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了解道理,不一定做得到呀!”学着做!先让意识明白,再让意根净化。除了理解透彻,还需要福德、定力支撑。务必了解:发现不足,修改自己,令生命提升,是人生应有的唯一目的。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明此,你才会甘愿补习孝亲尊师敬同学,在遵伦习义的实践中,成为有义的人,尤其是违境能学着包容。进一步,还能提升到仁义的层面。关键是要对同学实践多种身份的品性:像兄弟一样敬爱,像师长一样包容。渐渐能做到超然的顺予违容,这是重大的提升。你将智慧大开,福德猛增,并有望迈向离苦得乐的彼岸。
要有不断突破自己的愿望与决心,然后借助顺违诸境训练。“事上做到”有何诀窍?古人说:“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须有师看护,训练反观能力,能随时反观到恶念,随出随转。所谓灭除恶见,消除贪嗔痴疑慢五毒,此为关键。自身之道本圆满,你的净化自将获得祂的奖赏,令生命提升、潜能挖掘。
同学相处有何诀窍?理解众生,了解自己。如何了解自己?一般人最致命的弱点是幻想未来,错过现在。如幻想将来有一天自己成功,做了老师,会收学生,那时再对学生负责任、用心对待,实际是在乎那时被认可恭敬的觉受。这叫活在未来。活在未来没有希望,活在当下才有意义。活在当下怎么做?调整角色,践行关护,包括实践多种身份的品性。这叫不被身份虚幻,正是人天合一的思维。

大家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知识,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又能从古圣先贤那里学到做人的道理,生活的智慧等。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少数知识精英的名山事业,更是中华民族每一分子的责任承担。文化只有走进寻常百姓之家,只有化为大众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才能滋养文化永续生长的丰厚而肥沃的土壤,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代代相守、与时俱进,才能有客观保证。

人的一生,有苦有甜,生老病死苦,人生的五字总结,凡事想开看开,该吃该玩该乐趁早,关爱自己和老伴,开心快乐度晩年!人生
在世, 生活本就不易,不必渴求所有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好自己的生活。日子是自己过出来的,笑容是自己挤出来的。当我们看透了,看淡了,也就明白了。感情,就是一聚一散,生活,就是一苦一甜,有苦有甜,有聚有散,人生才算精彩,活着才算有趣。不要把一切看得太重了,名利权势,全是浮云,钱财物质,最后成空,情情爱爱,终是回忆。顺其自然,才能活得坦然,世事看淡,才能过得心安。

“独处亦有清欢事,未必人生尽相知”。一个真正享受独处的人,能回归本真的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中来,这其中的妙处,旁人未可尽知呀。独处,是人生最好的修行,一个人独处的能力越强,自律力就越好,懂得自律的人,一般都活得不差。 一个人身上的气质也是从自律中体现出来的,抛开无用的社交,把时间留给自己,然后提升自己,沉淀自己,悄悄惊艳。 梭罗曾经说过“自己的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显得简单,寂寞将不成其为寂寞,贫困将不成其为贫困,软弱将不成其为软弱”。其实,独处,是一个能对话生命与灵魂的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超然物外的淡然。 当你抛开那些无意义的聚会,应酬的时候,你在家看看书,追追剧,收拾房间,养养植物,练练瑜伽,享受独处、享受孤独、享受人间清欢,是人生下半场最应该学会的生存之道。
每个人的人生里,都会遇到一场措手不及的大雨若你身陷雨中,愿有人为你撑伞,如果没有,也愿你有听雨的心情。若晴天和日,就静赏闲云;若雨落敲窗,就且听风声;若流年有爱,就心随花开;若时光逝却,就珍存过往。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生活不是风景画,不会总是阳光灿烂,心若晴朗,人生便没有雨天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只是有的人站在阳光下哭花了脸,有的人却躲在暗地里开出了花。人生一局棋,关于输赢,我们总是无能为力迷惘之时,多半在局内,当你了悟的时候,人已在局外。若用平和的心态,看凡间一切,简单明了,若用复杂的心态,看万丈红尘,则为世相所迷。生活没有永远的梅雨季,只有久违的艳阳天。
人生是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却忘记了比表达更重要的是:倾听,特别是文字能重复回味,文字不仅可以增进沟通,清清楚楚减少误解,也能让我们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所以,善言虽能赢得听众,但善听善写,才能赢得朋友。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旅途,遇到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珍惜每一个相遇的人。不空想,不妄谈,说干就干,把想法转化为行动,一步步使自己的梦想成为现实。与人为善,不遗余力地成就他人,不知不觉也成就了自己。今天是互联网的世界.只要你肯放低身价.参以不同阶级.身份.职业的对话讨论.能夠增添生活资讯.增添了你的见识!
“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这是清朝宰相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家训》的内容。何谓读书者不贱?张英认为子女尽孝的重要标准是:一曰立品,二曰读书,三曰养身,四曰俭用。读书固所以取功名,继家声,然亦使人敬重。守田者不饥,就是不要想着代代都做官,而要回归本分。张英晚年在龙眠山盖草堂,从不以宰相自居,而以山间老人的身份与当地百姓交往。积德者不倾,就是要不断地积德行善,谦和礼让。尤其是身居朝廷要职,也不要忘本,更要谦谨为怀。择交者不败,就是不要和那些所谓的猪朋狗友们混在一起,在交友的过程中要选那些德行、学问好的人。如此方能确保立于不败之地。桐城张氏家族中名气最大的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被称为“父子宰相”。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张氏家族从远祖张淳明于明隆庆二年进士及第后,直到清嘉庆十年张聪贤进士及第,在前后近二百多年的时间中,张氏家族出了进士18名、举人30余名,此外还有数量不等的贡生、监生及秀才功名者,不下数百人。入仕为官者,则有上百人。张氏家族二百余年的兴盛,虽然与他们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张氏家族有着良好的家风,即所谓的道德传家。
【论睡醒和锤醒】
现在有一种追求叫做睡觉睡到自然醒。这是符合人的生物钟规律的。其实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自然醒来而不是被叫醒或惊醒,人会感到特别的轻松。然而,在现实中,这种自然醒又是可遇不可求。人们对于睡眠当然都是非常熟悉的,因为这是每一个的正常生理需要。只是关于睡着了还是醒来了,也有许多的隐喻。如有一种装睡和装醒,虽然也与睡和醒有关,但这里的重点是装字。一个装睡的人往往是叫不醒的。因为他是假睡,实际上醒着的。这时以为他睡着了想叫醒他往往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一直醒着,知道你去叫醒他是为了什么。他就是要用睡来进行迷惑、进行不理不睬。他的睡仅仅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应对。当然用尽方法最终还是能够叫醒或弄醒他的。但他这个醒与他的睡一样,也都是装出来的。一个人装睡的愿因很多,是为了掩盖掩饰什么,也或为了逃避规避什么。这里肯定是一种自觉行为,当然也可能有一些被逼无奈的因子。装睡的人无论叫醒还是叫不醒,他总也是有目的。或不可告人,或仅是一种姿态。与装睡相对的还有一种情况叫装醒。装醒的人也许眼睛是睁开的,但脑子还在昏睡。或表面上醒着,实际上一直处在半醒不醒之中。装醒的人常常特别会迷惑人。以为他醒着呢,人们也就不再去叫醒他了。最容易忽略他,从而使他失去了一个真正的正常的醒来的机会。还有一种叫深度睡眠这可能是很难装的。这时叫醒可能要用一点非常的手段。或加大声音或加大力度。也或还要用一些技巧。有人甚至得把他锤醒。一个锤字显示出了非同一般。也显示了把他弄醒的决心。只是被锤醒的人,其醒的精神状态是需要有一个预判的。是愉快还是恼怒?是愿意的还是被迫的?不同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其醒来的意义。所以,无论叫醒还锤肯定都不如睡醒,这最符合规律,最贴切人性。当然,要等着睡醒,自然也是需要很大耐心的。不知大家作好了准备了没有?