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深秋的一天,战友老农民给我打来电话,他说:老战友,九龙峪建得太好了,现在是红叶满山的季节,你和群主商量一下,是否组织一次秋游,到九龙峪赏红叶。
战友的建议非常及时也正合我意,生活在红叶的家乡,很少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和观赏红叶的风姿,总感觉是心中的一件憾事!
我和群里的几个核心成员通了电话并达成共识,然后汇报给了群主,群主非常赞同我们的意见,决定组织一次九龙峪赏红叶的活动,我们对活动的时间、要求和注意事项做了详细的规定并发布到群里。
九龙峪是城郊的一个新建的景区,距离中心路西首路东约200米,距中心城区车程不到10分钟。此时红叶炫彩,正是欣赏其美丽姿容的最佳时节,每天赏红叶的游客人山人海。
十月三十一日清晨,我们一行十六人集结在博山新客站,然后搭乘50路公交,在中心路西首的公交站点下车,沿西过境路南行百八米,穿过路西的伊家楼村就是九龙峪了。
那天,秋阳明媚、无云、微风,之前连续几天的瑟瑟秋风戛然而止,晚秋的凉意也荡然无存,真是个赏秋的绝佳日子,我们都庆幸老天爷赐给我们一个好日子。
伊家楼是一个自然村,村子的历史悠久。现在的伊家楼建设得非常时尚和漂亮。笔直、宽敞、整洁的道路穿村而过,村子大都是林立的、排列整齐的居民楼,村民们都入住到宽敞的高楼里,路边有挨排的商店和饭馆,楼宇间的通道纵横交错,清晨的伊家楼很沉静,只有早起的村民、三三两两徒步的游客,各型载着游客的机动车行进在村道上,此时没有嘈杂的喧闹,只有窃窃的耳语和车轮摩擦路面的沙沙声,面对眼前的一切,你不禁自问:这里是农村吗?
穿过伊家楼村,沿渐行渐高的山路西行,再穿过拓建中的博莱高速路下的过路涵洞,便进入九龙峪,峪中的很多景点正在建设中,道路也没有完全修好,但已初现轮廓的精美与精致,给人以全新的、蓬勃的生机。
路上的游人越来越多:有稚气灼灼的童真少年、有朝气蓬勃的青年男女、有精力强盛的中年人、也有蹒跚而行的花甲老人,听说节假日或者休息日,前来游玩的人达数千人之多。
峪口的路边有两棵百年树龄的柿子树,分列在道路的两侧,柿树上的叶子稀疏,低矮处的柿子已经被人采摘,高处还挂着红红的的柿子,柿树像军营前屹立的卫兵,也像重要场合的迎宾掌着红红的灯笼,迎接游客的到来。在路右边那棵柿树的怀抱中,留下了我们这班俊男靓女的美照,也留下了我们开心的笑声。
在九龙峪的主峰——红叶岭的北麓,已经建起一座由山脚直达山之上端的木制栈道,栈道顺山势盘旋曲折、逶迤而上,如一柄直刺苍穹的利剑,更像一道直通九霄、让人一览日月的天梯。
我们踏上栈道,往山上攀登,攀登的行程,是一种寻求欢乐的过程,是一种对体力和意志的检验,虽然我们大都年逾半百,但仍不输年轻人,栈道上留下了我们坚实的足迹、也留下了我们洒落的汗水,这种检验带给我们的是向上、再向上,不达顶峰绝不罢休的毅力和拼搏精神!
战友老农民,携带一支军号,攀登中不时吹响号声,昂扬的号声把我们拉回到年轻时的绿色军营——在黄海之滨、在小珠山下,在野营和拉练的路上:号声把我们带回到那火红的年代—在杀声震天的练兵场,在战术训练的高山原野、在充满朝气、生龙活虎的年轻军人身上。
走出栈道,到达山顶有一段曲折宛转的山路,周边的阔叶树已失去盛夏的油绿,山坡的草儿已变得萎黄,显露出深秋的苍凉,只有路边的松柏还郁郁苍苍。我们吮吸着山中的清新空气,置换出胸中的污浊,感到非常开心和舒畅。
到达山顶,站在山脊最高处,回望刚才走过的栈道,已经被远远地甩在身后。九龙峪被我们踩在脚下,山脚下的博莱高速及拓宽工程,像一条贯穿南北的彩带,阳光照耀下的伊家楼和城区栉次鳞比的高楼大厦,无痕地链接在了一起;身后是泰莱山区绵延的群山,左右是九龙峪逶迤的山脊及其相连的其它山体。站在山脊你可以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好意境,你会感叹:九龙峪太美了,家乡太美了,祖国的山河太美了。
山脊的小径跌宕起伏、曲折蜿蜒、时而狭窄陡峭、时而宽绰坦平、平坦处可站立数人、狭窄处仅容一人通过。我们沿山脊南行,逐渐进入红叶岭,红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密,色彩越来越强烈,枝叶相互缠绵与交织,一片片、一团团,如山间漂浮的朵朵彩云,似一道划空的红色晚霞、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焰。阳光透过红叶的间隙,洒落在地面上,如点点细碎的金子。望着眼前的红叶,我似乎看到无数手擎红色战旗的士兵,冒着炮火和硝烟,勇敢地冲向敌人:似乎看到许多身披红装霓裳的少女、为了纯洁的爱,在心爱的人面前翩翩起舞。我们陶醉在红叶的怀抱中,与她深情对视,似乎听到了她细微的呼吸和娓娓的倾诉,这种倾诉里有爱、有炽热、有心灵的感应、碰撞与呼唤。如此近距离地欣赏她的美、被她的美所折服、为她的美所感动、哎!这真是一种心灵的激荡和美的享受!
女士们的脸和红叶紧贴在一起,好像在互相媲美和炫耀!当然,我们没法评判她们谁更美?因为她们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美,但都各具特色与魅力,她们的美平分了九龙峪的秋色。
男士们则把红叶视为秋天里的英雄,因为在这万木即将凋零的季节,唯独这红叶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他们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命中最神圣、最崇高、最灿烂的一瞬。看着眼前的红叶,我的思绪飞到了西北高原戍边的战士,飞到了茫茫南海岛礁上的共和国卫兵,飞到了驰骋在戈壁荒漠里的铁骑卫士,飞到了万里空疆驾着银鹰的英雄们的身边!我看到了南国的烽烟里,那些牺牲与负伤的战友们洒下的鲜血,他们的鲜血化育成祖国千山之上的片片红叶,我看到了那些为祖国强盛的奋斗者们的血与汗,他们的血汗凝成了国家的富与强、进步与繁荣。这些共和国的英雄和红叶一样,面临着恶劣环境的考验、面临着艰辛与孤独的考验、面临着付出和奉献以及生与死的考验,于是我的心情激动起来,这种激动里有挚爱、有理解、有崇敬、有羡慕!
在红叶的身边,留下了我们开心和爽朗的欢笑,留下了我们一张张幸福的靓照,留下了我们无尽的遐思与感悟--大自然的秋天是美丽的、祖国的秋天是无与伦比的、家乡的秋天是风情万种的、九龙峪的秋天更是独具一格的,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深秋、在九龙峪这个特殊的地方,真正和大自然融合在了一起,我们收获了美、也收获了开心和惬意!我们为祖国的秋天喝彩,为九龙峪之美放歌,也为红叶岭的红叶点赞!
不觉间我们走到了九龙峪南麓下山的路口,天上的暖阳已经越过头顶,是午餐的时间了,九龙峪的山上还没有就餐的地方,我们只得循新建的下山的石阶下山。
二
在后来不长的时间里,我又两次造访过九龙峪。
那是第一次访问九龙峪后,次年的春节前,在福州工作的儿子带着孩子回家过年。正月初的四那天上午,天色阴沉且无风、天空呈暗灰色,按多年的天像观测,那是要下雪的征兆。女儿说今天不走亲访友了,我们到附近的九龙峪看冬景吧。孙子和外孙都非常高兴。女儿开着车前往九龙峪景区,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停好车。我、儿子和孙子、女儿和外孙五口人,顺着上山的路慢慢地缓行,两个小孩欢笑着、雀跃着、一会看看这儿、一会瞧瞧那儿,一会采几片枯叶,一会折点儿衰草,玩的非常开心,大人们则一边走,一边谈论着家乡的变化。
不长时间,天空飘起了雪,最初雪花零散地、翻飞着翩翩落下,像早春里飘飞的柳絮,我们仰起头、瞭望着昏暗的天际和落下的雪花。孩子们蹦跳着、呼喊着,像春天花丛中飞翔的蝴蝶,他们伸出稚嫩的双手,迎接并追逐着从天而降的白色素花:“我逮住一片”“我也逮住一片”孩子们睁大眼睛,细细地观看手心的雪花,还没看清楚雪花到底是什么样子,手心里的雪花刹那间便融化了,于是孩子们再次仰起脸,继续追逐和扑捉飘下的雪花,但看到的依然是迅速融化的雪花和手上滴下的雪水。
慢慢的,地面铺满了一层薄薄的白纱,高高的树叶和山坡里的衰草,也蒙上了一层澹澹的白,站在山路上,望着飒飒飘落的雪花,看着渐渐变白的山体,我们停止了前进的脚步:“雪下大了,我们返回吧,有机会再来。”“好。”我们循着来时的路往回走。
宽阔的停车场边,有两个并排的、带着顶棚的蹦床,两个孩子欢快地跑了过去,他们爬上蹦床,或跳跃、或躺卧,蹦床随着孩子们不同的运动姿态,颤巍着、弹跳着,孩子们忘情地喊叫着:“好玩、好玩”,我们也融入在孩子们的欢笑中。
雪不依不饶地越下越大,密密的、大如鹅毛的雪花,扑打我们的双眼,远处的群山隐没在我们的视野里:“回去吧,雪下密了,要不车就不好下山了,以后我们再来玩。”我们招呼孩子们回到车上,离开了雪花飞舞的九龙峪。
三
去年夏天,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想到,第一次到九龙峪时,曾拍过一棵柿树,那棵恹恹的柿树——它醒过了吗?还现在活得旺盛吗?我需要到九龙峪去看看它,如果它真的苏醒了,我要把它的英姿写进我的文章里,于是我第三次走进了九龙峪。
九龙峪的变化太大了,从伊家楼到九龙峪所有的路面已经硬化,穿过博莱高速和拓宽工程开阔的桥涵,就是九龙峪宽敞的分路场—右侧是上山的路,左侧是下山的路,分路场迎面的中央是一个斜面的花圃,花圃里盛开着各种鲜艳的花儿,花圃两侧是通向入峪口的石阶、花圃上方的平地上,矗立着一个高大的、镂空的彩色琉璃塔,塔下竖立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标牌。塔前是宽阔的峪口广场,广场两侧是开阔的停车场,给人一种恢弘、磅礴、撼人魂魄的气势。
九龙峪南坡“红叶谷”的石凳路直达九龙峪山顶,路的两侧是茂密的、青青的林木,当然林木里面有很多黄栌,如果是深秋来,艳艳的红叶给人一种如火如荼的画面感。
九龙峪北坡脚下新建的“儿童乐园”迎接着稚气未退的孩子和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孩子们在父母的陪同下,青年人则互相携着彼此相爱的人,在水中畅游和嬉戏。深深的山峪中列着七座白色的蒙古包,那是在装饰中的山地饭店。
峪的南、北坡建起了银色的玻璃栈道,似两条腾飞着的、盘旋着的龙,双龙绕山体起舞,在山峪的中坡上交织,一条的头探向九龙峪的山脊,像在探索太空,也像在呼唤未来。一条则将头伸向北坡下的“儿童乐园”附近。游客们通过透明的玻璃,可以透视脚下起伏的山体、周边绵密的林木和四周不同的地形地貌。今天的九龙峪如同一个妙龄少女,在这神仙驻留的地方翩翩起舞、尽情歌唱。九龙峪给周边的人们和远方的游客带来了无尽的愉悦与欢乐。
与我同行的一个中年人问我:“老先生,你在哪里住?”“我是本地人”,“经常来九龙峪吗?”“经常来,这次是第三次了。”我回答。“你这次来的目的是看什么呢?”同行者问我。“我一是来看看九龙峪的变化,二是来看看路左侧的柿树还活着吗?”我告诉了同行者我此行的目的:“我写了一篇散文,我来看看那棵柿树活过来了没有?还是被村民们换栽了新树?”我指着路左边的那棵已经失去生命力柿树。“老先生,你太认真了,这么点小事还值得亲自跑一趟吗?”“自己亲眼看到才是真实。”“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同行者问我。“我退休了,我喜欢文学,经常写点东西。”“问问来过的人不就知道了吗?”“自己看到的才是真实的,我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别人看到的,再反映到我这里就不是第一手的资料了,而是间接资料或者叫第二手资料了。”“好、好,你很认真。“”我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也要对未来的游览者负责。”“对、对!你这样做是对的。”同行者对我竖起大拇指。
和那棵长着郁郁葱葱叶子的柿树相较,那棵恹恹的柿树已经没有了生命的迹象,一点绿色也没有,村民民还没有换载新的柿树,但我想很快村民们会换栽上新的,那时两棵茁壮生长的柿树,一定会郁郁苍苍,成为景区的卫士。
四
九龙峪是由伊家楼村筹建的民营景点,是中国千万个乡村旅游景点中的一个,是伊家楼村践行党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事业的一个标志,九龙峪景点正在建设中,一些旅游设施还需要完善。九龙峪景区的建设是和当地的旅游事业同步发展的,也是与国家的建设同步进行的。我想在不远的将来,九龙峪的景区建设会越来越好,九龙峪的红叶会越来越灿烂、越来越红火。
祝福伊家楼、祝福九龙峪、祝福红叶岭的红叶更美、更靓、更红火!
作者简介:赵增龙,字:海辰,笔名:轶南。山东淄博博山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博山区诗词学会会员。 多年来共发表作品数十万字,并有数量不菲的获奖作品。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