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豳”意中的旬邑
文/ 提秀莲
旬邑,古称“豳”,为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孙公刘开疆立国之地,加之县城位于渭北黄土高原的沟壑之内,这被青山包围的山城,便有了自然而生之感和古远之感。
从周人先祖的“豳”国到周王封邑之地,再到先秦在这里设县, 这里已有几千年的古代农耕史,我想肯定会有很多古迹可看,就用手机搜索了一下。度娘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戌、狄、回仡、匈奴等民族在这里相互交融和影响,从而积淀了众多的人文景点。如,大象犀牛化石馆、古豳文化博览园、旬邑石窟遗址、唐氏庄园、马栏革命旧址、崔景岳烈士故居、北宋泰塔、红26军军部旧址……等等 。
我跟着游人步入体育场西侧的大象犀牛化石馆,站在体长8.45米,高4.3米大象化石前,瞬间就被这具300 万年前的古象化石震撼了。如果说周先祖的豳国谓之古远,那300万年,可谓古远的古远了。 300 万年前,这里的地质、气候、地貌、生物是什么样子呢?人类的远祖—猿,是否在这里开始了直立行走?那这被邑县人称为豳豳的“古象”,是在天摇地裂之时突陷于深深的泥潭而变成了化石的么?幻觉中无边无际的热带森林深处,一群和参天大树一样高的大象正甩尾巴欢快地嚼食着树叶,突然地皮开始隆起,河流改变方向,气温、物种、地貌开始乾坤扭转……
地壳在运动,沧海变桑田。现如今,300 万年后的这里已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大的豳豳成了化石骨架,摆在展馆里供人们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唤起人们对每个物种的尊重与保护。
在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的总序言前,讲解员解说道,“豳”,读作bīn,本意指豳山,《诗经》里十五国风之一的“豳风”便产生于“豳”地,豳风共有诗七篇,多描写豳地的农家生活,辛勤劳作的情景,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诗经》距今已3000年,可见豳历史之悠长,“豳”文化之厚重。故,其陈列馆便以“豳”为文化主题,分“豳之苑”“豳之语”“豳之艺”“豳之颂”“豳之韵”“豳之风”六个板块,陈列36个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因此,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久远的文明传承来看,说它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雏型,一点也不为过。
在“豳之苑”板块里,一幅幅色彩丰富,想象大胆,意趣深邃憨厚的剪纸让我陷入沉思。我很难将裹着小脚, 备受夫家棍棒拳脚虐待的库淑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联系到一起。我在想,在怀孕、生产、孩子夭折再怀孕、生产、孩子夭折中循环中,整天提心吊胆过日子的她,是以怎样的毅力,含泪剪出一张张“艳而不俗、繁而不乱”多层次、多色彩的剪纸。
“我大我娘心不好,给我寻下女婿鬼捶高,吃饭不知饥和饱,关门不知迟和早,顿顿上炕要我吊,把他咧碎大一捶擂到炕仡佬。
想来想去又搂上,独木单桥实难过。缺一枝子配一双。秤锤碎了搬千斤,胡椒碎了辣人心。十口子,八口子,己不过的两口子。”而这首解析和呼应剪纸作品《我大我娘心不好》的歌谣,生动题解了库淑兰的不幸婚姻和内心的不屈反抗。
“鬼捶高”是库淑兰内心对丈夫的丑化,这个动不动就拳脚相加于她的丈夫,使库淑兰精神与肉体受尽折磨与摧残。有多少个夏收,小脚的库淑兰跪着凭双膝移动来割麦子,日子在艰辛中一天天熬过。有一年,丈夫对她发飙,在地里直接用铁叉狠毒地戳向她的胳膊后扬长而去。她颤抖着独自一人托着两个血窟窿的胳膊,任血滴入泥土滴入乡间小路,轻如草芥的她,从田间回到泥坯房里舔拭伤害,以风缝合胳膊上的血窟窿,真真生发“己不过的两口子”今头啊。“两口子打捶没人说,弟兄们打捶动乡约。官凭印,虎凭山,婆娘凭理是男子汉。想哩想哩实想哩,十股子眼泪长淌哩。黑了睡到被窝眼泪擦不干,哪个女人屋里没困难。”语意被一张剪纸赋予出来。是啊,多么的悲苦啊,弟兄们打捶尚有乡约管束,可频频遭受家庭暴力的她只能“十股子眼泪长淌哩”。在这样的创作环境里,心里的苦与身里的痛,并没有泯灭库淑兰爱生命、爱生活、爱艺术的天性。或在浩月临窗之时,或在灯苗跳动的深夜,库淑兰坐在炕上的小桌前,在剪刀的咔嚓声中,一张张彩纸飞舞成日月、星子、神明、树木、花草、飞禽、动物、房舍、家什......库淑兰通过剪纸表达对命运的抗争;表达向往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表现粗犷、厚重、艳美的农家集市、年节、嫁娶;描绘生活的千姿百态等。与其说她在剪贴创作,不如说她在用剪刀改天逆命。她剪下的“剪花娘子”睥睨众生、母仪天下,而剪下的“学堂”更如她歌谣所述“一树梨花靠粉墙,娘到绣房教贤良。一三学人来客去知大礼,四学莺歌把家当。”她在剪纸中重复创作着一个神秘主题“剪花娘子”,她端坐在绚烂的碎纸屑中的遗照,在我看来她自己就是华美高贵的“剪花娘子”啊。
1980年,旬邑县文化馆民间剪纸普查中发现了库淑兰的剪纸才能,就引导她多次进县城剪纸班创作,并提供材料让她在家坚持的不断剪纸。随后,库淑兰的代表作品经县上有关部门的推荐,被法国、美国、德国、东南亚等国家收藏。现在我们爱说,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可不是人人都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如果没有异于常人的坚持,没有异于常人的坚韧,种下的汗滴,是长不成艺术的“灯盏”。
从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走出来,人虽然坐进班车里,可思想仍在陈列馆的高处低处,甚至想象的尽头里注目:美食展列馆里十三花宴席、旬邑御面、糜子面粘糕、花子馍、老豆腐在香味缭绕; 唢呐展示陈列馆里,似有优美的旋律在高亢激昂;泥塑展列馆里,惟妙惟肖的泥塑人儿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我想,所有的艺术作品无不是承受苦难而生发出来的诗意。如果没有各种苦难作为底衬,没有用坚忍化解世间的寒冷与薄凉,那能闪烁艺术之光呢?所以,对于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苦难不是深渊,他们能在“悲欣交集”中触动艺术的神经,散发出耀眼的艺术光芒。
作者简介:
现为陕西省作协会员,宝鸡市作协理事,凤县作协主席。散文、诗歌在中省市县各类征文中多次获奖,并在《中国文艺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财经报》《中国摄影报》《延河》《西北信息报》《宝鸡日报》《陇南日报》等副刊发表散文(诗歌)逾千篇。出版散文集《凤凰之乡随想录》,为县委县政命名的“第三批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