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地处皖东北的最边缘,是九村一十八寨中的李村。李村又分上村、下村,西庙、东楼,这个地点就是李村西庙。
全村人口较多,姓氏混杂,大约有二十几个姓氏。姓李居多,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其次是王姓,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再者就是张姓,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十,其余的各姓氏人口较少,大队长老李就住在下村。
听说这西庙是以前李姓的家堂庙,建于何时不知道,只知道这庙前水塘边倒下的石碑上记着一句:康熙元年春月立。还听说这家堂庙在清乾隆年间最兴盛,常住的和尚有二三十人,后又扩建,原因是李姓出了个武举人和一个进士。
等到这位年轻人到这里寺庙已经不行了,他四岁来庙里做了小和尚,解放后无家可归,便住在了这里。一是没地方去,二来大队让他看着这房子与学堂。四八年年底他还了俗,一直住在这儿。
我听了这位还俗的小和尚讲了这么多的事情,并不知道他姓王是随大和尚的姓。自此,他便是这儿的主人,所以很多人至今还叫他王和尚。
我来这九村一十八寨主要的任务是教学,我虽然读过几年私塾,念了《三字经》,还摇头晃脑地学了上下孟。四八年这儿一解放,我被称作文化人,第一批进入了解放后的县师范学校,开始了新学。
那《三字经》《上下孟》《论语》《中庸》《大学》只是会背不识字,虽然老师先生后来进行了说文解字,我哪里是学习的料,天天逃学。
可是我的毛笔字写得是最好的,就凭这一手毛笔字,我被推荐去县师范学校,一年半时间,我毕业了,被分配到这离家较远的李村,做起了“授业解惑”的先生。
我刚来这儿时,那些村民们不喊我老师,统一的一句“李先生”,让我感到无限光荣与自豪,想想这才十几岁,就被那长了胡须的人尊为先生,我多光荣。
一年半的师范学习,我仍是心不放在学习上,时间让我学到了我最喜欢的东西,拉二胡,并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在师范学校被叫音乐,又叫乐器。为此,我来此上班教学,也把这二胡给带来了。
说来真快,一转眼就到了夏天,不知不觉中春天没有了。我来到的这个学校共三个班级,一百多人,四个老师,都是复式班。这在我想来,这学生的人数与李村的人数是不成比例的,全村共有一万多人,十二个生产队,怎么就一百多个学生呢。
我便在课余时间或者放学后到村里一看才知道,那大多数的孩子都没来上学,都随父母下地干活做帮手,还有的男孩子放羊,女孩子割草等事情,使我感到很悲哀。
有时,大队长老李来学校,我建议他多动员些学生来上学,可是老李始终一句话:“爱上就上,不上我也没办法,正好,我们的房子也不足,等以后改善了办学条件再说。”
我没法回答,因为大队长老李还把我当作小孩子看待,认为我年轻,懂事少。我也自感说话分量不足,因此也不再强求,其他几位老师自然是一笑了之。
天渐渐热了,晚上那几位老师都各自回家,我路远无法回去,只得在此生活,住在庙里,吃在村民家中。
我在村民家中搭伙每月给他们家两块钱,大队给他们二十四斤粮食,记二百四十二工分。到后来,我有了供应粮本,工资已长到十二块,我便自己做饭吃,一个月去粮站买一次面或者山芋干,有时还有少量的大米,那小和尚羡慕的要死,每每见到我就一句:“做先生好,有白米洋面。”
作者简介:李保璧,安徽灵璧人(微信15952897255),经营假山园林、河道护坡、景观石供应公司二十多载,笃志于灵璧奇石文化的传播,深受业内外各界人士好评。酷爱文学创作,在近百家刊物发表小说、散文、随笔、诗歌等文学作品二百多万字,《渤海风》文学杂志签约作家,中篇小说巜老屋》获《小说选刊》征文二等奖,连续荣获两届“宿州市文学奖”、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先进个人,出版了《三月柳》等三部个人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