,宠妃杨玉环被赐死——历史,由此开始大转弯。
至德元年(756)七月,玄宗第三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夺位登基,是为唐肃宗。登基伊始,肃宗作出两项重要决策,一是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宣示其继位合法性;二是重用郭子仪、李光弼、高适等人,率军讨伐叛军,并于至德二年(757)九月和十月,先后收复了都城长安、东都洛阳。
在这场历史大动乱中,李白则在无意间扮演了“助纣为虐”角色。
“安史之乱”导致的天下动荡,改变了许多天才的命运。王维成了叛军的俘虏,被迫接受伪职,差点丢掉性命,从此万念俱灰,心游天外;杜甫带着全家逃往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岔口乡大申号村)避难,然后只身一人前往灵武,追随唐肃宗,途中被叛军所获,押至长安,八个月后逃归凤翔(今陕西宝鸡凤翔区)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最悲惨的是王昌龄,在流放返回途中,遭到行事恶歹史称“愎戾”的濠州刺史闾丘晓虐杀;只有著名边塞诗人高适,踏着战争的硝烟跃上了高位。
唐肃宗灵武即位后,逃到汉中(今陕西汉中市)的唐玄宗尽管恼怒不已,却也无可奈何,于是将计就计,命令诸子分治天下,以为掣肘。永王李璘被封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坐镇江陵(今湖北荆州)。李璘是玄宗第十六子,长于深宫之中,不谙人情世故,如今大权在握,野心膨胀,开始招兵买马,意欲割据江南。肃宗则针锋相对,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朔方节度使,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设置淮南节度使幕府,辖广陵(今江苏扬州)等十二郡,任命诗人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联合淮南西道节度使王真、江东节度使韦陟等人,共同讨伐李璘。
这时节,李白一家正躲在庐山屏风叠避乱,李璘想借助他的威名大造声势,便三次派人携带重礼,恭请诗人出山。李白天真地认为,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终于来了,以“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为念,下庐山进入李璘幕府。这年十二月,李璘率领麾下水军东巡,李白望着大江之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旌旗蔽日的壮观景象,不禁豪气冲天,诗兴勃发,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其一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龙虎旗”,绘有龙虎的旗帜,皇帝仪仗;“雁鹜池”,泛指游乐之地;“三川”,古郡名,即今河南洛阳地区;“永嘉”,即永嘉之乱,西晋末年,匈奴军队攻陷京城洛阳,大肆抢掠杀戮,导致西晋灭亡;“谢安石”,东晋名士、“淝水之战”总指挥谢安。李白以谢安自喻,高唱“为君谈笑静胡沙”,可他哪里知道,李璘欲夺取天下,自己无意间已经上了“贼船”呢?——朝廷几路大军齐头并进,很快粉碎了叛乱,李璘以“谋逆”罪名被杀,李白以“从逆”罪名被囚于浔阳狱中,因为早年曾经在太原帮助过犯法的郭子仪,此时老郭乘机“报恩”,也是人之常情。
《新唐书·李白传》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按照皇命,李白“从逆”当诛。郭子仪这时的官职,是卫尉卿、灵武郡太守、兼摄御史中丞,他要用自己的官帽,换取李白的性命,可谓侠义也。肃宗斟酌再三,决定网开一面。其结果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李白被判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经过十五个月的长途跋涉,李白辗转抵达了白帝城(今重庆奉节),昔日豪气冲天的李谪仙,也不禁悲从中来,“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
这时候,因为关中地区大旱,朝廷发布大赦令,李白才重获自由,乘舟经江陵至江夏,前往岳阳留下了千古绝唱《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02
李白祖叔李阳冰,字少温,生卒年不详,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曾为缙云令、当涂令,集贤院学士,晚年为将作少监(负责营造建筑事务副长官)。其五世祖李善权,官至北魏谯郡太守,将家徙至谯郡(今安徽亳州),其族人开始在此繁衍生息。阳冰好古,善文,工篆书,名冠当时与后世,被称为李斯之后小篆第一人,有“篆圣”“笔虎”之美誉。《宣和书谱》赞曰:“虫蚀鸟迹语其形,风行雨集语其势,太阿龙泉语其利,崇高华岳语其峻。”他对此也很自负,在《论篆》中总结说:咱老李的书艺呀,来自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及宇宙万象,“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并感叹说:“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自称“天才”,堪称嘚瑟也。
对这位本家老叔,李白叹赏有加,其《献从叔当涂宰阳冰》颂扬说:“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虽无三台位,不借四豪名。激昂风云气,终协龙虎精。弱冠燕赵来,贤彦多逢迎……”
上元二年(761)冬天,年届六旬的李白,因为穷困潦倒,衣食不继,只好离开金陵,来到当涂,投奔从叔李阳冰。对这件事,《旧唐书》《唐才子传》不见记载,《新唐书·李白传》则一笔带过:“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其实,李白对金陵一直情有独钟,多次造访这座六朝古都。开元十四年(726),25岁的李白决意“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第一次来到金陵,在一家酒楼偶遇一位歌女,春心翻波,作《示金陵子》:“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江水。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他祈盼像风流倜傥的大名士谢安一样,携着曼妙歌女前往临泉深处浪漫一回。在城南长干里,他听到哀婉动人的“西曲歌”,赋诗《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此后十七年间,李白又数次来到金陵,足迹遍布钟山、白鹭洲、凤凰台等名胜。《登金陵凤凰台》抒发了一个江湖游子的心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他举目遥望,但见“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发出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之遥叹。《金陵三首》则是对六朝古都之兴衰颓败发出的沉重叹息,其二曰:“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馀后湖月,波上对江州。”
诗人望着金陵城的朱楼与春草,与那轮凄美寒凛的“后湖月”,痛感了人生之不易,忧伤情绪如大片云翳笼盖头顶,欲转身离开,一群诗友不期而至,为之饯行,他写下《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其意厚,其情长,足以与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比较一下啦!
尽管沉醉于金陵的浪漫时光,其实李白的生活很寒酸,很落魄。大约是前往当涂的路上,他写了《献从叔当涂宰阳冰》,向老叔诉说自己生计之艰难:
小子别金陵,来时白下亭。
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
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
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
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
他说,小子从白下亭出发离开金陵,心底却怀念着那里的朋友,他们见我囊中羞涩,纷纷相助,因为大家都是穷书生,馈赠一根鹅毛也是比泰山重呢,只是杯水车薪,寒风霜雪,难以生存,只得怏怏离开,另谋生路去也。
李白谋求的那条“生路”,就是投奔亲爱的老叔李阳冰。在他眼里,老叔可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落华星。秀句满江国,高才掞天庭。”(《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03
检视李阳冰的宦海生涯,有两个重要节点,一是曾任缙云(今浙江缙云县)令;二是曾任当涂(今安徽当涂县)令。他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来到缙云,虽然任期只有两年,却做了不少实事,其一,为发展教育,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重修“孔子庙”;其二,将“五云学宫”改为“缙云县学”,吸收百姓子女入读,并篆勒“缙云县学”四字碑立于门口;其三,他最经典的碑刻,大都是在缙云创作完成的,《城隍庙碑》《黄帝祠宇》《吏隐山记》(部分残篆)等,如今已成为缙云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据《新增格古要论》卷三《清惜云轩》记载,当时李阳冰曾指出:“吏与民,无小大咸预目焉。过之者使趋,瞻之者使恭。稍稍稔其观,正其心,俾识吾夫子衣冠礼乐之盛。”他说,对官吏与老百姓,应一视同仁,并通过开蒙教育使之成才,通过率先垂范使之恭谨,久而久之,则行为端,心念正,可以藉此弘扬孔老夫子之礼乐教化之功也。
上元二年(761),李阳冰调任当涂县令。据《当涂县志》《处州府志》记载,李阳冰出任当涂令期间,清廉爱民,倡导农耕,轻徭薄赋,注重教育,很快就使当地面貌大有改观。对于老叔的政绩,李白在赠诗中概述:
宰邑艰难时,浮云空古城。
居人若薙草,扫地无纤茎。
惠泽及飞走,农夫尽归耕。
广汉水万里,长流玉琴声。
李白说,老叔在艰难时刻出任当涂县令,浮云笼罩空城,居民就像锄过的杂草纷纷凋敝,即使拿着扫帚扫遍大街小巷,也也找不到几个富有生机的面孔。老叔上任之后,恩德遍及万物生灵,农夫争先恐后回归耕种,那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呀,流淌着您的玉琴之声。正是:“缙云飞升,当涂政成。”(《当涂李宰君画赞》)

04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十一月,李白一病不起。在病榻上,他将自己的诗文草稿交给老叔,请他编辑作序。望着脸色灰败、气若游丝的从侄,李阳冰泪如泉涌,天杀英才,如之奈何?生命将熄时刻,李白作《临终歌》以寄襟怀——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意译一下:大鹏奋飞啊震荡四荒八裔,中天摧折啊老子浑身乏力;谪仙之风啊激励后代万世,我欲东游扶桑啊岂料白云扯住了羽翼;后人纷纷传诵我的死讯,不晓得孔老夫子死了哪个会为他痛哭流涕?
李阳冰安葬李白,捧着他那一摞摞凌乱诗稿,双手兀自抖动。这重如泰山的生命之托,让他感到了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毋宁说,他是捧着中国文化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泰山”啊!追忆前事,不胜唏嘘;眺望将来,大江奔流。他深知李白乃天纵之才,天下传诵是绝对必然的。孤灯月下,他呕心沥血,倾尽心力,将其诗文编纂成《草堂集》十卷,并作《草堂集序》。他说,李白“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李白诗作之高邈飞扬,堪称空前绝后,“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屈原、宋玉),鞭挞扬马(扬雄、司马迁),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想着从侄峥嵘非凡的一生,望着他迸珠溅玉洞穿古今的诗稿,李阳冰不禁悲从中来:“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
那时候,李阳冰正面临退休,缠绵病榻的李白将万卷草稿交给他,那是生命的重托啊!——李阳冰泪眼朦胧,握着李白枯瘦的双手,一时间难以言语,只有沉重地频频点头。他的耳畔,骤然响起一声千古慨叹:
“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2023年4月17日)

〔作者简介〕韩联社,笔名萧含,河北藁城人,1982年3月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七七级。著有文集《家园里的流浪》、中篇小说集《清明前后》,散文精选集《人生总有孤独时》,历史散文集《孤鹜已远•与古典诗人的灵魂对话》《我为峰•中国四大帝王心灵史记》《大师的巅峰时刻•政治家卷》《历史的忠告•史海殷鉴录》《史海撷英录》,诗词集《孤鹜秋水辞》《红船与白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