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百合没有春天
文/孙虎林
蝉声聒噪的溽热天气里,读罢黄昌勇先生编著的《王实味 野百合花》一书,身心俱冷,恍若坠入寒冬。天赋出众的王实味的悲情人生,令人感慨万千,心中五味杂陈。
几年前,经由网络,方得一窥沉潜在历史深处的王实味的多舛人生,震惊不已。数日前,因缘际会中网购了这本书。到手后即刻阅读,手不释卷。这次,我终于得以小心翼翼走进王实味的短暂一生。
1906年农历3月12日,王实味生于河南潢川一耕读之家。他五岁丧母,天资聪颖,幼年即随父习读四书五经,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柢。青少年时期追求进步思想,初识当地共产党组织,开始探知真理。十七岁时,王实味考入设在开封的河南省留美预备学校。但因经济来源断供,入学一年即辍学。1925年,王实味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预科。在此,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边学习,一边创作,同时参加党组织的地下活动,紧张而充实。随后几年,为了谋生,他转徙各地。1937年10月,王实味抵达延安,由此展开波诡云谲的悲壮人生。
圣地延安,延水潺潺,宝塔巍巍,这里荟萃着众多投奔光明的青年才俊。凭着出类拔萃的才干,王实味进入中央研究院担任特别研究员,主要编译马列著作。在此,他自信到不无偏执的个性已招致嫌怨。凡他译就的稿件,别人一个字也不能更改。这种极度自信的治学风格,倒与翻译大家傅雷先生一脉相承。
很快,天性敏感多思的王实味发现了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头劲健的王实味不觉兴起,草就数则杂文,以《野百合花》为题,发表于1942年3月份《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上。内容主要提及以下几方面问题。延安生活中领导与群众缺乏爱的现象。领导应学会保护青年敏感、热情、勇敢的特点,从他们“牢骚”的背后找出我们工作的缺点。革命内部要防微杜渐,“把黑暗削减至最小限度”。“平均主义与等级制度”。有关最后一点,王实味明确表示他并非平均主义者,也不反对等级制。只是说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一切应该依合理与必要的原则来解决”,反对一些“不见得必要与合理”的地方。
这篇语调温和的杂文远非鲁迅杂文那样犀利深刻、咄咄逼人,但在当时却一石激起千层浪。随之而来的整风运动,更是将王实味推向风口浪尖。一众理论家断章取义,对他口诛笔伐,开会批判,没完没了。说他有意挑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居心不良,别有用心放大阴暗面。《野百合花》“不单是思想上的错误,还是政治上的错误。”王实味对此类批评置之不理,依然初心不变,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坦言“我的错误,只有我自己能够清算。别的人,不论哲学学得怎样好,也不会弄清楚的。”后来,他更被指斥为托派分子、“混进革命队伍的反革命分子”、国民党探子、叛徒, 进而被开除党籍。1943年4月1日,王实味被康生下令逮捕关押。1947年7月1日深夜,王实味被砍杀于山西兴县,尸身填埋于一眼枯井。就此,王实味结束了仅仅四十一年的生命历程。从此销声匿迹,一任结发妻子在茫然不知中苦苦等候。四十三年后的1990年,王实味一案方得沉冤昭雪。那时,白发苍苍的妻子心静如水,漫长的等待,她已日渐麻木。
王实味才华出众,文笔典雅浑朴,散发着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二十出头,便写出了风格独具的中篇小说《休息》。这部具有浓郁个人色彩的书信体小说,以作者在驻马店邮政行业短暂工作的经历为素材,抒写出一个身处污浊时世内心澄明的青年人的精神苦闷,文笔细腻传神,颇具郁达夫先生名作《沉沦》的神韵。小说《毁灭的精神》是一曲文笔绮丽的田园哀歌。前半部分清新祥和,洋溢着自给自足的牧歌情调,温情脉脉。结尾部分风云突变,天降灾祸,原本平静生活着的一家三口被乱世兵匪残忍虐杀。男主人秦顺悲愤交加,手刃凶顽后拔刀自戕,惊心动魄。这篇极具希腊悲剧色彩的小说,荡气回肠,震慑人心。仅从这两篇作品看来,王实味的写作功力便非比异常。他本可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走得更远,写出更多优秀作品。可叹天道不公,一代英杰横遭戕杀,死不瞑目。从这点说来,王实味的悲惨结局像极了被誉为“文学天空的闪电”的伊萨克•巴别尔。
作为悲剧人物,也许,王实味与生俱来的独立不羁的个性早已预示了他的悲惨结局。但最为重要的是,他有着知识分子的致命通病。不懂明哲保身的生存之道,不懂谨言慎行的行为规范,一味好发牢骚,过于锋芒毕露。骨子里头也许还深埋着“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宏图大志,幻想提笔建言,廓清世风。只是他忘了,纯粹的知识分子未免过于天真,理想与现实历来横着一道鸿沟。须知,文人一旦涉足某些领域,若不放弃文人的立场,就可能在历史的流变中扮演悲剧的角色。王实味此类“不合时宜”的文章,难免应验了若干年后网络上“给某某势力递刀子”的论调。正如北大才子余杰所言,王实味仅仅是一介书生,纯粹的思想者。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对派,而是马列思想内部的“修正派”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者。但历史就是那样吊诡,可叹天性纯良的王实味一片赤心付诸东流,命丧黄泉。
王实味曾在文中指出,野百合花“与一般百合花同样有着鳞状球茎,吃起来味虽略带苦涩,不似一般百合花那样香甜可口,但却有更大的药用价值。”这段文字置于《野百合花》前言,可看作此文写作意图。看来,王实味深味“良药苦口”这一国粹文化之精髓。只是他忘了一点,在他看来可以疗愈世道人心的良药,在某些人眼里,却不啻为致命的砒霜。也许,王实味的悲剧正在于此。
2023年8月1日
孙虎林 陕西岐山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青春祭》《半生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