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而论道
晏子拒赐
|作者/ 鹿成增
春秋齐国国相晏子,是个十分自律,十分低调,十分有自知之明的人。
晏子身为相国,却坚持过百姓的生活,体百姓的日子。吃的是粗米,穿的是粗衣,住的是粗房。
一天,齐景公心血来潮,他见整个上朝的群臣中,就数晏子穿的最差,就着意赐给晏子名衣。
当时,什么样的衣才是名衣呢?是狐皮大衣。
齐景公让人选了两件上等的狐皮大衣,派大臣梁丘据给晏子送去。
晏子拒绝了。
齐景公说:“再去送”,还定了一计。这次,两件变成了一件。
晏子又拒绝了。梁丘据说:“大王说了,两套狐衣,他一套,你一套。你不穿,大王就不穿。你看着办吧。”这话,有点威胁的味儿。
晏子依旧拒收,他说:“与王同衣,我更不能要,更不能穿了。”
景公闻之,联想到当初封赏给晏子60邑而被晏子拒,联想到赐晏子豪宅而被晏子拒,今见賜晏子名衣又被晏子拒,他更佩服晏子了。
自古以来,上级奖励下级是常有的事。作为被奖者,既是荣誉,又是见证,少见有拒之的。
但人家晏子却不这样想,他把一切的“赏赐”都视为“不该得”之物而拒之,是自己为了“好自为之”。
联想到那些贪官们,身在一位,贪占一方。别说报假政绩骗赏赐骗升迁,更是贪欲熏心,巴不得夺天下之利为己有,到头来落个身败名裂,首身异处的下场,可悲不?
晏子不是党员,他那时也无“共产主义”理想和觉悟,也无什么组织纪律约束,但他有的却是做人的良心和良知,是做人的自律,是做人的自知之明。
看来,官不在大小,位不在高低,也不管是什么名堂的官,首要的标准还是先做个好人。晏子拒赐告诉后人,做个不贪的好人才是硬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